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春意浓

老百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时间:2023年4月2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地点:北京 后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天气:阴转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海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后海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总面积14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绿地面积11.5公顷。这是北京城内700年以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项目之一,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华商业区,它在当时是漕运的终点,被称为“北京古海港”,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后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与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人们来这里只为了在这里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咀嚼那早已远去的皇家遗韵。后海是老北京久负盛名的消暑、游玩场所。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随处散发着爆肚、卤煮、灌肠的味道,流窜着诱人的豆汁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说是“海”,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是旧时皇家独享的一泓清池。后海地处北京市中心,距天安门仅有四、五站地,与著名的北海一水相连,与景山、故宫遥遥相对。沿海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会看到碧瓦红墙。在那些高大庄严的大门外,只能看到院内高大森郁的树木。幽幽的透着神秘。据说,后海的水域连着故宫的龙脉,从古到现代都是风水宝地。所以,历代的高僧们在这里修建寺庙,而王公大臣们则在岸边选址筑府造园,名人们也纷纷迁居湖畔,开始了后海边上最初的水岸生活。因此,俗语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海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方胡同和鸦儿胡同、白米斜街、烟袋斜街、南锣鼓巷等。什刹海一带,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两岸依依垂柳掩映着王府和历代名人故居:如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什刹海边的柳荫街还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八位。这里寺庙林立,素有“九庵一庙”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地沟盖都显得那么高端大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同和居是京城老字号餐厅,已有200年的历史,是旧京城八大居之首。同和居以“同怀和悦”之意命名,意指大家欢聚一堂,共享这和悦气氛。什刹海店地处荷花市场内,临水观山,可谓是闹中取静。坐在餐厅内,眺望熙攘的街景人群,凭栏观看后海风光,真可谓悠闲浪漫。而且同和居现悬挂的牌匾就是清末皇帝傅仪的胞弟傅杰亲笔所书。除了环境,菜品是同和居得以闻名于世的最大招牌。同和居名菜很多,其中葱烧海参、糟溜系列、贵妃鸡、三不沾、烩乌鱼蛋汤、烤馒头等这些名菜脍炙人口,深受食客喜爱。其三不沾、烤馒头在1996年被中国烹协会评为最受百姓欢迎的风味菜,糟溜鳕鱼和烩乌鱼蛋汤被北京市烹协会评为同和居四大名菜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60年树龄的古楸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始建于清朝末年清光绪年间的会贤堂,是光绪年间礼部侍郎斌儒的私邸。清光绪十六年,时任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的家厨王承武(山东烟台人)相中此地,将原来在白米斜街11号院的饭馆搬至此处,起名为“会贤堂饭庄”,大门门簪上镌刻“群贤毕至”字样。主营鲁菜,兼营风味小吃,位列京城“八大堂”之首,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也是唱堂会的地方,常常是座无虚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会贤堂的传说故事很多。相传清朝末年慈禧驾崩之后,大太监总管李莲英退休养老。忽一日,北洋军阀著名上将、代总理江朝宗宴请李莲英吃饭,受过江朝宗恩惠的李总管,尽管平时本就不爱出远门,那天却提前到达了会贤堂,开开心心的吃了最后一顿饭,没曾想出门后遇到了土匪,丧心病狂的土匪手起刀落,将李莲英的头颅砍下,尸体抛入什刹海中,以致后来考古学家在挖掘李莲英墓穴的时候,只发现了头颅,却不见了尸体就应是真实的记载。还有在民国期间,当时小凤仙为了掩护蔡锷将军,就是从会贤堂逃跑的,因此造就了一代护国大将威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的会贤堂,依然很精彩。凭借着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身贵族的气息,百余年的历史沉淀,成就了一代网红打卡圣地,在抖音、小红书、大众点评上的推荐,2022年一年的浏览量达到了2亿人次,表演内容层出不叠,什刹海相声大会、名角之后,网红驻唱歌手、清新靓丽,乐队组合、振奋人心,成为京城百姓减压解压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的近处还有宋庆龄、郭沫若等多处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放大后,西山清晰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烤肉季饭庄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旧时,北京城专卖烤肉的有三大家,即“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现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成为驰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风味特色饭馆。烤肉季饭庄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什刹海边,周围是北京民俗旅游区,这给了这家百年老字号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烤肉季位于西城区前海东沿14号。坐落北京著名的什刹海风景区与北京燕京八景“银锭桥观山”的银锭桥举步之遥烤肉季是家有180多年店史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经营的烤羊肉久负盛名,有“南宛北季”的口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百多年来,烤肉季仍保持着传统风味,各界名人,如:老舍、梅兰芳、马连良等,均曾为这里常客。随着时代变迁,烤肉季不断发展,如今这里已是明楼大厅,可同时供150人用餐。除传统烤羊肉外,还增添了鸡、鸭、鱼、海鲜等各种美味烧烤,它的名列"中华小吃"之榜首的芝麻烧饼,更是佐餐佳品。烤肉季已成为中外游客领略中华传统美食的首选之地,成为什刹海风光中独特的一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烤肉季以烤羊肉而著名。这里的羊肉专门选用张家口以西的绵羊,这种羊肉嫩味鲜。羊肉要选用后腿与上脑的部分。羊肉的加工也很重要,先把筋膜、碎骨、肉枣等剔选干净,然后用小箅帘布包好,压二十四小时的冰肉,这样肉会更加鲜嫩,因而有"赛豆腐"之称。压好后,就可以切片了。切肉需要很高的技术,切肉片的刀是特制的,长约一尺五寸;切的肉片比涮肉片小些,宽2-3厘米,长7-10厘米,薄要透亮,起码要半透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肉切好后就是吃了。怎么吃呢?烤肉的吃法也颇为讲究。肉要用铁炙子烤着吃。在一张大圆桌上放一口板沿大铁锅,锅沿放一铁圈,上边架上铁条炙子;铁圈上留几个火口,随时添加木柴。木柴一般选用松塔、松柴或柏木,松烟和肉味混在一起,吃起来别有味道。现在的铁炙子做得更为讲究,木柴也改用木炭了。吃的方法和作料调配也有所变化。以往的作料以酱油为主,少加些醋、姜末、料酒、卤虾油,再配上葱丝、香菜;烤之前,先把肉在白水中蘸一下,然后放在炙子上翻烤,颜色变深后,就可用长筷子夹起蘸作料就着糖蒜、黄瓜条吃了。现在的吃法稍有变化,肉片与作料先已拌好;作料比以前多了香油、白糖、辣油等,而葱与香菜则是边烤边往肉里放;肉在炙子上烤好后可直接入口。另外,吃烤肉一定要吃烧饼,就如同吃烤鸭要吃薄饼一样,早已约定俗成了;如果就米饭吃,味道就差远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戴着红色车棚的人力车是后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乘坐人力车成为到这里旅游观光不可或缺的体验。在什刹海附近叫一辆人力车,可以畅游一下现存的老北京胡同和很多名人故居。车夫还会兼导游,给你讲解一下关于这里的故事,让你深刻地感受旧时北京城的风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我曾经上大学的地方。那时这里叫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时光如梭,岁月荏苒,阔别这里已四十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金锭桥”是二十一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的西边。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0年,在修复万宁桥的同时于其西增建一座汉白玉三孔石拱桥。中间栏板上镌刻侯仁之教授命名和书写的“金锭桥”三字,煜煜生辉。金锭桥与其北的银锭桥遥相呼应,与对岸的金丝套地区隔“海”相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桥的北侧有一块石碑,写着“澄清上闸遗址”。石碑旁边是一块“遗产区界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立。在桥的南侧还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写着万宁桥的名称和它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说起“万宁桥”,听过的人不多,倒是提“后门桥”“海子桥”,恐怕老北京人有印象。“景山后,鼓楼前,万宁桥在正中间,中轴线上第一桥,传承至今700余年。”这首歌谣说的就是万宁桥。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人称积水潭为海子,因为古桥靠近海子,得名“海子桥”。海子桥本是木桥,后改建为单孔拱券石桥,改名万宁桥,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明代沿袭了万宁桥的称呼,《明一统志》有载:“万宁桥在海子东岸,跨玉河上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代改皇城北门为北安门,清代又改称地安门。万宁桥在皇城以北,所以被称为北安桥、地安桥。皇城北门俗称后门,老百姓又愿意叫“后门桥”。清代吴长元撰地理著作《宸垣识略》指认:“万宁桥在鼓楼南,名澄清闸,即今后门桥。”因为历史沿袭,当时还有人用海子桥的旧称。清代于奕正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中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别看这桥不宽不长的,名字还真不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万宁桥和澄清上闸又有啥关系?从石碑后的介绍可略知一二,澄清上闸原是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与东侧万宁桥连为一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那时,万宁桥既是桥,可以通行水路,又是闸,可以制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庙址上进行改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进行重修,于2010年12月12日作为中国道教协会的直属宫观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火神庙主要供奉南方火德真君。 在北京众多火神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 火神庙由中国道教协会直接管理,是中国道教协会直属宫观之一。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火神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火神庙的山门东向,开在庙的东南角上,面对地安门外大街。山门内外原各有一座牌楼,现已毁。山门为歇山顶,面阔一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山门内原有钟楼、鼓楼。进山门,向西穿过配殿(已毁),进入南北向的院落。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阔三间,歇山顶,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 北面正殿是火祖殿,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出抱厦,供奉火神;西面为一配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旅游的人气开始旺盛,虽然没有摩肩接踵,但五湖四海的人们已开始走出家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祖国那么壮丽,一定要去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结束愉快的后海漫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