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校园良好阅读氛围,老师们自主报名、积极参加学校“书香致远”读书社团。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社团成员共同阅读教育经典《给教师的建议》40余条,并撰写读书笔记、讨论交流分享,通过读书活动反思个人教学工作,促进自身成长。</p> 共读经典 <p class="ql-block"> 每次读书活动开始前,胡艳玲书记带领大家做团体游戏,放松工作一天后的紧张与疲惫,在花香果茶中,开始美好的阅读时光。</p> <p class="ql-block"> 胡书记领读: 多年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直是教育界长盛不衰的经典,堪称中小学教师必读的“教育圣经”。这本书的奇妙在于,它不是严谨的理论阐述,但是包含了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丰富营养,是生动而鲜活,如流水一般润泽着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因此,它是常读常新的,会随着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解的深入而展现出不同的奇妙风景,适合每一年或几年重读一次,或者说,是一本终生都值得阅读的教育书籍。希望我们在阅读这本教育经典的同时,能反思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以致用。</p> 经典思“享”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活动中,鲁璐璐老师针对《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到第十条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她认为这十条建议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工作的意义。必须使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第二,教师要保证自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工作。相信孩子,对孩子行为抱着“乐观期待”。第三,要考虑到教育的连续性和不同孩子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 在近两个月的经典研读中,老师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魏诗颖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他甚至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他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工作,首先是关注他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心灵,是一条一贯到底的红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宇霞老师:</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学生从他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越多。” 读到这才发现所有的迷茫都来自于对自己知识储备不够的恐慌。所以,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才能充实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静老师:</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重新唤醒了我的教育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潜能发挥出来,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材施教。比如说,在作业布置方面,分层设计。给部分学生布置稍微难一些的任务,给一些吃力的同学布置基础一些的任务,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玉会老师:</p><p class="ql-block"> 读完《教师的建议》中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章节,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寻找并引导学生们的兴趣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多种策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多媒体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方晴老师:</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几乎对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他的理论不是苍白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他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持续地思考和研究教育,有着丰富的活生生的案例,这本教育经典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他作为一个教师和校长从教室和校园里体悟出来的,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是鲜活的、可操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阮雪宁老师:</p><p class="ql-block"> 学生存在个别差异性,一个班的所有学生不可能齐头并进,同时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观察每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因材施教,不做无效的劳动,使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这样课堂上不和谐的行为就会少很多。我们教师的初衷都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让他们能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三林老师:</p><p class="ql-block"> 关于“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确确实实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奇志老师:</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后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和曲折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用智慧的力量,勤于思考,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样学困生会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慧老师:</p><p class="ql-block"> “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广缙老师:</p><p class="ql-block">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学建立在爱孩子、相信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所以要让学生喜欢你,热爱你的学科,你要先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回望,二十年前走上讲台时,我决心成为一个好老师,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回想,八年前家长送的锦旗:优秀好老师,暖男班主任。回顾,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红书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四教育素养体现在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学生之间要建立密切的交往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深刻的知识为前提下,用心设计教学环节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的教育技巧是教师关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美术课堂为载体做到沁润学生心灵,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润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斌权老师:</p><p class="ql-block"> 看了《给教师的100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 ,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佳老师:</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永恒的事业;教师,是永恒的职业;探索如何当一名成功的教师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教育学典范之作,是成就优秀教师的必读经典,这本书像光一样指引着我,让我更好地在教育这条路走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利老师:</p><p class="ql-block"> 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终身阅读、终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扩展自己的教育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求知热情,让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路程中的指路明灯,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崇高的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弋老师:</p><p class="ql-block">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幸福的种子,能在阅读者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兴趣的源泉何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要在精神面貌上做好文章。当一个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不仅给自己带来自信,更可以鼓舞士气,给学生注入能量。其次,课堂上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p> 好书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胡艳玲书记分享《非暴力沟通》</b></p> <p class="ql-block">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声音。同时,它还促进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满满校长分享《另一种可能》</b></p> <p class="ql-block"> 读了池老师的这本书,对这样几个词印象深刻: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开放、包容。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层出不穷,但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明显,学校教育的重心也因此受到制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学业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很多学校工作的重点。为了着眼学生长远的发展,我们的学校是否可以真的看淡分数,看淡排名,给教师适度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呢?我想,这是我和很多教育同行共同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雪琼老师分享《普罗旺斯的一年》</b></p> <p class="ql-block"> 一栋农舍,一片葡萄园,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作者梅尔就是这样开始在普罗旺斯寻觅安宁。日享暖阳,夜听虫呤,品赏美食美酒,结交农人匠工。四季流转,山居生活舒缓光阴,涤荡浮躁,沉淀快乐,梅尔过得无所欲求心满意足。他用雅致而幽默的文字,记下这十二个月的自在和喜悦,引领无数焦灼心灵留驻于一种叫安享时光的幸福之中。“普罗旺斯”由此成为闲适生活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碧莹老师分享《遥远的救世主》</b></p> <p class="ql-block"> 《遥远的救世主》是作家豆豆的关于高智商、精英男神的三部曲之一。很多人说,这三本书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也是被小说中关于佛教、道教 、基督教中的智慧揭示所吸引,一口气读完,再又细读了某些章节,小说中浓浓的的哲学文化意味,值得反复品味,反复推敲。看完这部小说,能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感受不一样的思考,甚至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何方晴老师分享《我的二本学生》</b></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作者黄灯通过刻画自己教授过的几代二本学生的群像,展现出不同时代学生的选择与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努力也许微不起眼,但却是一个人为人生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过一种宽广的生活吧,逆流而上,兢兢业业地珍惜自己,也建立起与他人互相馈赠的社会情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聂雨雅老师分享《窗边的小豆豆》</b></p> <p class="ql-block"> 教育即成长。《窗边的小豆豆》中写道:“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时,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我认为,教师对待孩子,就应该像对待花草一样,不要企图去改变其品种,引导其茁壮生长即可。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书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教育理念,童年时只读到了小豆豆的可爱和巴学园的特别,换了一个身份再读,感触颇深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关于爱、成长和教育的书,值得每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阅读。</p> 校长寄语 <p class="ql-block"> 学校夏世蟒校长说:读书是教育人的本色与底色!作为教师,就应该爱读书。当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你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当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读书能让你豁然开朗;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书能让你有更多的生命感悟……当下已经进入全民阅读的时代,教育部始终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大事来抓。我期待,我们一起读自由之书、快乐之书、育人之书、时代之书!</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姜宇霞</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何方晴</p><p class="ql-block">一审: 周强</p><p class="ql-block">二审:李志</p><p class="ql-block">三审:夏世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