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林炯和中国工农通讯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一平</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见证人的临终讲述</p><p class="ql-block"> 1980年5月,曾在林炯领导下的中国工农通讯社工作过的原外交部欧美司司长朱伯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研究资料》第3期上,刊发了一篇618字的口述回忆文章《红中社之前的中国工农通讯社》⑴,文章开启了我党独立创办第一家通讯社尘封50年的历史,林炯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通讯社立即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同年,11月9日朱伯深同志因病去世。当历史见证人追忆林炯和中国工农通讯社的声音震醒史学界后,因为史料的奇缺,人们依然对它十分茫然,没有人,也没有办法对它展开研究。</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王美芝从1985年开始从事中国工人通讯社的研究,201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与王美芝一起策划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史研究”选题,并于2017年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立项。2021年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史研究》2卷5册,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涉及中国工农通讯社研究及史料1卷3册计77万3千余字。研究成果表明林炯为我党第一家独立创办的中国工农通讯社首任社长,中国工农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林炯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环境下,带领中国工农通讯社工作人员克服了人手极少和设备极为简陋的困难,迅速按照中央指示采编新闻,开展宣传报道,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这一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共党史、军史、新闻史以及林炯烈士生平事迹的不足。</p><p class="ql-block">二、学者30年的执着追寻</p><p class="ql-block"> “奇迹竟然想不到地出现了,幸运也不期而至地降临到我的头上。”王美芝叙述自己渡过台湾海峡,见到中国工农通讯社实物史料的情景。她激动地打开一个封面上写“中国工农通讯中英文对照”牛皮纸档案袋,见到了80年前中国工农通讯社有关新闻原件手稿及1932年上海春耕书店出版的《工农通讯集》,那一刻,她知道这些年来的“不动摇、不放弃、坚持和不懈的努力都值得了”。 </p><p class="ql-block"> 在王美芝研究员发表有关文章前, 台州党史和临海党史对林炯 1927年至1933年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的情况是知道的,这主要根据1958年瞿秋白夫人杨之华来信判断“一度与瞿秋白、杨之华等人交往甚密。”(2)虽有“主编《中国工人通讯》”记载,但未记载其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社长事迹。</p><p class="ql-block"> 1986年出版的《临海县志》人物传记载:“林炯 (1900~1937),名元炯,字电岩,曾用名林锵、马良、王德、老马、阿木林、阿森,临海市括苍镇宝藏岙村人。立本小学毕业,继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即台州中学),民国8年转学上海澄衷中学,民国11年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不久参加共青团。民国14年(1925年)暑假,与李敬永等在临海创办了“乙丑读书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中共组织派林炯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民国16年下半年林炯回国抵上海,在中共中央上海局任翻译并担任与东方各国共产党联络工作,继而主编《中国工人通讯》……20年,在上海一度被捕,在狱中坚强不屈,后经营救获释。”(4)根据《临海县志》出版时间推论,此时熟悉这段历史与林炯以夫妻名义在上海组成家庭的张云清女士仍在世,此结论应该没有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否则不会漏记林炯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社长职务事迹。</p><p class="ql-block"> 王美芝发现在历年出版的中央文件集、史料集、回忆录、史学著作中,中国工农通讯社记载十分有限,而更为奇怪的是在1980年之前也没有相关当事人的点滴回忆。仅有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潘企之在文革期间有个“交代”材料《我在工农通讯社》,但没有公开发表。</p><p class="ql-block"> 朱伯深口述文章发表后,中央党史研究室程慎元曾为中国工农通讯社发表过3篇研究文章,他在《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一文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确认,中国工农通讯社成立地点为“上海爱文义路赫德路口一个过街楼上亭子间召开会议,确定林电岩为负责人,社址就设在林电岩的住处——静安寺路大中里。”(3)文章第一次公开了中国工农通讯社成立会议详细地点,中国工农通讯社社址和林炯在上海居住地。程慎元还根据日本中共党史学者赠送的当年被日本共产党所办报纸采用的部分中国工农通讯社寄送的新闻稿及目录,对中国工农通讯社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p><p class="ql-block"> 王美芝一直留心中国工农通讯社的史料,经过10多年查证,终于发现了中国工农通讯社史料存在的历史特征,于是她搁置了其他课题研究,专注于中国工人通讯社的研究。两次自费亲赴台湾,多次赴上海、江西、四川等地,终于在台湾有关方面协助下发现保存完好的12期中国工农通讯社各种版本的新闻原件,以及编写、定稿的手稿,同时还发现中国工农通讯社编辑出版的新闻原件,以及编写、定稿的手稿,同时还发现中国工农通讯社编辑出版的1930年至1931年9月期间27篇新闻稿选集《工农通讯集》。加上共产国际档案解密,日本友人赠送的载有中国工人通讯社新闻的日文刊物以及相关中国工农通讯社新闻目录,这些为中国工人通讯社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物史料基础。</p><p class="ql-block"> 经过比较考证,王美芝认为: “1930年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了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为了‘加强国际宣传’,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要求,在国民党统治的上海创办过一个通讯社,全称为‘中国工农通讯社’,简称‘工农通讯社’,这是中国共产党独自创办的第一个影响很大的通讯社。” 她通过时任中央负责人向忠发给周恩来书信,确定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在“1930年5月-6月25日间创建了中国工农通讯社。第一任社长为林电岩。1931年7月林电岩被捕后,由朱镜我接任。” (5)王美芝还通过对李立三、李一氓、瞿秋白、周恩来、张闻天相关人物史迹辨误后认为:时任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的李立三是中国工农通讯社的第一个直接领导者,并认为“召集、主持中国工农通讯社成立会议的,可能是林电岩。”(6)</p><p class="ql-block"> 相关党史资料显示中国工农通讯成立目的是为了“加强国际宣传”。(7)其客观上一方面是共产国际要求加强工人通讯运动,另一方面正如中国工农通讯社所编《工农通讯集》序文所说:“把中国工农劳动群众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英雄斗争的鲜血之万一,传给全中国的革命群众!”(8)“迅速的传达中国革命运动的斗争消息,和帝国主义国民党怎样的在压迫,剥削和屠杀中国广大劳动群众之生活和生命之事绩,于全中国的及全世界的劳动群众之前。” (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炯故居,现已公布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工农通讯》英文版</p> <p class="ql-block">三、石库门里不灭的灯火</p><p class="ql-block"> 1930年初夏,上海静安寺路大中里1幢石库门民居里的灯光彻夜摇曳,三个年轻人在忙碌着,直至黎明。</p><p class="ql-block"> 据朱伯深司长的回忆,中国工农通讯社成立初期人员极少,设备极为简陋。一般三天必须赶出1期,他们身兼数职,常常是彻夜工作。中国工农通讯社初创人员为:林炯(林电岩)、童我愉、冯达。林炯被中央指定为中国工农通讯社社长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初创时期人手十分紧张,大部分的译文和专电都需要他亲自动手,工作十分繁忙,林炯在极短时间内就创刊了《中国工人通讯》和《工人通讯》,并自任主编,为中国工农通讯社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童我愉又名熊得山,笔名“老熊”,上海人,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采编、翻译兼管通讯社经费,负责英文稿最后审定工作,他又是党内组织生活召集人,是林炯的得力助手,后因工作劳累过度,患肺癌去世。朱伯深,祖籍湖南,“1930年11月,朱伯深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才受命与林电岩接头,随即调入中国工农通讯社,担任采编、翻译和秘密发行工作,并与林电岩一同住中国工农通讯社机关——静安寺路大中里。”(10)朱伯深还承担了打字、油印、分寄任务。冯达,祖籍广东,担任采编和英文翻译,他和丁玲的寓所还成了中国工农通讯社党组织活动的会场。</p><p class="ql-block"> 所有在中国工农通讯社工作过的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其中许多人还具有留学背景,精通一门和几门外语,他们全是共产党员,经过党的培养和考验,懂得党的纪律,因此在被捕后能从容面对敌人的审问和拷打,保守党的秘密。在中国工农通讯社工作过的人只有冯达一人被捕后叛变。</p><p class="ql-block"> 林炯在中国工农通讯社创建后,1930年7月即领导编辑并对海外寄发英文版新闻稿,与此同时,也寄发日文版新闻稿。中国工农通讯社向国外发行的新闻稿总称为《中国工人通讯》,英文稿为打字油印,版式与大小如同英文打字机纸张一样。约每周或十天发稿一次,每期油印80多份,初期主要按中宣部事先拟定好的地址,经邮局秘密寄往世界各国的革命组织或进步刊物。当时也有一定量的新闻稿是通过无线电台向国外拍发的。对国内发稿相同,一种是发行纸质新闻稿《工人通讯》,一种是通过无线电台拍发电讯新闻。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分析,国内发稿可能是在1930年12月。中国工农通讯社不仅向世界各国投寄纸质新闻稿,还将已发表过的新闻稿选编印刷成书《工农通讯集》,向世界各国发行。</p><p class="ql-block"> 据林炯弟弟林元凯口述,第四反围剿失败,林炯从湘鄂西根据地突围回上海后曾翻译出版过一本书,查阅这一时期并无其署名(包括化名)公开出版相关书籍,而目前发现的1932年上海春耕书店公开出版的《工农通讯集》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编辑出版的。</p><p class="ql-block">四、为党呐喊亮剑</p><p class="ql-block"> 据现有留存资料林炯从《中国工人通讯》创刊到1931年7月逮捕前共主编了约85期(现存1931年6月27日为第85期)。从发现的初创时期的新闻稿件看大体可分两种体裁:一是通讯类,一是消息类。由于中国工农通讯社是中共中央宣传鼓动部直接领导下的通讯社,其新闻稿具有所处时代和背景的鲜明特征,其采编的方向和角度成为中国工农通讯社后续稿件的示范和榜样。</p><p class="ql-block"> 首先,报道党的文件、宣言、通电。1931年6月10日林炯编发了第80期《中国工人通讯》,在报道《中国红军的伟大进展》”一则报道时,以“记者捡到”的理由直接原文刊发了 6月 1日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国共产党为各省红军的胜利告劳苦民众书》向国内外发出呼吁:“全中国的工农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们!中国共产党现在号召大家一致的起来,拥护各省红军的胜利!冲破帝国主义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拥护工农兵的苏维埃与他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拥护中国革命的唯一领导——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其次,报道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和群众的革命运动。如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五日第五期《工人通讯》中《南京政府的穷途末路的财政》和一九三一年四月四日第五十五期《中国工人通讯》上《中国近期之群众斗争》两则新闻稿,我们可以看出字里行间流露出报道者鲜明的政治倾向。</p><p class="ql-block"> 再次,报道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情况。仅1931年3月7日、6月20日、6月21日,林炯就主持编发了3篇介绍鄂豫边苏区、鄂豫皖边苏区、湘鄂西苏区苏维埃政权的报道。又如1930年12月27日中国工农通讯第三十八期和1931年1月23日第四十三期《中国工人通讯》对红军反“围剿”的报道。这些报道,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外宣传介绍中华苏维埃政权和红军的新闻稿。</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通讯社虽然所处环境十分凶险,采编条件极为恶劣。但林炯和他的战友们充分利用上海这一信息总汇的地理位置,变劣势为优势。为党的宣传工作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美芝著《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史研究.中国工农通讯社研究》三卷,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四、杜鹃啼血映山红</p><p class="ql-block"> 林炯和中国工农通讯社战友们在初创时期,他们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环境下,在工作只能单线联系的状态下,在信息不畅无法正常交流的条件下,在到处都是国民党特务盯梢的情况下,在随时都有可能被罪恶的双手铐上囚车,随时都有可能被叛徒指认或出卖的情况下,林炯和他的战友们凭借勇气和智慧巧妙地同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林炯烈士,在东北抗战困难时期,1933年6月受中央指派赴东北,10月担任了满洲省委书记,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开辟了东北抗日根据地,组织和壮大了抗日武装,扭转了东北抗战困难局面。最后遭受王明等人迫害,被调往中国共产党国际代表团在莫斯科编辑的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任编辑,在异国他乡继续以中国工农通讯社名义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声,直至1937年与满洲省委战友谭国辅一起被王明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认为:“中国工农通讯社成立距今已有80多年,它诞生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统治的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上海……”,“该社的宣传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11)王美芝研究员则认为:“中国工农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第一个较大的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个对国内外影响都很大的通讯社。”“第一任社长为林电岩” (12)“它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3)这些结论虽然来得太迟,但足以告慰80多年被遗忘的中国工农通讯社的先辈们。</p><p class="ql-block"> 林炯和他的战友们在那个血雨腥风、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领导中国工农通讯社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发展史上树立了雄伟的丰碑。英雄也许会被岁月蒙尘,但历史从不会忘记英雄。向林炯和中国通讯社的前辈们致敬。</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⑴朱伯深:《红中社之前的中国工农通讯社》[j]北京,中国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5月第3期.</p><p class="ql-block">⑵临海县教育局:《编余人员登记表•张云清审查档案登记表》[Z]临海,临海市教育局,1958年教师人事档案,编号第7-15-185.</p><p class="ql-block">③程慎元:《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j]北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1992(41).</p><p class="ql-block">⑷临海县志编辑委员会:《临海县志》[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663页.</p><p class="ql-block">⑸王美芝:《中国工农通讯社创办前后》[j]北京,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党史出版社,《百年潮》2019年第02期.</p><p class="ql-block">⑹⑺⑻⑼⑽⑾⑿⒀王美芝:《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史•第一卷中国工农通讯社研究》[Μ]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第22页、第4页、第90页、第23页、第20页、第ⅰ页、第ⅳ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美芝副研究员在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查阅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