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例四:《愚公移山》 (初中一年级课文)<br> (一)语文教学内容<br> 1. 课文内容(含作者情感、价值观)知识。包括<br>课文人物:主要人物——愚公;次要人物——愚公妻和智叟、愚公子孙、邻居七岁小孩。<br> 故事情节:愚公决心搬走阻挡他家出路的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他的妻子担心他挖不掉这两座山,而且土石也无处存放;但愚公率子孙寒暑易节挖山不止;邻居七岁小孩也来相助;一个自作聪明的老头儿出来阻止愚公移山,讥笑愚公自不量力;愚公以“山不会增高,但他的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话予以反驳,对方无话可说。<br> 故事结尾: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上天,上天派两个大力神把山背走了。<br> 2. 拼音、字、词、句等。本篇课文属于古文,课文后附有57个生字或词的注释,其中13个有注音;通假字“反、惠、亡和厝”;文言虚词:“焉、之、诸、以、曾”;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br> 3. 文章标题、体裁、结构、表达技巧等:体裁——寓言故事 ;文章结构——故事结构;文章结尾——出人意料;表达技巧——语言特色,如愚公反驳智叟的话,“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br> 4. 与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的知识。本文选自“《列子》——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br> (二)三种学习项目——教学目标<br> 【说明】本例为古汉语学习,涉及通假字、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这些学习项目的分类比较复杂。以字词(如蛇、咬、壁虎、尾巴)来说,它们有音、形、义三元素。低年级儿童识字,一般无需实际接触实物与情景,只需借助语音与字形建立联系,就可以激活字词的意义。所以我们将此类字词学习归入“知识学习项目”。古文的通假字,如“反”(返)、“惠”(慧)“亡”(无)等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只是符号替代,不涉及词语概念学习,所以也属于知识学习。然而“焉、之、诸、以、曾”这五个文言虚词的学习,其性质与低年级识字完全不同,主要不是学习符号,而是学习它们的“概念”与用法。“用法”乃是规则。规则学习以掌握概念为前提。以“焉”为例,除可做姓氏之外,还有五种含义(概念):作代词、介词、助词、连词、形容词后缀。在每一种含义中,各有特殊应用规则。例如“焉”作助词中的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本文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焉”就是作语气词用;“焉置土石”中的“焉”作疑问代词“哪里”用,“置于句首,表示地点之意”。文言虚词的词义及其运用规则的学习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特殊句式的学习也是如此。2001年语文新课程改革后,取消小学与初中的语法教学,导致此类文言虚词只能用模仿的办法进行教学。实乃语文教学之不幸!<br> 1. 知识学习。</h1><h1> (1)能结合课文内容与文后的注释,认读和解释课文的生字新词(包括五个通假字);</h1><h1> (2)了解本文的出处。<br> 2. 综合能力学习。 </h1><h1> (1)阅读理解:在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内容与结构;</h1><h1> (2)阅读鉴赏:在此基础上,能依据文章内在一致性标准,评析“愚公不愚”的精神实质;</h1><h1> (3)标点符号综合运用:给一段无标点的古文,学生能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综合能力训练)<br> 3. 单项知识技能训练。</h1><h1> (1)词法概念的运用:能举例说明课文中“焉、之、诸、以、曾”等虚词的用法(字词类别概念理解与运用)。</h1><h1> (2)句式: 能解释古文的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特殊句式规则理解与运用)。<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