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沉浸式阅读,指的是学生高度地、全身心地、聚精会神地投入到阅读文本中,用思想和智慧、情绪和感情沉浸于文本所构造的文学世界中,通过直观的情感体验获取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沉浸式阅读教学法,旨在引导和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词所营造的情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听觉沉浸——诵读教学法</p><p class="ql-block">沉浸式阅读作为一种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学习当中的阅读方式,离不开学生多种感官的触发。首先是听觉的触发,通过外在氛围环境的影响带动学生进入到古诗词的世界当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采用背景音乐教学法,通过播放与古诗词意境相吻合的音乐来营造氛围,唤醒学生的听觉,这是一种外向的调动;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内在调动,即通过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方式来实现其自我调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作为杜甫诗歌的典范之作,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实际上抒发的仍旧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后一节是感性式的抒情。笔者指导学生运用重读、轻读、弱读、连读等多种朗读技巧来演绎这首古诗,当学生全身心地诵读时,仿佛自己就是杜甫,正经历着杜甫所经历的事,读完前三节的具体写实后,第四节的情感就水到渠成地宣泄抒发出来,如同抵抗时的呐喊般。焦虑、无奈、无助、期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就像古诗中的沉浸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视觉沉浸——诗画品鉴法</p><p class="ql-block">视觉沉浸,是非常直观、直接、情绪强烈的一种沉浸方式,教师可以采用诗画品鉴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为例,这是一首写西湖春景之诗,形象活现,即景寓情,气象清新,学生读诗时,就好像自己亲游了西湖一样。西湖作为一个著名景点,教师可以选择以西湖景色为内容的古代画作或者是现代照片作为教学素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选择了以西湖为创作主题的“西湖三十景”,一方面让学生对着画卷品鉴古诗,看看诗歌中描摹的景色哪些跟画卷相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读诗时,自己拿起画笔,把古诗中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画出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湖春行”。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实际上,除了王维,很多写景的古诗都像是丹青高手的画卷,学生在赏画读诗时,这种沉浸阅读就是一种视觉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行动沉浸——角色扮演法</p><p class="ql-block">行动沉浸,指的是学生综合地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将自己假设为诗人本人去开展沉浸式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趣味角色扮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等人,笔者让学生借助服装道具来扮演诗人,从外貌特征到形态举止、吟诗作诗的状态等多个角度去模仿诗人,模仿时可以是诵读古诗,可以是编排多人物的情景剧,用“演”来诠释诗人,诠释古诗词,展现古诗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学生在角色扮演时接触到汉服、汉妆、古代的礼仪文化等具体内容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所扮演的诗人,带着这种感觉学习、认识、理解、赏析并演绎古诗时,沉浸本身就已经是学生的_种状态。这种趣味读诗法,不仅增加了古诗词的可读性、趣味性、灵动性,也极大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意能力、表演能力和共情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诗词的美,除了从语言的角度去赏析外,更多的还得从感情这一角度去品味。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沉浸式阅读教学法,巧妙地抓住古诗词的若干要素,引导学生以读、听、赏、演等方式来唤醒审美体验,走进诗人构建的文学世界,在古诗词中流连忘返,欣赏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