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16师家沟,夏门古堡游玩

平淡是真

<p class="ql-block">  朋友圈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要么身体在路上,要么心灵在路上。”读书与旅行都是增长我们见识的重要方式。读书和旅行都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我们通过品读不同人的经历,与他人对话,反观自身;通过游走他乡,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精神上达到一种震撼,从而更多的理解差异。今天一行48人相约放飞梦想俱乐部,去参加两个古村落的采风活动。</p> <p class="ql-block">  网上查阅资料知:山西十大民间古堡包括: 平遥堡村、介休张堡、灵石梁家堡、汾西师家沟、翼城西阎村、沁水柳家堡、沁水湘峪堡、阳城砥泊城、阳城黄城郭峪、泽州圣母玫瑰堂。(我随户外俱乐部包括今天的师家沟,梁家堡去过四个( ๑ŏ ﹏ ŏ๑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古村是一个地方的情怀所在,村里的一砖一瓦都充满着故事感,这里亦有着宁静的历史之美。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放慢了……....</p><p class="ql-block"> 先随我镜头回味欣赏一下五年前的湘峪古堡,砥自城吧!</p> 汾西师家沟 <p class="ql-block">  山西古堡这种半民用半军用的特殊建筑形式,如遗珠般依然默默矗立在乡野间,历经岁月雕琢,展现着难得一见的“天然去雕饰”之美。下面我们走进师家沟看看喽(∗❛ั∀❛ั∗)✧*。</p> <p class="ql-block">  去师家沟的路是新修的柏油路,但有一些地方坑坑洼洼不好走。一路尽是盘山路,一会儿就得和一辆辆运煤车“狭路相逢”,心总在嗓子眼儿提着,安全带全程带着。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从资料里得知,师家沟是师氏家族经营了数代,历经80多年建成的家族聚集地,整个师家沟村以师家人为主,所以,师家沟也被称为师家大院,就好比乔家堡村被称为乔家大院一样。</p><p class="ql-block"> 师家崛起于康乾盛世之时,师家先祖抓住机遇,发扬晋商诚信经商的理念,快速崛起,积累了巨额财富。这期间师家出现了一个名人师鸣凤,他曾在南方当官,与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及其弟弟曾国荃交厚,因此仕途通达,师家弟子多有为官者。从此,师家由商而仕,由仕助商,历经数代经营,终于在师家沟这个丘陵山地上,建造了师家大院这处庞大的民居建筑群。也正因为与曾国藩兄弟的交往,偏居晋西南的汾西师家沟村才在当时颇有名望,博得了“天下第一村”的美誉。240年风雨沧桑过去,可能由于地处偏僻山乡,在数百年的动荡与战乱中得以幸存。如今师家沟还保留下来基本完整的31座清代民居院落,这大小三十一家院落,建筑群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为主体,分别设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赏月房、门房以及工仆马厩等用房。院落门前以巷道相连,狭长巷道采用传统的月洞门分隔空间,院与院之间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与其它院落相互联系,真可谓是“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 </p> <p class="ql-block">  等待导游到了的空隙,先拍个外围景吧。</p><p class="ql-block"> 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师家大院是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的民居建筑群,原汁原味,风格独特。这里没有盏盏红灯高悬,也没有彩旗猎猎作响。有的只是宁静、自然、古朴、敦厚。</p> <p class="ql-block">  导游来了,准备进去了!进村的唯一通道,石板路,石头洞,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建筑。不过今天的景区规定是从石头洞出了!大院依山临沟,次第而下,31座院落由别院侧门相连,另有暗道相通,整体形成进不来,出不去的坚固堡垒。</p> <p class="ql-block">  龙凤门。“成均伟望”是垂花门上悬着的匾额内容,意指师氏第六辈“成”字辈族人,皆成就伟望事业出人头地。垂花门木雕精美,檐下斗拱装饰性强,额枋部位以万字纹为底,雕刻琴、棋、香炉、书、画,表达了主人对书香门第的追求。雀替浮雕细致生动,牡丹花中既有喜鹊,又有小狮子,寓意大富大贵。过了垂花门,通过由倒座房、耳房及厢房形成的一个自然小巷道,才会见到整个院落风貌,层楼叠院,豁然开朗。主院正房比地面高出近一米,中间和两侧都有台阶。正房是五孔靠崖窑,三明两暗,屋顶为二层院落,正房最中间三孔窑洞是家庭活动中心。最中一间房门上嵌有匾额“元吉”,是主人待客议事及供奉祖先的地方,其门窗装饰也最为精致。因为窑洞没有能遮风避雨的出檐,所以这里一二层窑洞前均有木构的单披檐廊,四柱三间,用精美的木雕及彩绘装饰。整个大院的门窗装饰也很精美,连两侧厢房屋顶的女儿墙的十字花格,排列都颇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  作善降祥: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作善降祥成语出处:《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p><p class="ql-block"> 积爱生福:以慈爱之心去爱护别人,会得到福报,只要心中有爱,就会转化成福。</p> <p class="ql-block">  师家绣花楼的设计:三个窗户一个门,每个窗户看到是不同角度,每个季节景色都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师家沟古建筑群中有一块“洞天福地”,从师法泽立宅建院就禁止在此修建任何建筑,师家的院落以“福地”为中心展开。</p> <p class="ql-block">莲花门</p> <p class="ql-block">  “巩固”院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位于“福地”之北,亦是村落中心,是师家在此村中的第一处宅院,由祖宅和“敦本堂”两院构成,均为锢窑。院落以西北一东南为轴,靠东为祖宅,靠西为“敦本堂”,进入祖宅必须通过一条西南一东北向的巷道。“敦本堂”为一处一层两进院落,院门匾额为“瑞云搏绕”。进入外院后可见两座三开间砖木结构厢房。内外院间现存垂花门一扇,匾额为“敦本堂”,雕刻凤凰、仙鹿以及盛放的牡丹等精美图案。内院为三合院,正房面阔三间,厢房为两开间独立式锢窑,与祖宅正房二楼相连的暗道便在西雇房中。祖宅亦是两进,外院两侧厢房为五开间独立式锢窑,倒座门上悬挂“迪吉讶休”匾额,与过厅同为双坡硬山顶,过厅面阔三间,其中的窗花靠内院者细致繁密,靠外院者则稀疏通透,既保证采光,也保障了内院隐私。祖宅内院两侧厢房为三开间独立式锢窑。正房一层为明三暗二式独立式锢窑,前设单坡檐廊。二层是悬有“水月松风”匾额的赏月楼,通过东侧厢房中的暗道方可抵达,通常在“祭月节”才会使用,赏月楼两侧厢房一般用作仓库。与赏月楼密切相关的还有巷道东南侧的“祭月台”,即一座类正方形高台,每年八月十五村中女性都要在此举行祭月活动。</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师家大院,院子连着院子,院子里套着院子,当走进一座大院很奇特,窑洞房顶上方,横放着三个大缸,个个大缸底部都有一小口。导游“你们猜大缸是干嘛的?”有人说是排水的,有人说是喊话的,还有人说是防子弹的。我们站在大缸前,左猫猫,又猫猫,还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有人急切地问导游:“这到底是干嘛的?”导游说:“是养蜂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古老的门,门头上是四个“寿”,两边是“卍”字符。这里显然是高堂双亲的房子,象征父母双寿万年长。窗棂上都是蝙蝠,寓意多福。</p> <p class="ql-block">  师家沟最宝贵的是建筑上的雕刻装饰,这里简直是建筑雕饰艺术的宝库,雕刻在门楼、走廊、过道上的各种木雕、砖雕、石刻题迹等文物古迹均保存完好,难以想象这些复杂精美的雕刻品,是怎样一刻一凿地诞生在旧时匠人的手下的。在历经了200余年时光的晕染后,愈发显得有古朴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人们修葺房屋的时候,会在屋顶的脊梁处用到一种虎头瓦,是高大威武的象征。但这虎头瓦安在自家是好事,若是正大门对着别人家的虎头瓦,那古人则会认为会受到老虎气势的压迫,不利于成事。</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字之美,妙不可言,是生动形象和充满想象力,丰富而立体的存在。《诗经》有云:夜如何其,夜未央。表达快乐没有止境、快乐无边的祈愿。于是,有了未央宫,有了“长乐未央”瓦当。</p> <p class="ql-block">  这是被纨绔子弟烧毁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走出这个石门洞,马上就出了这个古村落。一路走来,</p> <p class="ql-block">  踏着石条铺就的环村路,叩响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老门环,推开一扇扇吱吱作响的木门,走入一孔孔饱经侵蚀的窑洞。我们似乎融入了一幅风雨山河的画卷,同历史老人静静地对话。村落所处山形好似凤凰,而大院群所处为凤凰心脏。在大小31个庭院中,都规矩地建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房及长工房等。以传统而变化的园门、耳门、楼门、偏门、暗门相连。在立体建筑上,精美的石、木、砖雕比比皆是。充满着为人处世哲理教诲的书法三雕饰品留在了家家户户的门额、楼匾、砖墙上。诸如:“循理”、“俭养廉”、“勤补拙”、“留有余”、“敦善行”等无不散发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芳香。</p> <p class="ql-block">  师家沟是一个多山的堡寨,主要由窑洞状的房屋层层叠叠而成,防御稍弱。即便如此,村子的外围都是高大封闭的。村口有高大的窑墙挡住爬堡村所在山坡的路。如果要进村,就得穿过一条20米长的隧道。据说村里的院落之间有地道和隧道。今天我们的线路是按景区规定反向行走的。</p> <p class="ql-block">  “节孝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相传师家子孙师自省39岁时不幸染病身亡,当时年仅30岁的妻子赵氏和25岁的张氏,恪守妇道,并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养育儿女,非常辛苦。其后人师丙成官场得意,呈报皇上敕准,建造了这一石材质地的“节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门式,八个翼角原挂有八只风铃,遇风声起,八只风铃迎风奏鸣,,如一曲交响乐,夜阑人静时更显清脆。</p><p class="ql-block"> 牌坊位于村西南侧的村落入口处,咸丰皇帝为表彰师家第四代师自省之妻赵氏、张氏以及第五代师五音之妻刘氏三人坚守贞操、洞洞属属,钦赐建此节孝坊。坊为石质仿木结构,南北横向,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歇山顶,正楼上施鸱吻及宝刹,宝刹形为背负葫芦的大象,两侧边楼上各施一鸱吻,其正楼高6.3米,宽5.8米,边楼各高4.2米,宽2.9米。牌坊文字为阴刻,图案为阳刻浮雕。正楼上层额枋正、背面横书“天章光被”与“龙章宠锡”。下层额枋正面刻“敕赠儒林郎国学生师自省安人赵氏、张氏,儒林郎师五音安人刘氏之坊”,背面为“大清咸丰七年岁在中秋丁已毅旦建”。正反楹联为“圣德鹈鹕天宠渥,王言绘淳国恩多”“丹墀宠锡丝绘命,紫诰荣膺日月光”。浮雕正面有“琴棋书画”四幅图案,背面是香炉、书卷、竹简等吉祥之物。边楼正反各书“龙褒、凤诰”、“锡晋、崇封”。楹联正反为“袍笳毅名荣梓里,簪英品望耀金泥”“芝泥焕彩云霞满,兰检浮香雨露新”。雀替上还有麒麟脚踏祥云及二龙戏珠等祥瑞图案。底座之上,明间柱下正反各有石狮一对,次间柱下共有抱鼓石六尊。</p> <p class="ql-block">这是未开发前的牌坊原貌。</p> <p class="ql-block">  绕村而行的1500余米街道及院院相连的路面,均采用长100厘米、宽50厘米、厚30厘米的沙质条石铺就,同时路面下筑有排水洞与各院相连,故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说。</p> <p class="ql-block">  紧跟导游一个半小时漫步走完了这座古朴宁静原生态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古朴完整原生态,格局肌理惹人爱</p><p class="ql-block">窑洞民居楼上楼,青砖灰瓦坡地盖</p><p class="ql-block">精雕细刻砖木石,文化内涵看不完</p><p class="ql-block">家族聚居抱成团,历经沧桑气度在</p><p class="ql-block"> 意犹未尽的我们几个乘自由活动时间又返回村落继续找寻。</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条不规则的环道,将村落分成了内外两部分:环道里头是民居,大多数是以窑洞为主的 四合院形式,环道外头则是作坊、寺庙等公共建筑。环道里头的各个院落是相通的,院中有院,院上有院,进院又出院,出院又进院,院落之间是用圆门、偏门、耳门、暗门连在一起的。师家沟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的说法。亲自走上一趟,确实会有这样的感受。据村人介绍,好多家中还有暗道相连,地下防御工事也十分发达,一旦发生匪情,全村人均可从容不迫地通过不同的通道迅速逃离或集中防御。这种独特的共同防御方式也是北方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五堂闹春,人物惟妙惟肖!</p> 灵石夏门梁家堡 <p class="ql-block"> 夏门梁氏古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晋中市西南端、灵石县境、夏门镇域,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累积建成以城堡式建筑群为核心区的民居建筑。夏门古堡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自汾河北岸,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密密匝匝的布满整个龙头岗。古堡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对峭壁以为屏,后倚峻岭以为靠,下临汾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确乎是一处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可居可赏可御可逸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不论从民居科学角度衡量,还是从阳宅风水讲究测看,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p><p class="ql-block"> 在此居住的梁氏家族是当时灵石的四大望族之一。现在保存下来的房子为明清时期的山西传统建筑。民居内窑窑相通、院院相连,街巷连通且有暗道相连,除方便交通和藏匿外,还具有排水功能,是夏门古村落建筑群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因为手机电量不够,所以下午没有录导游的讲解视频,所以就借用一下网络视频对夏门古堡来个整体了解吧!</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第二个目的地:夏门古堡。它位于灵石县夏门镇政府不远处,现在该地已成为灵石县政府培训廉政教育基地。据说在梁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动京晋、清史留名的铁面御史梁中靖。梁中靖自幼勤奋读书,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以候补知县居家8年,期间以执教为业,为夏门村修渠、修路、赈灾济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称颂。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又被任命为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监察御史。道光四年,山西榆次县发生了一起官官相护、行贿受贿、逼死人命的“赵二姑案”。榆次县东阳村13岁民女赵二姑被同村恶棍阎思虎强暴,后赵家父女状告于县衙,县令受贿,反诬和奸,逼供之下,二姑悲愤难忍自刎公堂;其父又被县令反诬杀人灭口,受刑毙命;其母上诉府衙,府台袒护县令,仍逼其母自认诬告,其母终以头撞公堂,以死抗争;其叔父无奈之下上京控告,朝廷命山西巡抚亲提,谁知巡抚、按察使以及府县各级官官相护、相互包庇,仍以和奸拟结。铁面无私的梁中靖通过明察暗访,了解了实情,他冲破阻力,上疏弹劾,最终经刑部提解京审,方真相大白,沉冤申雪。这一惊天动地的大案,轰动朝野,史乘有载,成为清代有名的大案之一。</p><p class="ql-block"> 夏门古堡内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为止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现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夏门村首先看到的是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明清道光二十四年,是一幢占地750平方米的二层建筑,一层为砖拱结构,二层为砖木结构。 以前是梁中靖执教时的学堂,现在是关帝庙。对面的戏楼面阔三间,明间、次间木隔扇彩绘琳琅,单檐硬山顶灰脊板瓦覆盖,筒瓦补边,正脊处砖雕花纹,两侧垂脊、戗兽一应俱全……台柱镌刻楹联。</p><p class="ql-block"> 在关帝庙照门的大爷介绍: 夏门村因夏禹治水的故事而得名。据记载,所谓“夏门”,意指夏禹打开石门之处。相传古时太原盆地为一大湖泊,为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灾害,夏禹曾带领先民在太岳、吕梁两山间雍塞狭窄之处,开凿山口,将汾水导入黄河。夏禹开山之处曰“灵石口”,即今夏门村所在地。山西民谚称“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后人为了表达对夏禹治水功绩的纪念和感激之情,特将此处命名为“夏门”。</p> <p class="ql-block"> 古堡的正门在南面,经过两层楼的关帝庙进入头道堡门,拾阶而上,眼前景物步移景异。从河边看古堡是幅凝固的画面,堡内则是流动的影像。一会儿一座飞虹般的小桥掠过头顶,一会儿一座高墙横在眼前,而一转角又柳暗花明,你永远猜不到下一步的影像是什么。因为古堡损毁比较严重,下一步可能是惊喜,也可能又是怅然,然而不论如何,这是座中国罕见的、地地道道的山地口堡,不仅仅因为它有高大壁垒,它的美也不仅来自古老,而是它自身确实漂亮,煤灰和破败都掩盖不住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夏门村的一条主要街巷。上坡后,有三道堡门。门旁都贴上了文物保护的标记,都建于清康熙年间,皆为原物,十分不易。因为房屋依山而建,衬窑在这个地方是常见的。</p> <p class="ql-block">  精致的木雕是晋中民居最讲究的地方,这也是清代民居的特色。行走于山西古村,到处可见这样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内小巷走到尽头,便是头堡门。头堡门建于清朝康熙庚子年(1720),是一个半圆形拱门。进入头堡门是一条曲折的小巷,缓缓通向山上,在小巷的尽头建有一个高高的圆形拱门,将小巷两旁的建筑联结起来,从房顶上就可以到达另一个房顶。直走就会通过小巷,走到村子的最后面。走出堡墙,右手有许多小院,一个连着一个,简直像迷宫一般让人着迷。</p> <p class="ql-block">  夏门古堡的历史街巷主要有九条:东西走向的街有三条,分别为东街、中街、西街;道有一条,后堡道;巷有两条,分别为堡九巷、梁家巷;南北走向的巷有两条,分别为大夫巷、御史巷;先南北后东西走向的一条,为天九巷。</p> <p class="ql-block">  村内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布局合理、构思巧妙,建筑院落层层叠叠,且窑上建窑、院中修院、窑窑相通、院院相连,蔚为壮观。窑洞、传统民居千余间,民居建筑风格相近,但每一座院落又各不相同,层楼迭阁,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车辚辚碾不尽百年岁月之磨难,马啸啸道不完千古英雄之篇章。”这里窑上建窑、院中修院、窑窑相通、院院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夏门村古村落建筑环境。</p> <p class="ql-block">  夏门古堡中最引人瞩目的“百尺楼”为梁家七世梁枢所建,被誉为三晋第一楼。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分为四层,一、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修建在山崖之上,称为云厅。百尺楼长15米,宽4米,高40米,百尺有余,是以得名,百尺楼的下部为砖石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建筑奇特而雄伟。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对峭壁以为屏,后倚峻岭以为靠,下临汾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可居可赏、可御可逸。</p><p class="ql-block"> 汾河流经夏门时西岸有一小段临河是峭壁的山岗,梁家堡便建于其上。为了让古堡顶端与汾河水仍有亲密接触,梁家在河边依峭壁直上直下地建了座40多米高的百尺楼,楼底层为安全只开一小门,楼梯段各层的开窗越高越多,越高越大,直至顶层变成敞廊,以将山河风光收进堡内。这座凌河子立的宽大砖楼也成为梁家堡的标志。 在百尺楼的内部,不仅有通透的粮仓还有舒适的卧房,暗道与生活的走廊有效融为一体,甚至通风口的那缕光,能使暗道中的木梯三百年来干爽而充满韧性。</p> <p class="ql-block">  汾水南行,向着黄河、大海一路奔腾,偏偏在灵石县夏门古堡这里,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再沿着两岸伟俊的青山,迤逦而行。至夏门村后沿汾河西岸前行,抬眼望去,一座宏伟的百尺楼背靠大山,横刀立马,挡住了汾河水的去路,汾河水在这里向东拐了一个弯,再向南折向西绕村而去。我们是先站在百尺楼的四层云厅上欣赏在此拐了个弯的汾河后,下楼又站在河边感受黄黄的滚滚汾河水。</p> <p class="ql-block"> 行前大家没有做功课,第一不知道去对岸欣赏欣赏百尺楼的整体布局,第二没有注意“夏日春晓”这个景。而这个导游因为是专门从王家大院请过来的,估计后面还有新的任务,匆忙讲解结束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夏门春晓的含义:每逢春日,登临百尺楼远眺,艳阳高照,万道霞光;俯视汾河,波涛滚滚,汹涌奔流;汾河两岸,田园阡陌,杨柳婆娑,一派生机勃勃、草长莺飞、春和景明的景象,这就是灵石古八景之一的“夏门春晓”。如今,清嘉庆年间任灵石知县的王志融题书的“夏门春晓”摩崖,仍完好保存在楼北石壁之中。</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有梁姓人家开始在这里建村定居,源于明末天下大乱,夏门处于山西南北交通要道,夏门村采用外墙高耸,内里连环攻守兼备的军事古堡风格,又名梁家堡。梁家堡采用当地石头等建筑材料依山而建,并利用糯米水与山体进行粘合,类似当今混凝土功效,具有极强的抗震性能。堡墙采用厚重砖石砌成,有很强的抗攻击性,有效保护了村内百姓的安全。根据地势特点,智慧的先人们依托裸露岩石做掩体,修筑了各种藏金洞和快速逃生通道,可以从敌匪的眼皮底下从四十米的高岗迅速下降到汾河谷底,而外部则是高不可攀的堡墙,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百尺楼。</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镇底蕴深,</p><p class="ql-block">百尺高楼夜揽星。</p><p class="ql-block">院院相连洞洞通,</p><p class="ql-block">汾水潺潺流到今。</p> <p class="ql-block">  如果厌倦了城市里的纷扰喧器,不如便按着自己的喜好,寻一处静谧古镇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一段慵懒时光,让内心重归平静,更好地去拥抱生活,让身体与心灵总是一起在路上。 </p><p class="ql-block"> 用最好的心态活好当下,多去亲近那些充满阳光和友善的人群,他们的笑声和自信,无形中也会带给你,如丽日晴空般美好的心境。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人也有悲欢离合,这是我们的人生注定要承受的东西。何不把世事看开、看淡,把烦心事抛在脑后,把烦心人请出生活,把好心情留在自己身边!人生在世,活得是一种心态! 不管年岁几何,不管钱多钱少,把自己的心情照顾好,比什么都重要! 不是年轻才快乐,而是快乐才年轻!让我们一起快乐年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