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沟村,地处桓台县城偏西北边缘,位于东猪龙河尾端东岸,坐落在马踏湖旅游风景区中心,距县城区中心位置约15公里。东西长2000米,南北端5000米,南北纵距约5.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1.6公里,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2409户人家,达8200余人,足可称得上是桓台县第一大行政村。 全村有宋、张、王、李、赵、曲、魏、巩、孟、崔、刘、孙、徐、伊、亓、穆、于、常、荆、郭、周、田、胡、付、路、曹、庞等姓氏。全村耕地3600亩,人均0.45亩。 <p class="ql-block">村北是国家湿地公园马踏湖风景区。</p> 华沟村,古名鲁连陂,明嘉靖《新城县志》就有记载,清朝大文豪王渔阳先生更是多次提起,几经演变历史悠久。华沟村地处马踏湖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地瓜、大蒜、白菜、南瓜等粮食及副食品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为芦苇、白莲藕、蒲草、渔业收入等,目前村南除农田外有藕池500多亩,养殖白莲藕,特色产品,远近闻名。 有特色农田数百亩,种植“冰山雪梨”,逐步形成特色产业。 华沟村内,有五条主要交通道路,其中,县道荆(家)夏(庄)公路横贯东西,由村落中心穿越而过,且与村中心南北大街交汇成十字;起(凤)马(桥)路呈外环护卫之势,沿村南直线过境;南侧与唐山镇后诸葛村接壤,北侧隔马踏湖区及南预备河、小清河与博兴县一溜边河涯的北闸、魏家、段家、王圈等几个村庄相望。村东是箔场沟路,与鱼龙湾庄毗连;村西为东猪龙河入湖河道,东岸是通往马踏湖风景区的旅游路,并隔河与付庙村相连。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只有一条长500米、宽6米的东西街道,狭窄弯曲难行,为解决晴天一身土,阴雨半身泥,街道弯曲坑洼,住所歪斜高低的村容,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新村规划建设。首先将道路及水电线路综合治理列为重点,将新中国成立前历代所形成的村址,化为东西南北各三条街道,形成田字形,东西向中心公路拓宽至30米,南北向中心河道,形成水陆四通八达的新框架。 1990年,华沟村委五层综合办公楼竣工。 1992年,村东西大街二次拓宽硬化,命名“鲁连路”。 房建是在国家建设部的指导下,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按照标准不高质量高,造价不高水平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原则,由村委统一规划,统一验收。此规划后被建设部确定为七个试点区之一。 沿鲁连路前行,可见上宅下店式二层小楼沿街林立,敬老院、中小学、卫生院及其他服务设施全部配套,华沟村曾被建设部列为村居改造试点单位,并被誉为全国新型建设示范村。 <p class="ql-block">华沟村位于马踏湖中心区域内,是整个马踏湖湿地保护开发的枢纽,在整个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华沟村也是马踏湖保护开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马踏湖改造前由于没有蓄水能力,每年夏季天旱地裂,夏粮欠收,而到秋季马踏湖地势低洼如遇大雨就会造成洪涝灾害,生活在湖区中心的华沟人苦不堪言,绝大多数劳力外出从事建筑。各级政府加大了马踏湖改造力度,开挖了人工湖改变了马踏湖没湖的历史,储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保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里水清了,天蓝了,鸟多了,人富了,华沟村依托马踏湖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特色旅游产业,一是制订和实施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加强对旅游项目设施的整改,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努力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旅游业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三是努力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以及丰富的节庆活动,高起点、高标准和重点抓好马踏湖旅游景区的建设。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已建立起初具规模的集旅游、美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集体及个人收入。村属桓台县马踏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已按标准发展了66家“农家乐”,经营项目主要是为马踏湖游客提供吃、住、接待服务。村南流转土地500亩,建立了桓台县华洋白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从事买卖鲜鱼、鸭蛋的专业户近30家。马踏湖芦苇鸭、金丝鸭蛋驰名中外。同时,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带来的苇编草编、旅游服务等就业岗位和经营项目,苇编草编远销海外,为村民带来巨大收益。</p> 2008年,华沟村在由山东省旅游局组织评选的“山东省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这也是当时淄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同时,华沟村作为在全省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创建单位,被省旅游局确定为观摩交流点。自1992年始的连续8年间,华沟村荣获并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p class="ql-block">马踏湖畔华沟村不仅越来越美了,而且越来越富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踏湖畔华沟村</span>充满活力,美丽富饶,特点鲜明是美丽乡村的崭新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