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西南联大旧址

原乡人

<p class="ql-block">多年来景仰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大,一直很想有机会去实地看看。</p><p class="ql-block">4月19日终于得偿夙愿,来到神往的地方,先留个影纪念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是按原样重建的校门</p> <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时任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p><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21日,学校第98次常委会决议决定由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没有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p> <p class="ql-block">三位校长的办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除了图书馆和东西两食堂是瓦屋外,只有教室有铁皮屋顶,学生宿舍、各类办公室全为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教室旧景</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师生言论</p> <p class="ql-block">言论空间还是挺大的,中央社也是可以骂的。</p> <p class="ql-block">校徽</p> <p class="ql-block">校章,三个面代表了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6年5月4日</span>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存在期间,共培养毕业生3882人。</p> <p class="ql-block">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友中,有数百位大名鼎鼎的各界人物,杨振宁、李政道、陈寅恪、邓稼先、冯友兰、梁思成、汪曾祺、钱伟长、周培源……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p> <p class="ql-block">抗战八年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1100多人,其中镌刻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的即达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所大学北迁后,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p> <p class="ql-block">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改名为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云南师大,人们在和平的氛围中安静地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