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石函路摩崖石刻

叶老头

在杭州西湖望湖楼北侧的山脚,有一条寂静的小路,称石函路。石函路依山而趋,耸峭的崖壁上有着大大小小共十多块书法及雕刻技法精湛的摩崖石刻。 石函路摩崖石刻涉及儒释道三家学说及英文和数字,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摩崖石刻位置图(红色方框位置)</i></h5> 这条百余米长的小路一侧是望湖楼后茂盛的灌木丛,另一侧是成片的石壁,游客很少会注意到岩壁上的摩崖石刻。 如今这里路边设置了停车场,更是挡住了游客的视线。 石函路为旧路,1920年前西湖的环湖马路尚未兴建时,此地是通往西湖里湖道路的端口。石函路的东端是日本领事署旧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日本领事署旧址</i></h5> 石刻内容涉及到佛教、道教、儒教,是宝石山下一处难得的“三教摩崖”,有行、楷、篆、隶多种书体。摩崖石刻青苔覆面, 青苔滴翠,石刻愈发显得沧桑。<br>【1】天开图画<br> 最西侧的石刻是“天开图画”。石刻字体为篆体,书法劲健,有弹性。石刻高1.4米,长约4米。落款为行楷书“光绪乙酉冬月平湖王成瑞题”。王成瑞(1828~1899),字云卿,浙江平湖人,咸丰十年(1860)庚申贡生入成均,同治初年,台湾道丁曰健聘为记室,后又为余姚训导。王成瑞工诗古文辞,兼四体书法,好收藏及游览,精篆刻,遇名胜辄有留题。“天开图画”一词出自宋人黄庭坚《王厚颂二首》中的诗句:“夕阳尽处望清闲,想见千岩细菊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形容西子湖的秀丽风光犹如上天展示的美丽图画,栖身其中有如处于天上人间。<br> 【2】南无大日如来<br> 第二幅石刻为“南无大日如来”。这六个字的石刻高达3.4米,楷书,上款为“戊辰三月”,下款为“黄元秀敬书” 。黄元秀(1884~1954),民国时期名人,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老人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格。“南无大日如来”是佛教用语,“南无”是梵语namas的音译,意思是“致敬”“归敬”“归命”,是众生向佛、致心皈依、信顺的意思。南无常用来加在诸佛、诸菩萨的名之前,表示对佛、法、僧的礼敬。“如来”即“佛”。大日如来佛,又名比卢遮那佛,是佛的三身中的法身佛,是密宗最无上崇高的佛,是一切佛法的根本。该摩崖石刻是西湖边众多佛教文化遗迹的组成部分。五代吴越国时期,杭州就被称为“东南佛国”。自南宋迁都杭州后,西湖一带成为佛教发展重地,西湖周边的灵隐寺、净慈寺、圣因寺、昭庆寺更被称为西湖“四大丛林”。黄元秀所书的“南无大日如来”摩崖石刻佐证了西湖周边佛教文化的兴盛。<br> 【3】引人入胜<br> 石刻“引人入胜”为行书,左下角有款识,但字迹漫漶,无法辨识。该石刻所刻四字简单明了,就是对西湖美景的感叹与赞美,说明西湖风景优美,令人神往。<br> 【4】乾坤清气<br> “乾坤清气”石刻为榜书,石刻高1米,长4米,字径达80厘米。字体刚劲厚重,气势恢宏,题刻“光绪丙午人日”,落款“郁平陈璚书,时年八十,慈溪刘远祯监刻”。光绪丙午年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人日为农历正月初七,是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郁平现为广西的贵港市。陈璚(1827~1906),字鹿笙,又作六笙、鹿生,号澹园,晚称老鹿。广西贵县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廪贡。同治四年(1865)以军功简任浙江杭嘉湖道。陈璚官至四川按察使,工书法,得力于《圭峰碑》而稍变之,笔意凝练挺秀,间作墨梅,书卷之气溢于纸上。陈璚清光绪初曾任杭州知府,晚年退休后寓居杭州三台山麓的三台别墅。“乾坤清气”四字出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一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美丽而不求人夸,只要能给世人留下清香气息就已满足,实际上抒发了作者对世俗的不满,表达了自己鄙薄流俗、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陈璚在八十岁时在西子湖畔书写这四个字也应是借王冕诗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br> 【5】东南一柱<br> 石刻“东南一柱”,楷书,字径40厘米,为纪念明嘉靖进士张佳胤平定杭州兵乱而刻,右御史张文熙书。张佳胤(1526~1588),重庆铜梁县人,明代大臣、文学家,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授太子太保衔。张佳胤工诗文,为明文坛“嘉靖后五子”、“后七子”之一。万历十年(1582)春,杭州兵变,幕府东西二营马文英、吴廷用结党作乱。这次兵变是兵乱于前,民乱于后,规模较大,性质复杂,已经出现烧杀抢掠的情况,造成了杭州百姓极大的恐慌。张佳胤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干以最小的代价平息了此次兵乱,为杭城百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块摩崖石刻是当时杭州百姓对张佳胤感激之情的重要见证。<br> 【6】节用爱人,视民如伤<br> 石刻“节用爱人,视民如伤”。榜书,书法浑厚工稳。石刻高1米,宽6.5米。石刻左下角有款识,但因字迹漫漶,只能辨识出一个“冬”字。据明代黄周星《竹枝词》所说,该石刻为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1213~1275)书。“节用爱人”出自《论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义为节约用度,爱护百姓。“视民如伤”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义为看待人民就像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形容帝王、官吏极其顾恤民众疾苦。这两句词出自两部儒家典籍,其内容含义亦是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解析。可以说,此摩崖石刻是儒家文化在西子湖畔的显性体现。<br> 【7】吕祖百字碑<br> “吕祖百字碑”为方形石刻,碑高约1米,碑文为隶书,五言20句诗歌,共100个宇:“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石刻落款是:“癸丑深省子勒”。碑文相传为唐末吕洞宾撰,又称《百字碑》。石刻内容简明深刻,讲述了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内景、效验等,体现了修身养性的道教文化。西湖是人文自然双重遗产,道教文化亦在西湖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宝石山的葛岭便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的修真之地。石函路摩崖石刻在地里位置上与葛岭连为一体,该摩崖石刻可以说是葛岭道教文化的衍生品,亦证明了道教文化是人文西湖的重要组成部分。<br> 【8】2/12,1919-1/9,1928 甲S久<br> “2/12,1919-1/9,1928 甲S久”石刻,字径10厘米,无款识。此石刻前半部分内容明显为时间记录,为1919年2月12日至1928年1月9日。石函路的最东端,离石刻不足百米就是清末时期日本驻杭领事馆,详见我前面的文章《杭州西湖——日本驻杭领事馆旧址》。1919年至1928年间,日本人在此地营建了两幢西式洋房和一些附属用房,两建筑建设时期与石刻上的日期一致。石刻的后半部分“甲S久”有可能为日人建筑队的名称亦或建筑的代号之类。因此,可以说该石刻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杭州入侵渗透的历史见证。<br> 【9】N.S.ISAACS 31·7·23<br> 该石刻上半部分内容为大写英文,下半部分为数字。根据直接翻译,英文中并无NSISAACS这个词。此组英文有可能为西方人士姓名。有资料显示,ISAACS有英格兰人姓氏艾萨克斯的解释,因此,石刻应是一个姓艾萨克斯的西方人士将自己的姓氏和名字的缩写刻在了摩崖之上。而下半部分的31·7·23应该就是篆刻的时间:1923年7月31日。摩崖石刻中出现西方姓名的较为少见,该处篆刻西方人士姓名的摩崖石刻,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还是“某某到此一游”?不得而知。<br> 【10】其它石刻<br> 石函路还有其它石刻,或许是风化时间太久了,有些石刻的字迹已模糊不清。<br> 石函路摩崖石刻年代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下限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刻内容丰富,囊括儒释道三家思想学说,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写意抒情,也有西方人士的记叙,历史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石函路上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即富有天然之意趣,又荟萃人文之气息,为秀丽的西湖美景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