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世界第28个读书日,记得10多年前,我也曾得过大庆读书日的《荣誉证书》。时光荏苒,如今我已耄耋之年。</p><p class="ql-block"> 生就的骨头长成的肉,我这一生既不会玩,也不愿锻炼。有钱就想旅旅游,有时间就想看看书,积习难改。这两项爱好,正好应和了顾亭林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虽没统计读了多少书,但毕竟下了很多功夫。</p><p class="ql-block">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高尔基说:“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认识三四千字的人都能读书,但能读书并不等于善于读书。如何把书读好,要有主观和客观因素,我的体会是:</p> <p class="ql-block"> 一、读书要培养兴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学硬逼着学是学不好的。古人云: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我是少先队大队长,有一把少先室的钥匙,室内有三千多本“小人书”,小人书图文并茂,越看越爱看,由爱看到乐不知疲。正如古人云“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阶前草不除”。是小人书提高了我的语文程度,是小人书这一敲门砖,把我引进读书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二、读书要有良师益友。有名师才有高徒,在四中我遇到了杨祥,他是一位教学严谨、基本功过硬的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他的语法教学,用图解析。既分得细,又一目了然,可谓凤毛麟角。在他的教导下,我系统地读了黎锦熙、吕叔湘、叶圣陶、刘世儒的语法修辞专著。按他的说法“你的现代语法基本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文教学,多当学生面批改,从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好在哪?错在哪?怎么改?都要讲清楚,在他的教导下,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1963年国庆征文,我的短篇小说《一头小牛》被评为一等奖,受到师生的称赞,在作文展览室里,杨老师亲自为我写序,号召全校同学向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他的古汉语教学,不单讲授课内知识,而且还把课外的“通假字”等都教给学生。当时要求每个语文老师背诵100篇古文,他能背80篇,我竟能背50篇。</p><p class="ql-block"> 我亦步亦趋地向杨老师学习。他订了一立方米的《文艺报》等报刊,我都逐一借阅,并逐步对文艺评论产生兴趣。后来我写了两篇影评,在《嫩江日报》上发表,这便是我的处女作。</p> <p class="ql-block"> 一中的李庆彬是高考把关的语文老师。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一次语文课外活动,他在北完小学讲《黎明的河边》,有100多名师生参加。先是交头接耳,后来鸦雀无声,最后是泣不成声,无不被他妙语连珠口才所感染。他与学生同时作文,并当堂把自己的文章念给同学,令人心服口服。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使我至今难忘,在我将要当兵时,他语重心长地拉着我的手说:祝你成为第二个金敬迈……</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和劳动局长程志祥在一起,和宣传部的余永金、教育督导室的康立恒等人经常联系,他们笔耕不辍,经常写稿。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要想学到更多知识,必须善于发现良师益友,良师益友是读书成功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 三、读书要存书。有的人看书不留书,就像黑瞎子掰苞米,最后只剩下眼前的几本书,这是最不好的习惯。多年来,我节衣缩食,购买书籍近万元。虽经几次搬家,借出丢失,现仍有上千卷。分别是文史、旅游、诗词和工具书类等。</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理论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p><p class="ql-block"> 工具书是必备的,除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词典》外,还应有《辞海》《辞源》和更多的专业词典,同时还要有各级地图册。只有这样看书、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读书要积累资料。一是积累词汇。原《解放军报》编辑林豆豆说:“积累的词汇多了,说话、写文章就像爆豆一样层出不穷,才能生动。”据说她背的成语很多,还把词汇分类整理,按感情色彩排列有序。二是看记结合。看书要笔记,即要把好的语言、段落、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东西记下来,经整理抄写在本上。40多年来,我抄写保存了10多本笔记,这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三是看裁结合。多年来,我剪裁各种报刊贴在10本账簿里,比较珍贵的是上世纪《人民日报》发表的毛主席诗词鉴赏文章和《大庆百湖周刊》历史人物传记等。四是旅游资料。如旅游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轮船票、景点门票、城市交通图、旅游时文体表演入场券等,共计五卷两盒。此外还保留了2000多张旅游照片和景点光盘,比较有意义的是“文革”中的黑白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五、读书要坚持,要刻苦。世间最艰苦的是读书,读书不能一蹴而就,浅尝辄止,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的学生没有平时和节假日之分,起早贪黑地学习,考上大学了才松口气。大学毕业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吃老本,不再用功了,这种态度不好,应该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据说“文革”时期有个南方初中学生,因“闹革命”不上课,他就在家放牛。又因为当时书少,他就天天坐在牛背上看《新华小字典》,几年后竞能把小字典背下来。后来通过恢复高考,被中国科学院录用。</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文字记载2000多年,而白话文只有100多年,因此学不好古汉语,就等于少了一只眼睛。学古文,千古名师,无非叫你死记硬背。这就是“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古人讲“三上”(床上厕上马上)读书,凿壁偷光读书,都是说读书要下苦工。</p><p class="ql-block"> 有人读书观其大意,掌握要领;有人读书寻章摘句,逐段抠意,结果是“见木不见林”。明代有人比喻“前者是有一根绳子没有钱穿,后者是有一堆钱没绳穿。”当然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有价值的文章必须将二者结合,这才是会读、善读。</p> <p class="ql-block"> 六、读书要应用。毛主席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就像我们看游泳书,书看会了,但不下水永远也不会游。</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读是为了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一个单位的初中生和一个大学生同写一篇公文,初中生比大学生写得好,说明多读还必须得多写。文字这个东西,不讲学历,只要你辛勤耕耘,就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我参加县里的诗词学会和文学协会,参加老干部局的征文活动。几年来,共写诗歌100多首,散文小品近百篇,虽然价值不大,但也能补充我心灵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不否认,原来我的语文基础知识是不错的。但多年来案牍劳形日多,专业研究甚少,或忙于事物,或应酬于社会。过去学的荒废多,现在学的应用少,自感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江郎才尽,可悲可叹。好在我已归隐林下,扬帆五湖,有更多时间可读可写。争取做到纪少瑜的“残灯犹未尽,将近更扬辉”和苏东坡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