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年学脉沐华苑,万卷书香润心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倡导下,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今年共和国的教育部长首次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提出要把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论语·颜渊》里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清代魏源说“教人者,成人之长”,教育本身即是生命的成就与成全,而书香校园建设正是抵达最曼妙教育风景处的最佳路径。</p> <p class="ql-block">为深入推进涡阳义正书院高中书院文化品牌建设,着眼探究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背景下书院制育人模式,着力把义正书院打造为一张读书治学育人的名片,一个值得书生托付安放心灵的乐园,兹以约定在这最美四月的明媚春光,展现义正高中常态化师生“慧”阅读工程系列活动成果,共襄文化盛宴,守望精神家园,赓续书院学脉,携手共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适逢今年第二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之际,涡阳县义正书院高级中学精心筹办第一届书香文化节暨颁奖盛典,诚邀参加。突然念起,曾收存相关资料,时为了整理《义正书院的前世今生》而积累的素材。因时间受限,一直未能如愿。现重新翻阅,粗略整理,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一,涡阳“义正书院”的前世。</p> <p class="ql-block">涡阳义正书院,也就是旧时涡阳的书院,原址在涡阳县老城内,即僧王庙东,坐北朝南。据《涡阳县志》《涡阳古今》《城关镇志》等均有记载。</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知县薛元启主事创建,涡阳建治后即建此书院,当时安徽巡抚英翰为书院讲堂写跋,夸赞薛元启是"知治本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宿州候补知府牛斐然协同弟书琴书田等,捐数百金助建涡阳义正书院。涡阳刚建县的时候,来考试的至多不过三、四百人,后来陆续加多,渐渐增至八百余人。由于人数的增多,后来知县石成之和张树建又分别在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增建了一些耳房,规模较前扩大。此时的书院前有大门,后面是三间大厅,两头各有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六间。中间有过厅,两端配房四间。前院两厢为东西考棚,有房十六间。书院初创,由刘志存担任山长,兼修《涡阳县志》。</p> <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以后、废“八股”,改“策论”,书院又聘请浙江举人张汝金担任山长,提倡新学(即西学)策励后进,文风为之大变。从此将义正书院改建高等小学。主持改建的邑绅刘鸿庆、马敦仁、刘纶阁等。当时以书院中间的过厅为讲堂,大厅为礼堂。礼堂之后为操场。操场内有房十一间,作学生寝室。前面西考棚八间为自修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办为育智官立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时,校舍房屋多毁。民国以后均为小学,坐北朝南,前为大门,后为讲堂,西边配房数间,供考试用。</p> <p class="ql-block">期间,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知事郑寿彝拨罚款一千四百串,又将前院东考棚改建八间楼房。主其事的是知事郑寿彝,邑绅马殿英、刘金波协助之。后来又在高小学堂的东边,将旧有房子改为初等学堂,这时,学校才算完备。民国八年(公元1916年)知事黄佩兰为书院改建学校树碑撰文记其事。书院成立时图书甚少。后来马玉昆、袁大化各捐《图书集成》一部,学生才有书可读。然始终翻阅全书一遍者,全县仅王之祯,魏学易二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书院虽然开始教八股文,戌戌变法以后改用策论,但是书本教材,教习方式仍是文言文。民国八年以后,才放弃文言改写白话文,然一脉相承,犹出自书院之旧。自此以后,校舍逐渐凋零,中学逐渐兴起,学校中心,乃由书院而移入黉宫,继而转入马宅(马玉昆)。因校址迁移不复以旧有文物为重,新式教育,乃蓬勋发展,犹如朝阳,起而代之。这一涡阳旧式的书院也就随之没落了。</p><p class="ql-block">关于“乃由书院而移入黉宫,继而转入马宅(马玉昆)”,还有一鲜为人知流传于世说法,与抗战时期涡阳县教育科长周德轩有关。</p> <p class="ql-block">二,涡阳“义正书院”的今生。</p> <p class="ql-block">百年书院,盛世赓续。1864年(清同治三年),安徽省涡阳县正式建立,1867年(清同治六年),涡阳知县薛元启以养育人才为己责,创办书院;宫保抚院英翰赐名“义正书院”,开启了涡阳县教育的新纪元。才有现在涡阳义正书院高级中学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2019年涡阳县委县政府秉承“养育人才”的宗旨,启动建设涡阳县义正书院高级中学,于2021年秋季投入使用。现在的涡阳义正书院高级中学地理位置,独特优越,环境优美,是在城南新区建设基础上建成的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公办高中,学校秉承“百年书院文脉”,打造“义正教育品牌”,坚持“五育并举”创优质示范学校。学校总投资5亿元,校园面积11467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431平方米,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人,教师160人。</p> <p class="ql-block">该校创作的校园红色先锋短视频是学校立德树人、赓续红色基因的活动缩影,记录了青年教师为党育人、践行青春使命的精彩瞬间,展现了该校师生青春心向党、百年再启航的奋斗精神和青春风采。同时,组织拍摄这一主题片,旨在进一步激扬鼓舞义正书院高级中学首届青年学子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勇毅前行,淬炼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奋力成为担当大任的复兴栋梁和堪为大用的强国先锋,实现“强国复兴必有我”的铮铮誓言!</p> <p class="ql-block">三、涡阳“义正书院”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该义正高中书院现状,硬件齐全,地处于涡阳县锦绣大道路和集贤南路交叉口。占地面积约170亩,投资约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8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94,绿化率35%,建筑密度23.6%。共设90个教学班,宿舍楼建设宿舍775间,可容纳4500名学生就读住宿。校内设施主要包含:行政楼,3栋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实验楼、体育馆、报告厅、5栋宿舍楼、标准足球操场、14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6个计算机教室,5个合班教室,2个精品录播教室,地理数字教室,历史数字教室,创客教室,数理化综合实验室等。水电等配套设施配备齐全。</p> <p class="ql-block">师资配备,再谱新篇。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茂。百年名校,立德初心不改;盛世启航,树人再谱新篇。义正书院高级中学将会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工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百倍的信心,倾心竭力把义正书院高级中学打造成皖北一流精品高中,力争向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p> <p class="ql-block">四、现涡阳“义正书院”高中校训。</p><p class="ql-block">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现涡阳“义正书院”高中的校训 :“行义” “志远” “养正 ”“出新” 。虽然不可堪比名校,但是也道出办学的宗旨理念。其渊源依据,均有由头。如:①行义:“义”字源自《论语》共计出现24处。“义”字当先着眼须关天下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行义一曰行家国民族之大义,二曰行君子做人之仁义!②志远:师、生、校皆着眼百年大计,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心系天下,腹有诗书,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勇毅前行。③养正:出自《易经》之蒙卦,童蒙养正,即养做人行事之正心,守爱国为民之本心,涵育浩然之气,常读圣贤之书。④出新:出自《大学》之“苟日新,日日新……而在亲民……止于至善”,正而能守,守正创新,自强不息,历久弥新,同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五,现义正高中“校风”“教风”“学风”。</p> <p class="ql-block">与其说一所学校校训,是其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倒不如说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成就了这所学校的现在与未来。总之,校风、教风、学风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学风是“三风”建设的核心,教风是“三风”建设的基础,校风是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而现涡阳义正书院高中独特“校风”“教风”“学风”正是其腾飞奋起的内驱力!</p><p class="ql-block">这就贵在其“校风”,严谨细致,追求卓越。在教育和管理上遵循着“严中有细,谨中有实”的作风,正作风而后求卓越。也正贵在于其“教风”,大爱无疆,果行育德。“大爱”即“博爱”。韩愈在《原道》中有言: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教师要做“仁师”,需行博爱之义。“果行育德”出自《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君子要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用高尚的道德来教育学生。更值得赞叹的是该校的“学风”,澄心静虑,勤思敏行。《文子·上义》记载:“澄心清意以存之”。“澄心”即静心,“静虑”意为涤除杂念。是谓致虚极,守静笃。澄心静虑是希望义正书院的学生要静以修身,静以求学;勤思敏行,要求同学们要勤于思考,敏于行事。</p> <p class="ql-block">六,清同治版《涡阳县志》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官亭(今凤凰亭)记官亭在义正书院后,池内地基系前明未蒙城知县王公在此除暴安良,居民感其功德,因建官亭,立去思碑。宿州乡绅大同巡抚张翼明为撰碑文。后亭遭兵燹毁废,惟碑尚存。今绅董职监生王腾甲,附贡生王瑶章,从九品刘居敬兴工,增筑土台,四面多植杨柳,池内广积荷花。后修一桥与书院通,每当春夏之时,杨柳舞风,荷花映日,朝夕玩赏,足处一邑之胜云。引自清同治《涡阳县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民国县志《创修义正书院暨义仓碑记》碑文。</p> <p class="ql-block">该碑文,为民国涡阳县志(卷之十六艺文志 第650-651页)记载的内容,撰者为桐城人 周照。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窃以钟灵虽资川岳,而敏秀必借胶庠,此鹿洞①、鹅湖②所以为养育人才之本也。涡邑创自同治甲子,兵燹之余,未遑设学。邑侯薛公云锦,中州名族,筮仕③楚北,迭著循声。壬戌调皖。宰吾枞阳,称卓异焉。政治之暇,加意人才。县试所拔,皆知名之士,如吴汝纶④之得中书,孙慧基之人词林,张觐文、王严恭之魁秋榜,已可见我公加意人才之明效大验矣。</p> <p class="ql-block">丁卯春来涡,凡农桑诸政莫不次第举行,而所尤汲汲者则在学校。遂与邑绅议建书院兼作考棚,爰捐俸银以鸠厥工。邑绅王雨楼、燕昆玉、王梅村、王辉山、刘钦亭、王鼎臣仰体邑侯心,踊跃从事,解囊倡捐之外,又复昼夜勤劬,尽心襄理。由是讲堂、书斋、文场不数月间莫不以次告竣。颜曰“义正”,盖于兴贤造士之中,而寓化民成俗之至意焉。又修义仓一区,禀请上宪给发千金积粟千石,以备凶荒而资膏火。于以延名宿讲贯⑤,涵育薰陶,将见人文蔚起,科第连绵,与鹿洞、鹅湖媲美,其收效岂有穷哉!是为记。</p><p class="ql-block">(石芳霞)</p> <p class="ql-block">①鹿洞: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代李渤隐居读书在此,曾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南唐时就此建庐山国学,宋初改名白鹿洞书院,为当时着名书院之一。南宋朱熹、明代王守仁等先后执教于此。② 鹅湖:鹅湖书院。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晋末龚氏高鹅于此,因明。南宋淳熙二年(1175)在鹅湖寺举行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在调和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两派争执。后人立为四贤堂。淳祐中赐额文宗书院,改名鹅湖书院。③ 筮仕: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左传·闵公元年》:“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亦指初出做官。④ 吴汝纶(1840-1903);清末散文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三年(1864),中举。次年,成进士,殿试三甲、授内阁中书。后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赴日本考察学制。曾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薛福成、张裕钊并称“曾门四弟子”。又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有《桐城吴先生全书》。今人辑有《吴汝纶全集》。⑤ 讲贯:犹讲习。《国语·鲁语下》:“昼而讲贯,夕而习复。”韦昭注:“贯,习也。”</p> <p class="ql-block">附:读书分享会视频资料。</p> <p class="ql-block">附:相关史料中的原始资料。</p> <p class="ql-block">附:本次书香盛典视频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