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史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p><p class="ql-block"> 56岁的孔子,终于爬上了相位,喜形于色,执政第七天就干了一件血腥大事:诛杀鲁国大夫少正卯,而且暴尸三日。</p><p class="ql-block"> 少正卯是鲁国大夫,与孔子一样创办私学,两人争夺学生极为激烈,《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少正卯在鲁国讲学,由于讲得好,孔子的弟子都被他吸引去了,“三盈三虚”,孔门学生满了又空,反复多次,只有颜回死心塌地跟着孔子。(我终于明白了,为何孔子最是偏爱颜回,毫不吝啬对颜回的赞赏,原来只有颜回对他最是忠心耿耿)。</p><p class="ql-block">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跟学生解释诛杀少正卯的原因: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不包括在其中。一是心达而险,即知识通达而内心险恶;二是行僻而坚,即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伪而辩,即宣传歪理邪说还强词狡辩;四是记丑而博,博闻强识,宣扬邪恶的思想;五是顺非而泽,即赞赏错误观点且加以文饰。这五宗罪,有任何一条的人都该杀,而少正卯全都有,他就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杀!</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史上非常著名的“圣人治奸”的故事,读之令人心胆俱寒:孔子向来以“君子”自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利用手中的权柄,罗织了“五宗罪”,实质上毫无证据,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理直气壮地党同伐异,铲除与他思想、政见不同的“异端邪说”,手段极其残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思想言论与执政者不同,就可能被冠以“少正卯”的罪名,就是异端邪说,就可以手起刀落,名正言顺地杀人诛心。细思极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