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杨说在“当当”买了本新书:《100个人的10年》。问我,想读不?</p><p class="ql-block">我已经很久没有读纸质书了,但是这本书还是很想读的,尽管曾经读过。</p><p class="ql-block">这是冯骥才先生著的“口述文学”,说的是普通老百姓在文革中的悲惨故事。</p><p class="ql-block">【百度】是这样评论这本书的:“冯骥才以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本书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 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劫难的真相。 作家冯骥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披阅十载,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我很同意这个说法,不过要指出,这段话有个差错:号称“100个普通中国人”,其实只有20多个人,离开100个人还相差很远。</p> <p class="ql-block">我和冯先生一样,是从头到尾曾经参加了这耗时10年的一场史无前例毁灭生灵的“文革”浩劫,从“无限崇拜、无限热爱”到“怀疑恐惧”,直至“深痛恶疾”的人,他书里面写的故事个个都是触及灵魂的,同时也是我非常熟悉的。因为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觉得都是些曾经真实发生过在自己周围和身边发生的故事,虽然快过去半个世纪了,回想起来,仍然是刻骨铭心、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重读这些故事,我的心仍然像第一次听到时一样激动和毛骨悚然;因为想到文革这样的恶行至今没有得到认真清算、一些文革的遗毒还在社会上不时死灰复燃;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但不知道这一段历史,还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些故事都是胡编乱造的,或者是偶然凑巧的,这让我的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口气逐字逐句、认认真真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的。读完,我掩卷沉思,反复回味,忽然发现:这是一本“2014年6月”才出版的最新版本,作者冯先生还写了“新版再记”。再翻开目录仔细查询,更发现一个新情况:最早发表的“《100个人的10年》序”在新版里已经被删掉了。</p> <p class="ql-block">我本来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新版把这篇“序”删掉了,让我的心里多少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个旧“序”,于我有一段情结。</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我应邀到曼谷去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一个专家咨询会议。当时成都是没有国际航线的;就是在北京,也没有直达曼谷的航线,去曼谷要从香港转机。</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机场,我邂逅了冯骥才先生。他要去德国参加他的新书首发,也恰好和我同机飞香港。那时候飞机少,候机的时间很长,再加上飞机上的3个多小时,我们就天南地北地聊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冯先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作家,不但他的好几部名著,像《神鞭》、《三寸金莲》等我都一一拜读过,我还知道他的中国画功底很了得,虽然名气还不大,但是就画的水平而论,绝对不输许多大家。更让他很是吃惊的是,他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100个人的10年》序”,我不仅读过,而且很有心得。所以我们彼此似乎觉得相见恨晚,遇到了知己。于是我们的话匣子“一泻千里”,聊的天也“千杯嫌少”。他告诉我许多他和作家们的故事轶事,也兴致勃勃地谈到了当时的文学文化“春暖花开”的大好形势;他告诉我,他参加了总书记召开的文化界座谈会,说H总在座谈会上甚至提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他看来,新的时代已经迫在眼前了。。我也被他描绘的百花齐放美丽前景陶醉了,他的乐观、直率和健谈深深地感染了我。</p> <p class="ql-block">在聊到这本《100个人的10年》的时候,我问他:“你这书写完了吗?准备什么时候出版?”</p><p class="ql-block">他说:“还在写呢,100个人的故事,都要选择最典型的,工作量非常大。。。”</p><p class="ql-block">“。。那祝你早日出版,我会很期待,也会等着先睹为快呢。。”我说。</p><p class="ql-block">冯先生说:“我会竭尽全力快马加鞭的,毕竟这是我们民族最不应该忘记的一段历史。。。等出版了,我一定寄给你一本。。。”</p> <p class="ql-block">一晃,29年过去了,虽然其中还发生过一场政治大风波。冯先生的这本书还是出了,先是在《十月》杂志上发了几段,后来发了单行本。我也陆陆续续读了。只是读来读去,觉得在数目上只有24个人,离开“100个人”还很远,我以为冯先生还没有写完。这次“新版”的书里,才知道,先生在1996年就已经写完了,旧版本说的是24个人的故事;新版本,我数了数,增加了5个人,一共是29个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完了?为什么不是100个人?在“新版”里我找到了先生的确切“解释”。冯先生说:“。。。这个‘一百’在中国是一个整数的概念,不是数字上正好一百个。。。”</p><p class="ql-block">只写29个人就宣告搁笔了,让我很迷惑,很不解。以我的想法,100个不多,1000个也还不多。我希望还更多些,更细分些,譬如:“100个红卫兵的10年”、“100个高干子弟的10年”、“100个教授的10年”、“100个‘地富反坏’子女的10年”、|“100个造反派的10年”、“100个知青的10年”。。。冯先生不写了,我希望其他的作家接着写。因为一是,文革10年的故事太多太多,怎么写也写不完;二是这些故事不能忘记、不该忘记。 </p><p class="ql-block">另外,我在冯先生的字里行间,没有发现“为什么要在‘新版’里把最早最具真实想法和写作初衷的“序”删掉了?”我想,应该是有其原因的。当然是什么原因,我不好猜。</p><p class="ql-block">我现在的心情是有机会的话,再重读一遍那篇29年前(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1986年10月~11月期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那篇“《100个人的10年》序”,看看那时候写的些什么?</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成都的图书馆里能不能找到?想想应该是找得到的。</p><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写这段文字,以作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