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连续几天的雨,天气显得格外清爽,阴蒙的感觉仿佛身在秋天,温度有些低凉。适合搬一椅子,坐在阳台上读书,再泡上一壶清茶,岂不就是神仙下凡?一个人找一角僻静的地方读书,真是享受,无一丝杂念,少诸多羁绊,在古人的世界里逍遥,非仗剑走天涯,只是遥想,美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突然想起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大文豪欧阳修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明人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对穷人家子女而言,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捷径,古人谆谆教诲,当深思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读书无用”甚嚣尘上,在青年人嘴里说出来,或多或少似有几分道理。因此,懒得读书,敷衍读书,就成了这些年轻人生活的常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谁愿意为你读不读书而大费脑筋?谁又愿意为督促你而伤了和气?只是直面自己孩子时,才有苦口婆心,道理讲尽,只是不想今日的放纵落得将来懊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笃信时间的伟力,终能让青年人明白:除了读书,果然一无是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孩子读书,不是因为读书能带来功名利禄,而是正值读书时不能“荒于嬉、毁于随”。否则,将来回望青年时期的生活,该是怎样悔不当初?林语堂说,“读书不是为了义务,而是为了格局。”余秋雨讲,“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是的,唯有读书,能把走过的人生路变成阅历、格局,化为与众不同的风度、气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必须力戒马马虎虎,敷衍应付。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谓勤,勤奋好学是也;所谓苦,苦中作乐可矣。既然选择了读书这条路,就不能仅仅像一个读书人,而要踏踏实实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冷”,“空”,说尽了读书的奥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很枯燥,而且越读越难,食不甘味、几欲放弃,才可能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一艰辛过程,难说有快乐,即便偶有心得,也抵不住日日夜夜的煎熬。故曰,读书无捷径,只能老老实实下笨功夫。宋人苏东坡数年如一日,坚持做抄书“日课”,一部《汉书》抄了三遍。世人皆称赞其落笔如有神助,岂知妙手源自笨功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愈多,对人生思考越深入,就更觉孤独,克服孤独的最好方式是悲喜自渡。自渡,是借智慧的力量解脱烦恼、自我拯救。智慧从哪来?一是读书,从前人处汲取营养。二是经历、阅历。前者是亲身体验的时间过程。后者可能是基于经历,也可能是间接经验。故曰,活到老、学到老,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即是自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为功名,不求小利,只是沉浸其中,自娱自乐,当属读书的乐趣。《新唐书》中的《陆象先传》中有一句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道是,没有谁的生活没有烦恼,唯读书是最好的解药。作为未能免俗者,闹心堵心的事无可避免,纵有人可诉终无人能解。与古人交流,和天地会话,足以暂时忘却尘忧。故曰,读书之妙处,清心寡欲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谁信?人们不禁问:“生活在一个人们竞相追逐金钱的社会里,读书还有何用?读书又有多大意义?” 书法家吴启祯先生曾书写过一副对联给出了答案: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值得肯定与品味。读书就是修行,而且是最好的修行;其目的与途径则是做善人:如《诗经·小雅·车辖》所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