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例二:石皇冠等三位教师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br></h1><h1> (一)语文教学内容<br> 1. 课文内容(含作者表达的情感、价值观)知识。<br> 课文人物:主要人物——少年周恩来;</h1><h1> 次要人物——周恩来的伯父、校长与学校同学;<br>主要叙事:</h1><h1> (1)少年周恩来随同伯父到沈阳,听伯父讲沈阳有外国人的租界以及伯父对中华不振的感慨;</h1><h1> (2)他眼见中国人在沈阳租界受欺压的事件;</h1><h1> (3)耳闻目睹这些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r> 2. 拼音、字、词、句等。“崛、范”等9个生字; “严肃、清晰”等15个词。<br> 3. 文章标题、体裁、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体裁——写人的记叙文;文章结构:因果结构的变化形式;表达技巧——倒叙。<br> 4. 与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的知识:本文作者余心言,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旧中国的外国租界知识。<br> (二)三种学习项目——教学目标<br> 1. 知识学习。(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2)文章背景知识:初步了解周恩来生平、革命事迹;了解租界知识。<br> 2. 综合能力学习——阅读理解。在补充文章背景知识与扫除文字障碍的条件下,四年级学生应能自主读懂课文内容与结构(分析水平的阅读)。<br> 叶圣陶说:“学习语文需要练基本功。”“语文基本功大致包括如下方面: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四年级学生应尽可能借助无声的阅读(不借助语音)学会“用字用词”,即将视觉符号同字词意义建立直接联系;学会“辨析句子”,即借助句法结构,理解句子意义;“文章结构”指找出作者思路,读懂课文内容、逻辑。就本课而言,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从写作技巧来看是倒叙。<br>检测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与结构的方法:<br> 提问1:课文涉及那些人,他们是什么关系?<br> 提问2:课文讲了那些事,它们是什么关系?<br>学生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表明,他们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与结构。所以,课文内容知识不必专门教学,是综合阅读能力学习的产物。<br> 3. 单项知识技能训练。</h1><h1>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之”字的用法训练;</h1><h1> (2)通过长句朗读指导,进行“句读”训练;</h1><h1> (3)文章结构:因果结构训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