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诫兄子严敦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汉 ] 马援</div>原文<br>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br><br>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br> (导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往往饱含着浓浓亲情,寄托着谆谆教诲。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篇《诫子书》感人至深,流芳百世,傅雷寄给一双子女的一叠《傅雷家书》深情款款,发人深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名将马援写给侄儿的一封家书,再次感受家书带给我们的震撼。(板书课题)(1分钟)<br> (解题)请一个同学读读课题,嗯,声音很是响亮,字正腔圆,不过有个小问题,同学们发现了吗?是的,有同学发现了“严”和“敦”之间应该稍作停顿,你能说说理由吗?你的思维真敏锐,根据文章第一句“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中的顿号和“并”字可以“”知道“严”和“敦”是两个人,所以读的时候要稍作停顿。因此这个标题的完整意思是——告诫兄子马严、马敦的一封书信。来吧,让我们一起读读标题。(2分钟)<br> (感知)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划分界限是双引号,请同学们找一找,引号内为书信的内容,引号外写了什么呢?是的,写的是作者写这封信的原因——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这是兄弟俩的缺点,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马援作为他们的叔叔,不引起重视是不行了。那么,他如何劝说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文中马援告诫孩子们的观点。同学们沉浸文本,专注学习的样子真棒!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这位同学举手动作干净利落,就你来说。哦,你认为是“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吗?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好的,我们概括一下,马援的观点就是:闻人过失,口不可得言。(板书)(2分钟)<br> (分析)都说“忠言逆耳”,要想劝说别人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马援是如何劝诫兄子的呢?采用了怎样的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开始吧。刚才的讨论气氛可谓热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了,每组请推荐代表来发言。<br> 第三组:“以己诫”(板书)。马援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劝诫,具体的句子是: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其中“大恶”“宁死”两个词语可见马援非常厌恶“论人长短,搬弄是非”的行为。的确,马援是东汉名将,又是一个长辈,他的人生经验一定值得吸纳。老师这里还要强调一下“妄”字的意思是随意地,过分地(副板书)。<br> 第四组:“以礼诫”(板书)。你们一组认为文中“闻人过 失,如闻父母之名”一句是马援用古代的礼节来相劝,因为在古代讲究三从四德,子女对待父母必须以礼相待,父母的名字绝对不能直接呼唤。作者把“闻人过失”与“闻父母之名”相提并论,可见“论人长短,搬弄是非”这种行为的严重性,绝不能发生。你们组的发现很有价值,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非凡意义。文中还有“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一句同学们读懂了吗?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吧。衿:佩带。缡:佩巾。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作者引用这两个礼节就是要告诉孩子们决不能忘记自己的劝诫。<br> 第一组:“以例诫”(板书)。文中提及两个人的事例,一个是龙伯高,另一个是杜季良。两人各有什么特点呢?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同学们注意抓住重点,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是说他为人敦厚,谨言慎行,从不说败坏的话语;杜季良虽豪侠好义,却“清浊无所失”,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因此造成怎样的下场呢?“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意思是说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作者举这两个人物事例目的明确,是要效仿龙伯高谨言慎行,而不能学杜季良交友不慎啊!<br> 第二组:“以类诫”(板书)。你们组抓住了文中两个类比的句子:“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前者指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可相似。后者比喻不切实际地攀求过高的目标,好高骛远,终无成就,反成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理解了这两个句子的意思,作者的态度就更加明朗了吧!<br> 你们的分享非常精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深情的齐读课文吧。(以上8分钟)<br> (升华)同学们,一封家书不仅让马严、马敦恍然大悟,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了这封家书,你又有怎样的感触呢?你以后一定会注意,不随意议论别人的长短是非了。你认为应该虚心接受长辈的教诲,有时候虽然言辞严厉,但一定是充满期待与关爱。你认为应该多读这类书籍和文章,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才能提升自身的修养。<br> (作业)一封家书,传递的是亲情的温暖;一封家书,寄托的是成长的期待;一封家书,体现的是长辈的关爱。试想,马严马敦兄弟收到叔叔这份书信后有怎样的感慨,又有怎样的表态?课后请以马严或马敦的身份给叔叔马援写一封回信,表表自己的心声吧!(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