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葱客 ——匆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葱客,是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产物,也就是农民工外出打工致富的新职业,想起四十年前陕派摄影家侯登科老师拍摄的《麦客》,麦客,是指流动的替别人收割麦子的一支农民工队伍。由感而发,今天所述的的葱客与当初麦客性质出奇相似,也是一支流动的农民工替别人,拢葱和收葱的人们,“葱客”的得名,太恰当不过了。为了谋生,从西南向中原等地移动,一年四季除了过年才回家几天,其余时间常年在外,以务农打工为主。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麦客和葱客之别,就像现在的劳务市场,如有雇主,讨还好酬劳,才得以活计。所不同之处就是葱客,有领头人,专业务农团队,很职业的称呼。葱客什么也不需要自己劳心,只管埋头干活就行,每一延长米4毛钱,计量得酬,省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介绍的葱客基本上来自于,四川大凉山彝族、云南彝族和河南的农民工,山东、东北的主要是从事技术指导葱苗的供给以及秋后收葱为主。在这支队伍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姐妹、也有的是夫妻、还有的是同族同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川大凉山彝族的葱客,吃苦耐劳,简单朴实。山东和河南的葱客干活时比较细致,她们用两层编织袋中间夹上保暖材料自制成坐垫,像小孩的屁帘,围在腰间,坐在葱垄上,保暖又防潮,穿着高腰翻布胶鞋,有的人还戴上手套,围上纱巾,再戴上太阳帽,栽葱虽然是粗活,但劳动保护做的很到位。而彝族的葱客,简单的让你感觉他们就很粗糙,劳动时毫无保护措施,裤腿卷起,衣袖一撸,光着脚,随地坐在葱垄上,一手拿着葱叉,一手握着葱苗,甚至于光脚浸泡在刚浇过的地垄里,除了眼睛一眨闪亮之外,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到了午饭时间,雇主为他们送来热气腾腾,雪白碗口大的猪肉韭菜包子和矿泉水当午餐,也没有什么炒菜和汤水,他们就直接用沾满泥土的手抓几个包子,很是享受的坐在地楞上或树荫下,吃着满是泥手印的包子,噎住就喝口矿泉水,一顿饭没几分钟就了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一般人家庭的孩子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小公主小上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丢了。但是彝族葱客的孩子们随便扔在地头,觉的非常泼皮,土里滚泥里爬,满脸泥土和着鼻涕和口水,脸上的泥巴结成厚厚的泥巴痂,感觉能剥下来似的。特别是爬在妈妈背上几个月的小家伙,头上没有帽子,整天暴晒在阳婆下,小脑瓜晒得黑不溜秋,小脸蛋被风吹的,像土豆皮一样粗糙,完全没有婴幼儿那种滑嫩白晰像玉一般的皮肤。但这些农民工,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身体都磐石头结实,无病无灾!他们在闲暇的时候,几个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打打牌牌,唠唠嗑,看着也很开心,也许这就是接地气的缘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承包商的葱地较为分散,大部分葱客们都来不及知道自己所到之处的村名叫什么,栽完此处便又急急忙忙赶往下一个新的目的地。他们就像迁徙的候鸟,短暂停留,匆匆辗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麦客,从何而起,无从考证,但在科技还未达到自动化载葱的时候,这个职业的兴起与存在,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号。而葱客,也是在特定的时期,顺应时代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不过,葱客的存在期不会长于麦客,随着振兴农村新科技的发展,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像水稻插秧一样,机械化替代手工栽葱的日子不会很远,因此葱客们的下一个工作目标还不得而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