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中医,期待神奇

粒子

<p class="ql-block">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荣光,太多的优秀文明都是值得顶礼膜拜的宝藏。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曾为中华生命之根得以延续立下了难以磨灭的不朽之功,可时至今日,不到两百年时间,却似乎已失魂落魄到日薄西山。现如今,面对国人堪忧的健康状况,呼唤中医,何日雄风再起?</p> <p class="ql-block">自已不是学医的,所以不懂医学,自然对中西医之分不会放在心上。但二十年前因患过荨麻疹的一次求医救治,却让我对中医从此情之所钟。</p> <p class="ql-block">2004年春天,莫名其妙地突然得了荨麻疹。这看似属小毛病,但极折磨人,每天红疙瘩仿佛定时定点一样苍起,奇痒无比,过一阵消失得没有任何踪迹,每天循环反复,无休无止。开始了在哈尔滨几大医院的看病历程,各类激素药连吃带抹,折腾了将近两个月,病未见丝毫好转,激素药却让人已开始发胖。到最后红疙瘩蹬鼻子上脸,眼皮已经开肿了。自已查过资料,荨麻疹严重的时候眼皮肿,之后如果血管里边也起的话,就会呼吸窒息。</p> <p class="ql-block">单位一个同事推荐我去针灸,并把针灸大夫渲染得很神。其实当初也未必怎么相信,但去了之后,老中医的几句话,却让我感觉自己似乎有点儿开窍。中医姓于,一个副院长级别的退休教授,据说曾是省内针灸界排名之首。于教授当时已经60多岁,但精神矍铄,腰板挺拔。他说:就算你是过敏体质,那以前为什么这病没显现出来?现在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人过40岁,免疫力开始下降了。他让我把所有的用药都停下来,也不用在乎什么过敏原的戒口,该吃什么吃什么。针灸了半个月,荨麻疹无影无踪。自己要求又巩固了半个月,到现在为止,安然无事。</p><p class="ql-block"> 仿佛为了考验中医针灸效果一样,一年后我的右腿又突然疼了起来,从站起到坐下,都会让人呲牙咧嘴到难以忍受。到医大拍片照相一顿折腾,最后医生直勾盯着我一脸无奈:“拍片也没有什么问题,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别无选择,从医院出来直接联系了于教授。针灸过后20年过去了,也是一劳永逸。</p><p class="ql-block"> 所以,以自己的治病经历,想不相信中医,但真是其实力不允许。</p> <p class="ql-block">省图书馆搬到开发区之后,因为当时离家很近,没事总去那溜达。后图书馆院里开了一家书店,进去翻书时,偶尔看见了《求医不如求己》,就随手买了一本。也许是凑巧刚刚领略了中医的了不起,太想学习了解一下中医为何如此伟大神奇。回家一读,倍感亲切,立马又去书店把那一套书买全。</p><p class="ql-block"> 书的作者是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中里巴人,他用超有文采的优美文字,把中医理论诠释得简单通俗又充满诗情画意。那时就觉得中医确实神奇,但也并不是多难理解,只是自已不懂而已,类似《易经》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p><p class="ql-block"> 之后对中医类的书倒是情有独钟,陆陆续续地又读了一些。虽说仅仅是学习点儿皮毛,但就这一知半解的浏览,也让我觉得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现在经常看到有人说中医是迷信,是伪科学,建议废止,甚至把鲁迅都搬出来了,证据是鲁迅也曾建议取消中医。</p><p class="ql-block"> 这让人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是什么?按照这个逻辑,那一定先是靠自求多福的繁殖能力,后则靠鸦片战争之后才传进来的西医救治。这听着都不可思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什么叫迷信,字面上就能看得出来,盲目的崇拜叫迷信,可因为自己不懂而加以否定,那应该叫愚昧。</span></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疾病的抗争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说古往,就是近代,“中华民族之未如印第安遭染殖民者所携疾病而族灭者,中医之功也”。更何况就在眼前,抗击新冠疫情,中医同样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中医作为国粹,汇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数千年来,炎黄子孙赖以靠中医方法养生治病,其理论体系自有其科学性。</p><p class="ql-block"> 想必都会记得《西游记》开头的一个情节:美猴王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之后,也想学长生不老的本领,就去找菩提师祖拜师学艺。等基本功练的差不多了,师傅就要教他算卦占卜、行医治病,悟空表示不想学,师祖大怒,打了他三下,关上门走了。</p><p class="ql-block"> 估计悟空也觉得算卦占卜与行医治病都太难,学起来会让人迷糊,还不如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和七十二变法术好掌握。 </p><p class="ql-block"> 占卜与行医,确实有相同之处,其基础都离不开“五行”。这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难免会让不了解的人产生误解,觉得中医很“玄”,神乎其神,是封建迷信那一套,等同于原始部落的拜神祷祝和印象中的瞎子算卦。</p> <p class="ql-block">阴阳五行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所谓五行,就是用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及与自然界的联系来表达宇宙万物的相生相克规律。看似复杂,实则大道至简。学在其中,当你从中找不到任何矛盾或丁点瑕疵时,一是会震惊祖先的伟大,更感叹于这沉淀着中华民族卓越大智慧的创举。</p><p class="ql-block"> 举个简单例子,同样温度下,为什么有人怕冷,有人却热得要命?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寒性体质和热性体质之分,这是客观存在的。体质一般来说是不容易改变的,因为它的形成就是“八字造就”,蕴含着你出生年月日时的八字五行和所居住的地域特征。</p><p class="ql-block">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生命体,所以中医治病绝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一定是辩证调适,讲究固本培元,标本兼冶。如人的胃部有毛病,可能医生针灸治疗的重点穴位却是在膝盖下的足三里,这是神奇的经络在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西医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才传入我国,到现在也还不到200年。今天能一医称霸,独占鳌头,仅仅是凭借实力吗?</p><p class="ql-block"> 西医曾是传教利器,最初的西医医生就是外国传教士。传教士用不花钱看病的方式做诱惑,其醉翁之意是为了鼓动更多中国人信奉基督教。后来逐渐在广东等一些沿海城市开办了诊所和医院,并延伸到内陆的一些大城市,像北京协和医院应该算是最著名的教会医院了。</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洛克菲勒集团是中国煤油灯的独家供货商。当时,洛克菲勒集团派人挨家挨户免费送煤油灯,等到煤油用完了,灯就不亮了,于是中国人自然就要去他洋行的门市部买煤油了。</p><p class="ql-block"> 洛克菲勒集团同样策划了一个类似送煤油灯的策略,在中国建立协和医学院,并成立基金会免费培训中国人学习西医,为绕开中医安全有效且廉价的竞争力,洛克菲勒财团就冠着“科学”之冕说:中医不科学。</p> <p class="ql-block">“百年运衰,岂但国土肢解,五千年文明亦不得全。”英国工业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些先进发达的东西,确实让国人耳目一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科学”和“民主”,曾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两个词汇,拿过来一比较,觉得西医的科学性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了,例如牛痘接种的有效性,例如一些外科手术,其立竿见影的疗效的确是中医所不具备的。</p><p class="ql-block"> 新文化运动的大多先驱者都曾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医,梁启超甚至被西医割错了肾,也依然无怨无悔坚定着捍卫西医的斗志。鲁迅在《呐喊》中就曾写道:“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p><p class="ql-block"> 其实现在想想这并不难理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在屡战屡败的状态下,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战争炮火与思想变革中瞬间土崩瓦解,崇洋媚外之风注定成为一种时髦。其实当时受挫的何止是中医?像大家熟悉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像钱玄同等曾偏激地要求废除汉字,都是那个时代旨在救亡图存状态下的激进之举。传统文化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变革中逐步沦陷,西方的思想文化才占据了主导。</p> <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和民国时期真可谓异曲同工。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落后挨打下的救亡图存,改革开放是穷则思变状态下的义无反顾,这些都让崇洋媚外之风登峰造极,传统的东西自然被贬的一文不值。</p> <p class="ql-block">又想起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中第一次出现的一个词儿:“中西合璧”,觉得这很相当于建国后提出的“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兼备,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可发展到最后,却似乎成了土洋结合了。而且还不是本土和西洋的结合,被歪曲成了土气在洋气面前的必然没落。</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大医院里中医还有一席之地。现在是除中医院之外的其它医院想再找到中医,那一定是在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西医则发展迅猛,医院在不断扩大,各种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真是仪器一照,立见病灶。琳琅满目的西药让你没的选择,像治疗糖尿病、“三高”之类的药,就记着终生用药就是了。等耐药性、副作用出现了,再换一种同类的药吃。</p><p class="ql-block"> 还有更奇怪的现象,有人疾病晚期,已被西医诊断为想吃啥就吃点啥,这时候想起中医来了,反正也是等死,不如再请中医调理调理吧。养身护命本应中医调理在先,“病入膏肓”却要中医治疗断后,估计此时就算真遇“华佗再世”,也难起死回生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一提中医养生,有人会立刻想起一群老头老太太苟延残喘中弄出些类似吃糠咽菜的小伎俩;亦或是穿着盘扣中式小褂的所谓养生专家的神采飞扬。至于什么养护生命,顺应自然,脑子里根本就没这概念。</p><p class="ql-block"> 中国曾经是一个几乎被吊瓶绑架的国度。外国人发明的抗生素他们自己用起来都很严格,可是在我们国家,使用的随意性就仿佛成了包治百病的救命稻草一般。等到国家铁腕禁止抗生素滥用的时候,人们才目瞪口呆般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懂得如何去完善它,只是我们自动放弃了老天赋予的这种能力。都会嘲笑“郑人买履”,但是我们到底比郑人强多少呢?不也都是宁可以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吗?</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看各大医院里乌泱乌泱的人群,到底是怨天怨地还是怨自己呢?最浅显的道理摆在那里,无论哪种疾病都是日积月累,而绝非一日之功,更何况哪个病能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摆脱干系呢?不是不知者不怪罪,而是不知者自己受罪。况且对中医的质疑乃至否定,也印证了下面这段话,“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千方再好,难调不信之人。”</p><p class="ql-block"> 就像明知“百病寒中来”,却依然要坚定地和大自然抗争,似乎只记住了“日本儿童深秋穿短裤”的画面,却没弄明白“八仙”之人吕洞宾“纯阳子”道号的由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p><p class="ql-block"> 说句有点唯心的话,“生死有命”也许不无道理。我们不用祈求长命百岁,因为寿命的长短不是自已能左右的事,但生命的质量却真是攥在自己手里。</p> <p class="ql-block">从一条牛仔裤的演变过程,足以看出中医常识的缺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p><p class="ql-block"> 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穴,作为气血运行的要道,连接着胎儿与母体的营养输送。光听这名字,“元神之门户”,就能想象出其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想像过去的婴孩画面,可以光着屁股,但一定要带着肚兜,这足以看出全身上下只有肚脐眼儿是最需重点防护的。 可是突然之间,肚脐眼儿也可以经风雨、见世面了。美女的裤腰短得不可思议,肚脐眼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上对天,下对地,中间应对风寒燥火暑湿。</p><p class="ql-block"> 又一夜之间,春天的裤腿开始变短,即使够长也得把它挽起来,而且袜子也短得不见了踪迹。人体6条经络相聚在脚踝,重要性可想而知。仅一个太溪穴,就足以损害你的先天之本。尤其在东北,春寒料峭之时,迎着刺骨的寒风,都还穿着厚厚的棉装,唯一露着青紫的脚脖子,看着都让人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再过一段,不知何方大师的设计,裤子的膝盖又弄出一个大窟窿,一路上呼风唤雨。想必都有这个印象,古代人的坐姿,几乎都是正襟危坐,双手护在膝盖上。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是双手的劳宫穴和膝盖接触,心、肾相交,以达到水火既济的效果。膝盖是人体的动力源,膝盖强则人不老。膝盖上的血海穴,古人称其为“生门”,就是一个妇科要穴。所以这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追求美,真的是得不偿失,更何况狼掏狗扯般的一条裤子,怎么看都是一副破败相。</p><p class="ql-block"> “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一条牛仔裤从上到下,再到中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看似简单,实质对小女生的健康损害是从痛经到妇科,再到生殖,一环扣一环。</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声名显赫的六味地黄丸。它最初可是专为小儿先天不足准备的一副良药,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迟”之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后来因补肾疗效变为成人补肾虚专方,而且小孩五迟也不多见了,所以六味地黄丸就脱离了小儿药典。可谁曾想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的今天,小儿语迟问题,却大规模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惊人出现。</p><p class="ql-block"> 看看现在周围的蹒跚小儿,语言出现问题已经不是个案,两岁只会蹦出几个字,有的三岁还说不成句子。面对家长的着急,有的老人会说,“贵人话语迟。”西医会告诉你:慢慢等待,没有问题。多和孩子交流,多吃蛋白质。其实这还用想吗,何等贵人还批量生产?更何况现在又有几家孩子缺少关爱与交流?</p> <p class="ql-block">而且出现这种问题的比例之高,超出想象。周围随便打听,几乎十有八九,这已经完全不是简单的偶然性了。从六味地黄丸治肾虚的药性就可以看出,“肾为先天之本”,小儿语迟明显就是先天禀赋不足。如若怀疑,就再看看孩子的眉毛头发和人中等这些先天特征。</p><p class="ql-block"> 这会让人难以理解,什么年代了,摘星星够月亮应对一个孩子的诞生,还会有先天不足?可事实就是如此,孕期鸡鸭鱼肉蛋奶填充满腹,却还PK不过困难时期的苞米面肚子,不很说明问题吗?毋庸置疑,食物吃贵没吃对,必导致过犹不及。“五谷为养”的主食,常被忽略不计,这就仿佛盖房子的四梁八柱竟然变得可有可无。</p><p class="ql-block"> 孩子吃辅食后如果继续大量肉鱼虾等充饥,可能前面还将面临一个闻所未闻的西医词汇:腺样体肥大。</p> <p class="ql-block">小儿语迟问题在疫情三年尤甚。不难想像,这是由于特殊时期居家时段变长,让起居更加随心所欲,而睡眠的不合时宜,对孩子语迟产生至深影响。《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你:“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相通,那叫天人相应。中医讲“食补不如睡补”,睡眠被认为是“阳气入阴”的过程。贪黑又晚起,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剥夺了经络养护修复的功能,又扼杀了上午“生发(平声)”的难得契机。如果因晚睡而一觉睡到第二天近午时,人还没有“生发”就“肃降”了,体内阳气必然不足,那精力和活力从何而来?如果这种损害从母腹再延伸到婴幼儿时期,雪上加霜的状况真的会超乎想象。</p><p class="ql-block"> 这类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上午慵懒没精神头,脸色差,下午至晚上才会活力四射。若养不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孩子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暂且不说对健康的直接损害,这种恶性循环状况对孩子上幼儿园乃至上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p> <p class="ql-block">“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自欺欺人的广告语让很多焦虑的家长扯着孩子在那掂量。假如真想划定起跑线,那所谓的起跑线应该就在他娘的肚子里,亦或是出生之后起居饮食的较量,而绝不是什么所谓幼小衔接的各种补课班之间的紧张奔忙,和跨区择校起早贪黑奔赴的失措张皇。</p><p class="ql-block"> 代代延续的生活习惯仿佛彻底被打破,表面上看似乎高科技照耀下的生活是吃穿不愁,衣食无忧,可仔细掂量掂量,却仿佛又不是那么回事。天道循环,九九归一。</p> <p class="ql-block">现在国家层面对中医的重视已有目共睹。特别是今年2月,“中小学将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消息可谓寓意深刻。因为可想而知,这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项国策,但更显现出应对国人健康状况堪忧的一种刻不容缓。就像多年前,突然将中秋端午清明立为法定假日一样,其寓意不言而喻。时至今日,虽然满城贴告示,照样有不识字的,但那蜂拥而上、莫名其妙过圣诞节的状况已经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中医药文化走进课堂,一定不是要求中小学生都学会深奥的中医理论去治病开方,而是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传统国粹的精髓所在,让祖宗的智慧根植于心,并且从小就明白一些养生护命的基本常识,知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十日高眠昼起迟,缓寻方药得中医。”无论社会发展得多么迅猛,历史的沉淀永远是最有力的支撑。数典不能忘祖,守正才能创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地之精髓,是我们回归路上的一座明亮灯塔。中医复兴,亦然势不可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