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有良回忆录:水陆通衢——巡镇

国光

<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巡镇老街照片拍摄:张国光</b></h1> <h1><b>  巡镇自从唐朝尉迟恭在此得马而闻名于世,明洪武年间大批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此居住,政府在此设巡检司,得名巡镇。明清两朝官府百姓共同努力开发,筑成了东通往五寨、宁化、太原府,西至包头、临河、陕坝,南通保德、神木、米脂,北至偏关、内蒙清水河四条官府驿道。同时黄河码头停靠货运大船数十条,陆路四通八达,水路畅通无阻。巡镇商贾云集,物品丰富,贸易增加,经济繁荣,真正形成了晋陕蒙一带的商品集散地。</b></h1> <h1><b>  明清两朝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发展,逐渐形成了东西走向的正街,从于二宽家直到满仓叔家的白家大院,大约有一里多地。南北走向的南街,从海占叔家到三官庙底下,也有不足一里地,还有二道街,就是从王忠保家一直到王占喜家。三条大街店铺林立,建筑格局大部分是迎街门市,旧式的商铺特别的显眼,可见清末民国巡镇的繁荣景象。据县志统计,截止公私合营前巡镇有商家176户,其中坐商112户,摊贩52户,从业人员400多人。城关有私商156户,其中坐商76户,摊贩50多户,从业人员不足300人。</b></h1> <h1><b>巡镇集市从清代开始就逢三、逢八赶集,集市交易有粮油、皮毛、牲畜、药材、盐、碱、洋烟、棉布、绸缎、洋货、日用杂货、瓷器、调料、中成药、干鲜果品、农副产品、烟酒,手工业品有硫磺、蓝腚、毛口袋、剪刀、各种锅类、皮条、麻绳等。本地特产麻花、馅饼、盐干烙、碗托、糍粉、油炸糕、桃干、杏干、果丹皮、灌肠、驴肉、羊杂碎、猪羊肉等。还有各类手工艺匠,可以说商品、门类非常齐全,涉及到所有老百姓的吃穿用行,婚丧嫁娶的需求,可以说是方圆百里的大集市,贸易、牲畜甚至涉及到晋陕蒙冀等省市。</b></h1> <h1><b>  巡镇作为方圆百里唯一的大集市,商品货物需求量非常大,河曲历来除了生产本地粮食作物,如糜谷、土豆、杂粮和猪羊再没有生产其它日用商品,从古自今一直是从各地进货。其中太原是主要的货源地,因到太原一直以来比较安全,包头、呼市、大同、张家口的进货道路人烟稀少,经常有土匪骚拢,所以大部分商品来自太原。</b></h1> <h1><b>一九五九年河曲没通汽车之前,主要运输工具还是驴、骡,本地方言叫走高脚。从巡镇正街出发路经边家沟、七星、韩家楼、三岔、五寨、宁武到原平以后,道路就平坦了。去一趟太原来回半个月,每天一百里地,这可不是一般的吃苦,一路上要赶牲口,照顾货物还要走一百里山路,到了旅社,先给牲口切草、喂料、饮水,安顿好牲畜货物,人们才能吃饭休息。上大坡的时候拽住牲口尾巴能减轻劳累,过宁武山的时候遇上极寒天气能冻死人的。过去能雇驮队到太原进货的都是大户,也就是现在的批发商,小户连那盘缠路费也付不起。解放前后老百姓大多贫困,穿衣吃饭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就是针头线脑,碱盐调味品买一点。再就是饭店稀缺食材,饼匠用油糖等买一些,要象现在的消费水平,那几十个驮队也运不回来。</b></h1> <h1><b>一九五六年八月河曲通了公路,从曲峪、陆固、单寨、韩家楼、三岔通到阳方口。这个时候个体商户也公私合营了,巡镇的百货公司、杂货业、供销社、货栈吸收了大量个体商户和手工业者。公路通到阳方口,部分商品用汽车,大部分商品还是用生产队胶皮车。随着公路的开通,城关到阳方口也有了客运班车,那时的长途客车就是运货的汽车,没有顶篷和座椅,冬天巡镇到阳方口走七八个小时,寒风凛冽,看那时候的人们多受罪。七十年代火车通到了岢岚,五寨有了转运站,各个商业部门有采购常驻五寨,按国家调配计划采购,商品有时用阳方口运输公司汽车,或者生产队胶皮车拉运。七十年代我记得樊家沟村胶皮车拉花炮着火,成了当时的大新闻。直到改革开放后农业社解散,阳方口运输公司也解散了。一九七五年也就是我念初中的时候,国家投资兴建了韩河线,比原来走单寨道路更通畅了,韩河线运行了三十多年,基本上成了搓板路,直到后来有了高速公路,韩河线也进行了重新维修。现在走高速四小时可到太原,同时高速公路通到呼和浩特,在黄河上修了壮观的黄河大桥,真是一桥飞架蒙晋,天堑变通途。</b></h1> <h1><b>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个体经济全面开花,白面、大米由山东、河北、内蒙古经韩河线、府谷黄河大桥源源不断运回河曲。九十年代黄伟雄师傅买了第一台跑石家庄面包车,又过了两年王树买了四达车,贾林也买了面包车。那时太旧高速没有通车,临近晚上发车,九点钟到三岔吃猪黑肉烩菜或过油肉面疙瘩,三岔那饭菜真是地道。吃过晚饭,走大运路经繁峙走半晚上阜平沟,临明到石家庄。到了石家庄店已客满,人们把包裹寄放在店里,晚上进回货来再住宿。当时跑石家庄个体户,河曲我估计有五六百人,晚上大家AA制吃川菜,其中的酸菜鱼估计再很难吃上了。那时巡镇十天两大车,五天一小车,都是八米大车或带挂车,回来在戏场堆不下。几百年的巡镇集市,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再放异彩。从一九八0年到二0一0年这三十年,应该是无法超越的经济繁荣年代。</b></h1> <h1><b>  从二00三年电商开始兴起,到二0一三年己达到顶峰,新的商业模式彻底摧毁了千年的营销模式。几百年的驿道,传统的一、二、三级批发商已不复存在。消费者再也不用担心享受了几级批发,也不用托人情购买紧俏商品了。人们在享受文艺节目的时候,在手机上就可买到全国各地经过惨烈竟争下来的商品。二0一七年河曲高速公路通车,原来需要带着现金进货的客商,被快递取代了。在这里感到遗憾的是,我们河曲除了煤炭和电力,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输出的产品,在网上很少买到河曲的土特产。</b></h1> <h1><b>从解放前的古道驿站,到解放后陆续修通通往各地的省道、高速公路,全体人民经过艰苦的奋斗,从共和国解放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四年,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我父亲担着担子走西口,我二爹从偏关担上砂锅贩卖(一担砂锅一百多斤),我三爹坐上敞篷汽车到太原做工,我也曾走过经单寨到阳方口,坐了二十几年韩河线的搓板路,我们的儿女也是经过韩河线走向了大城市。百年驿道已无人知晓,纵横交错的公路网、铁路网已把我们和祖国连了一起。</b></h1> <h1><font color="#b06fbb"><b>本文部分信息来源自《河曲县志》以及巨存叔、我三爹(明拴)、任有良哥、韩小瑞哥、任安廷哥、石凡昀老师,由张国光老师修改、编辑、推送,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樊有良)</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 </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