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为修禊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现在绍兴市市长)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与自家子侄共41人,相聚会稽山阴之兰亭。</p><p class="ql-block">时兰亭风景优美,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些文人雅士一边欣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美景,一边借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p><p class="ql-block">诗酒大会结束后,众人意犹未尽,提议把这些诗汇编成集,并公推东道主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一番客气之后,乃于酒酣耳热之际,即席挥毫,写出了后来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草稿。</p><p class="ql-block">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p> <p class="ql-block">上巳节又称三月三。上巳节起源很早,在商周时代,上巳节的活动就已经盛行,周代有在农历三月上巳日于水滨进行祓禊活动的习俗,不过上巳节的名称到汉代的文献记载中才出现。</p><p class="ql-block">《后汉书·礼仪志》中就记载了人们在三月上巳日到水边洗除污垢的习俗,当时的人称之为“祓禊”。祓禊(fú xì),“祓”是祛除病气,使之清洁;禊,即修洁净身。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灾祸、祈降吉福目的的一种祭仪。</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水是最清洁干净之物,先民们在春秋两季都要到江河水畔祭祀鬼神,然后再用泡过香草的水洗浴身体。据说,这样做可以免灾祛病,不受瘟疫的侵害。</p> <p class="ql-block">初始的三月三“祓禊”活动,是先民为求得繁衍生息而进行的严肃的祭水祈福活动,带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其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祓禊的巫祭礼式即伴有游春活动;发展到汉代,祓禊则成为皇帝与庶民普遍参与的游乐活动了,礼的意义减弱,世俗的游乐性增强;魏晋以后,娱乐活动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求育仪式近乎消失。</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三月三主要是一个以春游为中心内容的节日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诗,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士女们在三月三游玩取乐的情景;宋代上巳节也是人们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节日,宋代欧阳修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p><p class="ql-block">直至近代,上巳节在汉族地区逐渐被淡忘,一九三〇年,民国政府曾下令废“上巳”之称,但仍广泛传于民间,许多习俗融入到了寒食、清明等节日之中,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以“三月三”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且成为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上巳节,从"祓禊"的巫祭礼式转变为大众的游赏盛事,既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经历了传奇浪漫的演变过程。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文/夏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