共读 共写 共享 共长——临沂第二十中学常春藤读写共同体之分享篇(二)

立人·20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心有繁花,一路芳华;情无杂念,满园春色。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为打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的读写能力,临沂第二十中学常春藤读写共同体于四月二十三日进行了第二次读书分享交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主题:亲其师,信其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阅读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丁晓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由于对文学的热爱,毕业后选择了语文教师这项职业。为了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更好的从课堂中学到知识,不浪费任何时光。所以作为刚上任的老师,我一直以严格来对待学生。经过一阵子的教学,我发现,严格的确有用,课堂上的安静,发什么号令他们就做什么。可是,总感觉这样的课堂少了些什么。这时学校给安排了青蓝工程,我便有幸拜师,自此每每有我师父的课便去听,在我师父的课堂上以及后续教学中,我找到了些许我觉得是能够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回想起那天契机……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在学习完《卖油翁》后,我说,明天我们来分角色扮演,将《卖油翁》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安静的课堂顿时变的不同了,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越讨论越激烈。“我要扮演卖油老翁!”“那我来扮演陈康肃公!”在这样的讨论声中下了课。第二天上课,我发现他们一个个昂首挺胸,是从未有过的精神状态。结果可想而知,那一节课,是最活跃的一堂课。从他们精心准备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是喜欢语文课的,至少是喜欢上这一节语文课。对于新老师来说,这让我感到欣喜。自此我才明白新课标中所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我们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他们感受到魅力以后,自然而然的会对这门学科感兴趣,那这堂课便对他们来说有了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学完诗歌后,我又趁热打铁,一共六首古诗,举行了“古诗背诵大pk”,看哪一个组用时最短。我对他们说,只有一个要求,组员均须参加。那一个早读,是真真正正的朗朗读书声。就连那最后一二名的同学都在奋力的背着书。在pk开始时,状态比上一次更加的好,表现也更精彩。让我意外的是,大部分组内4号学生,竟是背的最快、最流利的。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是真正的一个集体,再也不是初一相见之初的一盘散沙。而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由此,我们之间不再是冰冷的师生关系,而是他们信任我, 而我也同样的相信他们的潜力,他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无穷的,他们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每个人,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有他们自己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让我顿悟,原来他们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没有一种助推力,去让他们找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而我们老师正是助推力,去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一旦他们体验到这种快乐,那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便是轻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自此,语文课堂便成为了真正的课堂,有语言的熏陶、名人的感染以及他们自身的收获,我想,这便是我向往的课堂。“教学相长”是对的,我将永远秉持一颗对文学的炽热之心,与学生们一同遨游在海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课堂,只有严格是远远不够,严格只能让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害怕你,尊敬你。但那是浮于你教师的职业特性之下的,并不是你自己树立起来的威信,想让他们信服于你,就要严慈并济,恩威并施,让他们相信你,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是的,刚柔并济才能更好的立德树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主题:心田一枝花,足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阅读分享人:九年级二分部 杨传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如果不把教育当做赖以谋生的手段,而是视为一项伟大的事业,那么这个事业首先需要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来自对人生悲苦深切痛彻的体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育从何而来和为什么需要教育,要么不言而喻,要么过于遥远,它们如同高远的苍穹,每日弯下腰来在教育的田野中辛勤劳作的教育者,无心也无暇仰望苍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一次英语课堂,某同学睡得正香,这显然违背了课堂基本原则,对于成绩在中上游的他来说,一声声呼噜声真是讽刺,我悄无声息走到他身边,周围的同学警觉地推了推他,他依然睡意正酣。我把他喊出教室,我建议与其强迫自己在不清醒的时候听英语,不如回家睡醒了高效学其他。他顿时勃然变色地吼道:“我就不回家!我就不能回家!”对于这样的提议,是警醒,或许也是师生相处模式的试探。我问他为何谈“家”色变。七尺男儿眼泪婆娑:妈妈会伤心。我追问:妈妈伤心会怎么样?他告诉我很多童年阴影:父母吵架时碟碗破碎的声音,妈妈扬言离家的恐吓,爸爸夜不归宿又回来要钱时的无赖,爸爸赌博后变卖房产让娘仨寄人篱下的凄楚……听着听着,作为旁观者的我竟是同情并发自肺腑地想抱抱这个外表魁梧却这么无助的大男孩。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育对于他而言是明确自己的处境并着力去改变,哪怕一点点;教育是学会摒弃不利因素,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不论未来会怎样。心理学家胡慎之在《走出原生家庭》提出,解开原生家庭的困局有三个步骤:接受、修复和阻断。当你有能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及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与成长。然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主题:尊重他人的生命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阅读分享人:九年级二分部 朱飞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周二的读书节,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些参加读书节的成员每人赠书一本——李政涛的《教育常识》,鼓励老师们要多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看到第二页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看来,“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不符合或者无视人的天性的教育常识,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常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句话说的多好啊,要想让一个孩子成才、成人,我们必须了解人的天性,不可违背其自然生长的规律,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其命定的独特,一旦诞生,就是这个宇宙间的独一无二。不管他多么聪明或愚钝,多么伟大或卑微,多么幸福或悲惨,都是不可替代的宇宙存在,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正因为如此,每个生命才显出了珍贵。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最近,因要进行12册的名著复习,庞大的阅读内容,让我们实在不知该如何下手,几个老师在办公室又聊到了现在的名著阅读现状。一是,学生能完整读完一本的几乎没有;二是,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读书,成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六册语文课本,必读名著12本《朝花夕拾》《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水浒传》《简爱》《儒林外史》《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再加上6册课本这是一共18本书,这18本书如果能用心读完的话,即使语文课不上,语文考个八九十分也是不成问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十二本名著,本本都是经典,如果能精读其一,足能医愚,治穷,疗病,砺志,致远,聪慧。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专注的读完一本书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面对一个不读书的群体,老师再好的说教也无法调动孩子们的内驱力。并且以现在考试的命题方向,会越来越趋向于能力化,理解能力远远大于知识的机械记忆,我们要适时学会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从疲劳战术中解放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性得到释放,人才能自然生长,潜力才会被发掘,高速运转的机器是没有灵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因人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主题:回归教育底线,回归教育常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阅读分享人:七年级二分部 赵子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其实刚入职的时候,新教师培训期间负责培训的教师推荐过一些书目,其中就有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我当时也是很快记录在案,并迅速获得此书。可是由于我的惰性,书买回来后就一直压箱底了。直到这次在共读共享的氛围督促下我得以再次打开此书,终于静下心来阅读一番。读书期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相见不晚但相识甚晚,我想如果我早点阅读此书,我可能会将第一学年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没有遗憾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看着书名,在想“到底什么是教育常识?”、“教育常识具体包括哪些呢?”、“知道了教育常识对我的工作有什么用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好好看这本书。于是我知道了,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道理,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这些教育常识。书中所写的教育常识,也不是教育常识的全部,但是我们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能够唤起心中对常识的尊重与敬畏,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重建,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书中写到的常识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比如“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等。这些话就出现在二十中校园里,我每天走进校园第一眼就能看到。但我一直以来对这些话都没有深入地思考过,一直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模棱两可的状态。直到我读到了这本书虽然还未读完,心中也慢慢清晰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一个有生命自觉的人,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有生命自觉的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认为,第一,他要有对自我的生命自觉。也就是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要学会“明自我”。我们的教育是要帮助孩子能够自主自觉确立自己此生的人生目标和信念。他要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势,有清晰的自我规划,而不是对自我的懵懂无知。第二,他要有对他人的生命自觉。也就是要对他人的生命有敏感、尊重和敬畏。我们不乏听到诸如高速公路上货车侧翻后货物遭居民哄抢,抢购食盐、布洛芬和口罩等等,这其实是一种对他人生命自觉的漠视。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在做任何事情都想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可能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才能给别人以方便。第三,他要有对环境的生命自觉。也就是他不只是对环境本身的敏感,而是对环境与人的关系有敏感。其实环境即课程,环境具有影响人、改变人的教育价值。比如一学期下来,校园里孩子们的桌子还是那么的崭新,他们平时都特别爱惜,也经常擦拭桌椅。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孩子们不仅不舍得去破坏,而且更加学会了爱惜。这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了对环境的生命自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主动、自觉,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拥有更大的生长发展机会和空间。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有对教育常识的尊重与敬畏,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主题:读《六奇迹》有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阅读分享人:八年级一分部 顾宗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楞严经》中有语:宇宙万物皆能闻觉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书中的小实验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天被轻柔用心地说出“我爱你”的第一份白米饭变质是最轻的;每天被凶巴巴地说“我讨厌你”的第二份白米饭变质较为严重;每天被看也不看就走开的第三份白米饭全身长满了发霉的毛,是变质最严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貌似没有生命的的东西上,我们竟然能看到这样的结果,延伸一下“熟饭也能感知到情绪“的道理,每个人对外传递的情绪就如同实验者对米饭所表现出来的爱、恨及冷漠一样,对方一样可以感知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细思极恐,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当我们心情不爽时,当我们有情绪上来时,又曾有过多少次不愿意去搭理爱人、孩子、学生或同事呢?冷漠是毁坏关系最大的杀手,如果我们不带着觉知,少不合心意就甩脸子,不理对方,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更是自己。因为在宇宙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发射塔,我们释放出去的是什么能量,吸引回来的都是同样频率的能量。当我们不愿去看见别人时,自己的内心也就主动封锁了这份链接,而一个人大部分的痛苦恰恰是来源于和外界链接不上,其实爱一直都在,只是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去主动链接爱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万物皆能闻觉知,每个灵魂都渴望被看见,作为一名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那份看见更为重要。让我们都带着一颗觉知——觉察——觉醒的心去学会看见自己,看见别人,学会爱与被爱,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而这永远都是我们不变的生命课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品书香之气 ,享阅读之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以书润心,与书为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书中的每个字里行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奔向诗和远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阅读 阅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辑:路晓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审核:苗凤珍</span></p>

教育

常识

课堂

生命

我们

他们

学生

阅读

自觉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