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书香 最民三】“邂逅春天·走进名家”系列活动——走进季羡林《春满燕园》

醉书香 最民三

人物生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span></p> 作品特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span></p> 代表作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先生作品多方面均有成就,其散文作品有《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一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生棚杂忆》《朗润园随笔》等,其他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span></p> 品读作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春满燕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季羡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圆,香飘十里;便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很自然地就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花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2年5月11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作品赏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满燕园》是季羡林老先生在1962年创作的,表达了对北大新面貌、新气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该篇散文是季羡林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轰动一时。这是一篇只有一千多字的散文,文章寓情于景,感情真挚,语言华美,自然流畅。它由燕园的暮春写起,进而写到郑板桥的诗,转而联想到北大师生心中也有一个春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