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明的美篇

薄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军号依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某师620团诞生七十周年战友回忆文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朱荣久 主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某师 620 团,始建于 1952 年 5 月朝鲜战场,至今已 70 周年。620 团的战友们,在建团 70 周年之际,深怀对老部队的依恋之情,提笔撰写回忆文稿,目的是要延续老部队的基因,继续传承老部队的光荣传统。高炮某师 620 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某师步兵 29营和 30 营。1950 年 10 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军委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在抗美援朝初期,我方无制空权,为解决战场防空的急需,中央军委决定“一野”某师步兵 29 营和 30 营,从甘肃天水急赴山东周村集结,改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高炮第 29 营和独立高炮第 30 营。之后,志愿军总部于 1952 年 5 月决定,将 29 营和 30 营合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直属高炮 620 团,直接归志愿军炮兵司令部指挥。在这一时段,620 团二营五连二班(原 29 营三连二班)在一次单炮打伏击时,一次战斗击落敌机两架、击伤一架,扬名整个朝鲜战场。二班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荣获志愿军总部颁发“痛歼美帝空中强盗”锦旗一面,并命名二班火炮为“英雄炮”称号。1955 年 8 月,志愿军总部决定,直属高炮 620 团归属志愿军某高炮师建制。1958 年 8 月,620 团随师部撤离朝鲜回国。高炮 620 团,从 1952 年诞生到 1985 年撤编的 33 年期间,内部序号一直延续未变。对外番号先后有 6 次更换,即:中国人民志愿军 444 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 3328 部队、中国后勤工程部队 620 大队、中国人民解放军1424 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珍宝岛地区 640 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 81364部队。本书作者之一,原 620 团司令部作训股长孙学义同志,亲身经历了这 6 次番号变化以及战斗足迹的全过程。佐证了 620 团兵员编制变化、营团首长更替、武器改装、移防安营等发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高炮 620 团的战斗足迹。从祖国的西北到祖国的东北,从东北再到西南,从西南再回东北,从国内到国外,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曾经两次参加援外战争,一次国内边境战争;曾担负过中朝水丰发电站的防空和黄海前哨打击美国高空侦察机P-2V的战备任务。在和平环境下,除了完成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任务外,还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铁岭国防施工、抚顺挖煤洗煤、营口抗震救灾、浑河清淤和辽化建厂大会战,以及陕西某科研试验基地防空和北安军农生产等任务。</p><p class="ql-block"> 本书作者们,把 620 团在战场战斗的情景和平时部队生活中的真实片断、故事撰写成章,展示了 620 团部分历史的回放。特别是一些片断、故事,首次与读者见面,彰显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p><p class="ql-block"> 本书不是 620 团的史书,只是一部分战友的回忆录,仅为 620 团历史的冰山一角。这本书不会是最后一部反映 620 团历史回忆的纪实文学,期待当年在这个团战斗、生活过的战友们,有更多更具历史价值的回忆录面世,努力使 620 团 33 年的历史还原为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主编于 2022 年 10 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章 虎师长不姓虎</b></p><p class="ql-block">作者原 620 团政治处新闻干事 朱荣久</p> <p class="ql-block">封爱民师长</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叫他虎师长,其实不姓虎,他姓封。封师长降生时,父亲母亲看是个男孩,两人都特别高兴。母亲着急地说:“快点给儿子起个名字吧。”父亲其实更着急,心里正在琢磨呢,“起个什么名好呢?”那个年代,在农村很多人没文化,给孩子取名就很随意,怎么土怎么贱就怎么起,老人 都 说贱名好养活——什么“铁蛋儿”“狗蛋儿”“狗剩”“二妮”“三丫”“八斤”“虎子”“牛娃”之类的,叫起来都很亲切,甚至有的孩子大名也就这么叫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还真是这样,我们二营营长、一等功臣就叫曹运苟,湖北应城人,听说小名叫狗娃。还有一连副连长叫梁三虎,河南开封人,家有哥仨,他排老三……。</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边琢磨一边端详着儿子的小脸盘儿。父亲开口了,对母亲和身边的人说:“我儿子,虎头虎脑的小模样,远看像小虎,进看像小猫,我看叫‘虎’吧!”父亲一锤定音,大家都赞成小名就叫小虎。小虎一二岁时,没看出与别的孩子有多大区别。可长到五六岁了,就明显比邻居家的孩子能淘气。像民间流传的“五岁六岁不定性,七岁八岁讨狗嫌”那样,一帮小朋友都围着小虎转,打架斗殴是常事,甚至领着孩子们翻墙爬树去偷别人家柿子和石榴吃,从小就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虎劲儿。</p> <p class="ql-block">封爱民师长 1952 年全家合影(封李梅提供)</p> <p class="ql-block">  我认识封师长时,他那时还是副师长呢。那天真巧。那是 1968 年的冬天,我陪团政治处的任瑶副主任,在二营四连正参加年终“四好连队”评比工作。早饭后,指导员高永泰接到营里电话,通知上午封副师长来二营检查训练和战备工作。上午九点多钟,两台嘎斯 69 开进了四连大院。从第二台车上第二个下车的人就是封副师长。虽然没近距离见过,但一看就能猜到,第一个下车的大个子肯定是警卫员,急忙去开车门,又下来那个人肯定就是封副师长,根本不用问谁,一看外表和气质就是个武将,很有大首长的派头。封师长下车后,没歇脚儿,就直奔炮阵地方向去了。四连副连长正在指挥炮班训练呢,封师长先走到整整齐齐停放了十几辆汽车的停车场,只见他动作敏捷技术熟练地登上驾驶舱,接连发动起三台牵引车,而后,说了句“战备状态良好。”啊,首长还会开大汽车呢。这车叫卡尔巴阡,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牵炮爬山还挺有劲儿,就是爱熄火。封师长又走到炮阵地,一边看训练,一边听汇报。他还总打断连长的话,提问这个考问那个的,把连长考得大冷天还直冒汗。检查快结束了,他回过头看我跟在后边拿个本紧忙乎记,就顺便问了句,“你是连队文书吗?”我紧张的马上敬个军礼,“报告封副师长,我是团政治处报道员,在四连参加‘四好连队’评比呢。”我报告完毕,他对着我说,“啊!四连训练工作搞得不错,你帮他们好好总结总结。”“是!”我立即应答。师检查组离开了四连大院,直奔五连去了……</p><p class="ql-block"> 事后,有了师首长那句话,我就借题发挥,趁热打铁,加个夜班,把四连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做法写成材料,很快被师里的简报全文转发了。我这是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封师长,给我的印象,不像大家传的那么“虎”,那么严厉呀?</p> <p class="ql-block">封师长叫封爱民(原名实际叫封爱明,后来被大家叫成了封爱民),中等个头,体型肥胖,大圆脸盘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连下巴底下都看不到一根胡茬。军装穿得很合体,好像为他专门量身定制的,浆洗得干净整洁。尤其是走起路来稳健、坚实。说话总带微笑,干部战士见了都感到和蔼亲切。封师长最喜欢的一首歌了解封师长的人都知道,封师长并不太善于唱歌。但是,有一首歌,他从小到老都很喜欢唱、喜欢听。大约在 1975 年夏天,一次封师长到我团检查训练工作。晚上放映电影,在等待师团首长入场前的空余时间,一营和二营就拉起了歌子来。二营教导员邓银生正指挥唱《大刀进行曲》时,封师长等首长入场了,他听到这嘹亮、熟悉的歌声,“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心情无比激动,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快步走到前面,同邓教导员一起指挥着唱他最喜欢的这首歌。这首《大刀进行曲》,封师长已经喜欢几十年了。</p><p class="ql-block"> 封师长于 1926 年出生在河北衡水的封家庄村。这个村原来属于冀州管辖,相传冀州是大禹治水时,曾划天下为九州之首,所以河北省简称为冀。这里在历史上就是人杰地灵,广聚人气,人勤物丰、风景如画的地方。但封师长当时家境贫寒,父亲没文化,但是个很开明的人,把事能看得很远。他对家里的人说:“等小虎(封师长小名)长大了,就是砸锅卖铁,我也得让他去学堂念书。”小虎到了九岁那年,父亲就给他起了个大名,叫封爱明,意思是盼望明天更美好。起好了名,筹够了钱,父亲就把小虎送进了村子里的学堂去念书。由于小虎很聪明,学什么都挺快,成绩也不错,老师也挺喜欢和器重他。但是,他特别能淘气,经常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打架,帮助穷孩子打抱不平,这样也是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到了 1938 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晋察冀地区根据地各村都成立了儿童团。小虎那年已经 12 岁了,他忽然想起了学堂墙上那段《少年中国说》格言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是清末民初中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散文集中的一段话。后来传为梁启超的格言《少年中国说》。梁先生希望中国之少年,从小就应该树立起国家栋梁之雄心大志。小虎把这段格言已印在脑海里,因此,他毅然参加了儿童团。之后,他就一边念书,一边参加儿童团的活动。小虎对儿童团的各种活动非常积极,不论是站岗放哨,还是练红缨枪或耍大刀,他都很像样儿。后来,大家又选他当了儿童团团长。团员们比他年龄大的就叫他“虎子”,比他小的都亲切的叫他“虎子哥儿”,谁也不叫他大名。虎子 14 岁那年春天,村里来了一个八路军骑兵连,在村里驻扎训练。虎子和其他儿童团员,每天放学撒腿就往骑兵连训练场跑,看见八路军骑着战马,挎着大刀,真是威武无比,手痒心痒,羡慕极了。还经常到八路军驻地,帮着喂马、铡草、打扫马棚粪便,不停地干这干那的。人家进行骑马冲杀训练,他们儿童团员就也拿红缨枪跟着比划着学。时间长了,八路军战士也教教他们怎么上马、骑马,怎么背枪挎刀,怎么冲杀等技术。在跟着学骑马时,大多数儿童团员都从马背上摔下来过,可就是虎子从来没被摔过。特别是八路军在训练之前,都要全连先合唱一首歌,来鼓舞大家的训练热情和杀敌勇气。刚开始的时候,虎子带领儿童团的孩子们,是站在旁边跟着小声地学唱。后来学会唱了,干脆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列队在骑兵连队后边,大声跟着一起唱。平时,虎子在带领儿童团活动时,也指挥大家先唱这首歌。这首歌叫《大刀进行曲》,词曲作者叫麦新。这首歌起初是麦新为西北军 29 军“敢死队”而作,也称“大刀队”。“大刀队”英勇善战的精神和猛虎般的英雄气概一时广为传颂。当时,29 军大刀队(敢死队)五百人,与日军二千多人,在喜峰口展开了白刃格斗。大刀队运用了“无极刀”法,只见那大刀飞般地向鬼子头上砍去,砍得鬼子鬼哭狼嚎,横尸遍地。有个班长叫侯万山,他连续砍倒了七名日军,飞刀都砍卷刃了。这壮观场面真可谓是天地惊、鬼神泣,荡气回肠,令人动容,感人之深。这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战斗胜利结束后,大刀队的五百名壮士只剩下 23 名,之后改编了骑兵连。作者麦新,根据大刀队当时的战场实况,写出了一首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这首歌。这首歌原名叫《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创作时间是 1937 年 7 月。</p><p class="ql-block">歌词是:</p><p class="ql-block">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p><p class="ql-block">二十九军的弟兄们</p><p class="ql-block">抗战的一天来到了</p><p class="ql-block">抗战的一天来到了</p><p class="ql-block">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p><p class="ql-block">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p><p class="ql-block">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p><p class="ql-block">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p><p class="ql-block">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歌名改为《大刀进行曲》,歌词改为:</p><p class="ql-block">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p><p class="ql-block">全国爱国的同胞们,</p><p class="ql-block">抗战的一天来到了,</p><p class="ql-block">抗战的一天来到了。</p><p class="ql-block">前面有工农的子弟兵,</p><p class="ql-block">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p><p class="ql-block">咱们军民团结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p><p class="ql-block">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时,这首歌在 29 军中唱得很甚,后来在整个中国抗日的战场上广为流唱,鼓舞激励着抗日军民,打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胜仗。虎子和儿童团员们,越唱越感到浑身是劲,越唱心里越痒痒,恨不得明天就去战场砍鬼子。机会真的来了。1940 年春季,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总部正在策划着向日军反击的一场大的战役,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八路军“百团大战”。大战之前,先进行了半年多的准备阶段。八路军的 129、120 师和晋察冀军区进行了扩编和招兵补充兵员。驻封家庄村的骑兵连,也开始做大战前的准备了。这个连原计划在封家庄周围的六个村庄,准备招兵 20 名,结果光封家庄就有十多个人报名要参军。虎子爸爸带着他第一个到了骑兵连报名,怕嫌年龄小,爷俩一商量就多报了一岁,就登记的“姓名封爱明,年龄 15 岁。” 骑兵连首长本来就挺喜欢封爱明这个孩子,除了年龄和个子有点小以外,其他的条件,像机智灵活、会骑马、能耍大刀等等,都十分相中。所以,封爱明参军顺利通过。</p><p class="ql-block"> 封爱明刚刚十四岁,就成了一名八路军的骑兵战士,自己非常高兴,整天哼着大刀进行曲,等待着发军装、骑大马、挎大刀。五天后,封爱明就和村子里其他六个孩子,正式参加了八路军骑兵连。这个骑兵连是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的骑兵营,它的前身是八路军 115 师的骑兵团,平型关大战胜利之后,从骑兵团拿出一个连充实给了晋察冀军区,军区将这个连扩编成一个骑兵营。这是抗战时期的一支骨干队伍,封家庄村驻扎这个连,非常能战斗,多次取得“以少胜多”的战例,被群众称为“老虎骑兵连”。1942 年春季,日军大扫荡异常频繁、残酷,采取了“蚕食”和“三光”政策。4 月 23 日,日军调集 2400 多人,在定襄城外袭击根据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得知情报后,制定了伏击、截击、袭击、破击等作战方案。“老虎骑兵连”这次的作战任务是在县政府所在地赵家庄村西,截击日军的一个增援的骑兵小队。在日军近在咫尺时,只听到连长一声震天怒吼,冲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呀!杀!战斗只进行了四十多分钟就把鬼子砍得尸体遍地,死的死,伤的伤,只剩下十多个当了俘虏。后来,封师长在回忆定襄赵家庄战斗时说:“那次战斗杀得很过瘾,当时我的大刀就像在鬼子头上飞的一样,死伤在我刀下的鬼子就有五、六个。”大家也议论:“这虎子在战场上,真像老虎觅食一样勇猛呀!”1944 年秋天,日军进行了历时三个多月的秋季大扫荡,但都遭到了八路军的猛烈回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反扫荡胜利。这时,八路军的大多数战场,已开始对日军进行战略反击。“老虎骑兵连”的任务非常重,几乎天天都在对日军作战。在这一年年底,封师长已提升为骑兵连的连长了,他的骑兵连先后参加了冀中外围战、攻克田家庄战、旧化和集宁袭击战等作战。在一次袭击日军的战斗中,封连长由于拼杀时,右手拼杀过猛,一时右臂不听使唤,这时一个日军骑着高头大马冲杀过来。瞬间,封师长眼疾手快,左手急拽马绳左闪,但还是让鬼子大刀砍到了右腿上。他刚掉下马,只见骑兵连的战士李大个子飞马过来:“连长,我来了!”大个子跳下马,两手抓起连长举到马背飞奔而跑……</p><p class="ql-block"> 封师长现在走路跛脚,就是在那次战斗中留下的砍鬼子“纪念”。</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封师长被调到东北野战军任教导员。虽然离开了他最心爱的战马、大刀和战友们,但是,他最喜欢的《大刀进行曲》这首歌,却又伴随他奔赴到解放战争新的杀敌场……</p><p class="ql-block"><b>与蛇同睡</b></p><p class="ql-block"> 1973 年冬天,我们部队在辽宁省铁岭地区搞野营拉练。我记得,那次野营拉练,是邓小平复出后,提出军队要整顿,要准备打仗,军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军队再不训练就变成老爷兵了等一系列要求后,部队搞的一次最严格训练。当时全军部队都在搞野营训练。那年冬天,辽东地区雪下得比较大,天气很寒冷,农村的土路或山路特别难走。虽然我们是摩托化的高炮部队,但是,也必须训练徒步行军、急行军和夜行军三个科目。这是中央军委的要求,也是实战的需要。对我们摩托化部队来说,等于是赶鸭子上架,这是我们的短项,可能主要是在训练考验我们部队冬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有一次,大约是 1973 年 12 月中旬的一个早晨,我们团机关和直属连队,拉练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到了开原县业民村。这个村当时叫业民大队,1959 年以前,这个村叫四寨子村。这是战斗英雄安业民烈士的家乡。1958年 8 月 23 日,我东海舰队在炮击金门的战斗中,海军战士安业民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得特别勇敢坚强,最后壮烈牺牲。中央军委为安业民烈士追记一等功,并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称号。1959 年开原县为了纪念安业民烈士,经上级批准,将开原县四寨子村改名为业民村。这一天,部队是搞夜行军训练。头天晚上七点钟,团直机关和直属队180 人,从昌图县一个村子出发,经过近十个小时的夜行军,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到达了开原县业民村。东北的冬天,五点钟天还没亮,老百姓还都在睡觉。部队从红军时期就有不扰民的纪律,所以,这个时间还不能进入老百姓家休息,部队先到小学校操场去等候天亮。到了业民小学校操场,看门的更夫见天气特冷,就把各班教室门打开了,让部队暂时进屋里避寒。大家进了教室,屋里虽然没风,但室温和外面差不多,因为学校规定七点钟才能开始点火炉子。部队急行军走了一夜,已经 20 多个小时没合眼了,人困马乏,对于不常进行徒步训练的炮兵来说,困倦疲劳程度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大家进了教室,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坐、卧、躺的姿势都有,就睡上了。正在这时,封师长带两个参谋到我团来检查拉练工作,他看大家都在冷房子睡着了,就命令“吹口哨,让大家不要睡,这样睡是会冻出病的。”虽然下了命令,但封师长深知战士们 20 多个小时没睡觉的那种难忍滋味。此刻,他想让大家听听精彩的故事就不困了。于是,他便给大家讲起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自己与蛇同睡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封师长讲:1952 年 10 月 8 日,我师接到命令,抽一部分大炮连、小炮连和高射机枪连组成小高炮群,务于 12 日凌晨赶到上甘岭地区配属十五军进行反击作战。具体任务是对十五军指挥所和地炮群的防空作战。从当时驻地瓦洞阵地到五圣山无直接车路,只能绕行 200 多公里的山路。时间紧迫,当晚就出发了。在行军途中还有几次突遇敌侦察机和校正机作战。这样边走边打,按预定的时间到达了五圣山的指挥位置。这一路上部队相当疲劳,只要一停下来防空或吃饭时,有的战士顾不得吃饭坐地上就睡着了。我们指挥所的同志也是非常疲倦的,特别是刚到新的战场,大家都非常繁忙,一直到晚上才把作战的一系列工作准备就绪。这时候该喘口气了,我就去床上眯一会儿,当时我刚躺床上,就听得我床铺下悉悉簌簌的声音,好像床底下有蛇在动。这时我本应掀起床垫看一下,但是实在是困得没有精力去找蛇。心想,最好是咱们和平共处,我在床上睡我的,你在床下睡你的,看你识交不识交,咱们先井水不犯河水。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一觉醒来,我看看手表快睡两个小时了,头脑清醒,浑身也有劲儿了,我翻了翻身,准备起床。这时,突然又清晰听到床下还有动静,这才想起来床下这条蛇。啊,你也睡醒了。那好,咱俩都睡醒了,就开始“理论、理论”吧。于是我喊了声,快拿个大树棍子来,我床下好像有条蛇。警卫员小吴拿个大棍子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说,这床底下怎么会有蛇呢。等小吴走到了跟前,我掀起了草垫子一看,果然是一条大黑蛇盘成一团伏在床下,小吴就用大树棍子头按了几下也没按住它。我忙抢过树棍就向蛇的七寸位置用力怼去,三下五除二就把大黑蛇制服了。这时,几个人也跑过来看热闹,大家都开玩笑说:“强龙压不住地头蛇,可是强虎擒蛇还真是小菜一碟呀!”从此以后,封师长与蛇同睡的故事就传开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早上,大家在听封师长讲他与蛇同睡的故事时,都精神起来了,没有一个困的了。等封师长讲完了,大家都呱呱鼓掌,还都说没听够,要求再讲一段。封师长说,“现在快七点了,老百姓该起床了,你们抓紧到老百姓家先休息吧……”</p> <p class="ql-block"><b>拿枪当炮使</b></p><p class="ql-block">1978 年 2 月,春节刚过,师里在我们团里开了一次“科学训练暨技术革新现场会“。全师军事干部来了一百多人,最高首长就是师长封爱民,会议开了两天。我是团政治处派去负责会议的宣传报道和摄影工作的。这是我第三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封师长,真是事不过三,这次接触封师长后,我才真正对他有了全面崇拜的概念。过去接触封师长或听到对他的传说,都是他在军事上,特别是在战场上作战是怎么怎么勇敢、怎么怎么虎实、不怕死,指挥打仗是那么胆大、心细、果敢若定、百战百胜。而这次通过在现场会上,确实看到他在平时训练中更有真本事。现场会开幕的那一天,封师长老早就来到了东山坡炮阵地的大炮旁。会议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风和日丽,彩旗飘扬,军歌嘹亮,阵地周围整整齐齐坐满了各团派来的观摩团。</p><p class="ql-block"> 开幕式上,封师长只发表了二十分钟落地有声的讲话。既是动员令,又是指方向,也是提要求。接下来,是在现场介绍并操练了 20 多项军事训练改革和武器装备革新的科目。但是这次现场会,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科研价值、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最高的项目,就是“以枪代炮”革新项目。“以枪代炮”,说通俗点就是拿枪当炮使。“以枪代炮”的发明者,就是我们的封师长。</p><p class="ql-block"> 封师长为什么要搞这项发明?</p><p class="ql-block"> 1977 年 10 月下旬,全师在大连营城子靶场进行实弹射击打靶的时候,某团一个连队,在实弹打背向射击时,由于指挥仪操作失误,差点没把配合训练的空军一架靶机打下来,发生了严重的演习事故。 这次事故,震动了封师长。他为此事几天几夜睡不好。他想,高炮每年只有一次实弹打靶演习机会,而且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弄不好就出事故。空中,需要空军派出若干架靶机在空中配合;海上,需要海军在我们实弹演习期间(两周左右),不能在我们临海的一定海域内有舰船行动;渔民需要在我们临海的一定海域内禁止渔船出海;陆地上,需要我们炮群阵地附近的工厂、学校等群众配合我们演习;铁路部门,需要调动大量车皮配合铁路行军,而且部队的行动和炮弹的消耗也需要大笔的经费……</p><p class="ql-block"> 想来想去,封师长认为,高炮的实弹打靶训练,必须搞改革和技术革新。主意已定,搞技术革新。封师长进过炮校,在军委炮兵和军区炮兵机关高炮处都呆过,又在高炮部队多年,国内外战场上也算千锤百炼了,自己也觉得摆弄高炮还是有底气的。于是,他先在自己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先用什么尺了、笔了、橡皮了等文具在办公桌上摆来摆去的,一边摆一边琢磨,还一边叨咕:“我就不信弄不成,我就想拿枪当炮使……”听他警卫员说,那段时间,师长吃不好睡不安的。到吃饭时间了,叫几遍也不动,只哼哼答应,我看他真有点走火入魔了。半个多月过去了,封师长还真没白摆弄他那堆破“积木”,心里有点谱了,就成立个“以枪代炮”革新小组,他任命自己当组长。这回,封师长在炮校学的那些东西,可算派上用场了。他亲自设计,又画图又制版的,几个炮技师也跟着紧忙活。功夫不负有心人。革新小组在封师长带领下,终于拿出一套图纸和模型。这套图纸和模型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把机枪准确平行地固定在炮管上,使炮瞄与枪射同步准确无误的问题。从理论和模型上,已论证和确认可行之后,便进入工厂制作样品了。几天后,固定架设备样品生产出来了,封师长的眉头不皱了,满面笑容地跟革新小组的同志们说:“成了!成了!可算成了!”接下来就是把射击架固定安装在炮管上,进行实弹射击试验了。经过航模拖靶和气球靶的实弹射击试验后,各项数据和实际射击效果,完全和炮弹射击的效果一致。这项以枪带炮的革新成功了。那一天,在实验场上,封师长和许多干部战士一样,心情都非常激动,他眼含热泪地告诉大家,“这回我们实弹射击训练,可以独立自主了,不用空军配合了,不用求助海军了,不用折腾老百姓了,也不会再发生重大训练事故了,更不用花那么多钱了……”</p><p class="ql-block"> “以枪代炮“”这项技术革新的成功,得到了军区和中央军委的肯定和表扬。1978 年年底,中央军委召开全军科技成果表彰大会,会上,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同志亲自为封师长戴大红花和颁奖。解放军报于 1978 年 12 月 22 日在头版头条位置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解放军画报也于 1980 年第五期,用六个版面的图片进行了专题报道。“以枪代炮”这项革新成果,随后就被军委定型生产,装备全军高炮部队,一直在高炮实弹打靶中普遍应用。</p> <p class="ql-block">封爱民师长同所长杜启智在研究枪代炮方案</p> <p class="ql-block">1979 年 6 月封师长(右)在 620 团召开全师枪代炮现场会</p><p class="ql-block">(封李梅提供)</p> <p class="ql-block">1980 年封师长(前中)与全家合影 (封李梅提供)</p> <p class="ql-block">2022 年 9 月作者(左)和封李梅在哈尔滨汇稿时留影</p><p class="ql-block">(刘成全摄)</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本文集从今年五月开始征文,历时半年时间,在战友们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已顺利撰写编辑成书。本书以《我团诞生于抗美援朝》为开卷篇,以《我团的战斗足迹》为收尾篇。书中章节按着 620 团诞生后的时间顺序和事件、故事发生的先后进行编排。由于作者均处于一个部队,记忆亦有交叉,所以,本书个别内容可能略有重复,个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在记忆上也不尽一致。为尊重作者的本真经历,本书不作统一处理,留给读者来补充确认。本书在征文之前、之中,主编曾多次向邢军林、李仓录、孙学义等老战友征求意见,商定本书的书名、编撰思路、结构和内容等具体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撰写过程中,特别是得到了我师老师长们的后代袁朝(袁守范师长长子)、封李梅(封爱民师长女儿)、何安(何其保副师长长子)等朋友的大力支持,为本书提供了老首长们的弥足珍贵的史料。孙学义、陈玉久、潘树鹏、郭长海、封宝林、高明、臧伟平、赵振环、张有学、杨宽让等老战友,也为本书撰写提供了珍贵资料和帮助。王宁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一人完成了本书 20 多万字符的文字把关、打字、校对、复印等任务。</p><p class="ql-block"> 北京华夏长鸿文化传媒集团公司和浩宇出版社,为本书审定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周到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对于上述同志和单位的帮助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仓促,编撰能力有限,本书尚存在一些缺点错误,请读者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主编 2022 年 10 月于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朱荣久 主编</p> <p class="ql-block">朱荣久,1949 年 9 月生,1968 年 1 月入伍,曾担任团以上部队机关专职报道员和新闻干事,在军内外报刊发表过多篇文章。1979 年转业到黑龙江省委机关某部门工作。曾出版《干部教育学》一书,为填补国家空白专著,并获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科研成果一等奖,编著出版《中国农村工业化必由之路》《经济管理 100 例》等作品,参与编写黑龙江省委党校系列教材多册。热爱写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出版《站岗》《哈尔滨旅游指南》《五大连池旅游指南》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目 录</b></p><p class="ql-block">前言………………………………1</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我团诞生于抗美援朝战场 </p><p class="ql-block">孙学义…………………………… 3</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美军“黑名单”上有我的老师长袁守范 </p><p class="ql-block">朱荣久…………………………… 7</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虎师长不姓虎 </p><p class="ql-block">朱荣久…………………………… 17</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从讨饭娃到副师长(上) </p><p class="ql-block">何其保…………………………… 30</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从讨饭娃到副师长(中) </p><p class="ql-block">何其保…………………………… 37</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从讨饭娃到副师长(下) </p><p class="ql-block">何其保…………………………… 45</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难忘的两次激战 </p><p class="ql-block">李玉江…………………………… 56</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在朝鲜战场参加单炮打伏击 方新仁 …………………………… 64</p><p class="ql-block">第九章 我在五连参加抗美援朝 </p><p class="ql-block">孙学义 …………………………… 67</p><p class="ql-block">第十章 忆我的入党介绍人朱奎元烈士 </p><p class="ql-block">张有学…………………………… 73</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我在 620 团五连当兵一个月 </p><p class="ql-block">周  暕 ………………………… 78</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 初登日月山 </p><p class="ql-block">李仓录…………………………… 84</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 我的恩师韩春仁 </p><p class="ql-block">朱荣久…………………………… 90</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 走进军营 </p><p class="ql-block">邢军林………………………… 103</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 我们部队在“文革”期间 </p><p class="ql-block">朱荣久………………………… 106</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 我参加了辽宁省暨沈阳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武装游行</p><p class="ql-block">孙笃山………………………… 118</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 战斗在珍宝岛 </p><p class="ql-block">邢军林………………………… 122</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 我在珍宝岛战场当报道员(上) 朱荣久……………… 128</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 我在珍宝岛战场当报道员(中) 朱荣久……………… 139</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 我在珍宝岛战场当报道员(下) 朱荣久……………… 155</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 我随二营参加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孙学义…………… 171</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章 战友、同事、伙伴——武永高 朱荣久……………… 178</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章 我赴珍宝岛属于 " 马后炮 " 孙笃山… ………………… 188</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章 一个被窝里取暖的战友——张有学 </p><p class="ql-block"> 朱荣久………… 194</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章 重返珍宝岛 </p><p class="ql-block">邢军林………………………… 204</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章 再回珍宝岛看看 </p><p class="ql-block">朱荣久……………………… 208</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章 军号依然 </p><p class="ql-block">刘成全………………………… 225</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章 从北井子移防到姚千户屯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刘兆兴…………… 236</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章 徒步拉练札记 </p><p class="ql-block">李仓录………………………… 241</p><p class="ql-block">第三十章 没有当够的官 </p><p class="ql-block">邢军林………………………… 251</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章 军营往事 难以忘怀 </p><p class="ql-block">钟东升………………………… 255</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章 我的军旅生活片断 </p><p class="ql-block">李德斌………………………… 264</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三章 军旅奠基人生路 </p><p class="ql-block">刘嘉志………………………… 270</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章 故事三则 </p><p class="ql-block">高明  ……………………… 278</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五章 赴“鲅鱼圈”打靶 </p><p class="ql-block">苏中奇………………………… 282</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六章 跟随首长赴大连靶场实弹射击 </p><p class="ql-block">孙笃山………………………… 287</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七章 难忘的一次野营拉练 </p><p class="ql-block">苏中奇………………………… 291</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八章 我团的战斗足迹 </p><p class="ql-block">孙学义 朱荣久……………… 296</p><p class="ql-block">逸夫诗词(十首) </p><p class="ql-block">朱 可………………………… 310</p><p class="ql-block">梦回军营(歌曲) </p><p class="ql-block">苏中奇………………………… 314</p><p class="ql-block">编后记………………………… 315</p><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 3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