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让幼儿初步了解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本次花腰傣民族风情文化展示活动,发挥优秀民族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弘扬民族文化🐝小蜜蜂幼儿园🏫举办了第二届花腰傣民俗文化活动,并请到了花腰傣民间技艺传承人。让幼儿近距离观看花腰傣刺绣,花腰傣服饰,花腰傣五彩腰带,手摇纺车,织布机,花腰傣竹编,花腰傣土陶,花腰傣舞蹈,葫芦丝演奏。</p> 花腰傣刺绣 <p class="ql-block">“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六、七岁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针弄线。刺绣,对花腰傣女子来说,已成为追求美丽、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你走进戛洒傣族村寨,或是在村头、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树下、或是在凉风徐徐的江边沙滩上,时常能看到“小卜少”们围坐一起,刺绣纳凉、嬉戏欢笑。在欢悦的氛纷中相互交流着刺绣的技艺,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美丽的情思”展示在自己灵巧的手指下。</p> 花腰傣五彩腰带 <p class="ql-block">花腰傣衣着最大的特色在腰,女子皆以织锦腰带缠裹,错落地系三四条围腰,逐层露出一排排的花边或色条,如此,腰间呈现层层色阶,律动着耀眼的色彩,远望宛若彩虹缠绕纤腰,故此有“腰挂彩虹”一说和“花腰傣”的称谓。</p> 花腰傣服饰 <p class="ql-block">花腰傣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她们的服饰,由自织自染的青布和色彩缤纷的缨穗、银铃、银泡、银手镯等组成,层层叠叠,浑然天成,达到色、形、态的完美统一。穿在身上,华而不俗,悠然得体。其精湛、纤巧、别致,足以堪称绝佳的艺术品,充分显示着花腰傣审美水平。</p> 手摇纺车 <p class="ql-block"> 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p> 织布机 <p class="ql-block"> 傣族织布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以织造精细,绚丽多彩而著称。</p> 花腰傣竹编 <p class="ql-block"> 傣族的竹编工艺是傣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历史悠久,造型古朴,美观实用。傣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的村村寨寨都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傣族人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式竹器,他们爱竹、用竹,擅长竹编工艺。</p> 花腰傣土陶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傣族人就喜爱用陶,更多地是追求实用性。傣族先民抟土成器的目的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土陶能被做成用来贮存美酒好茶、挑水盛物、烹制美食的锅、罐、壶、缸等生活用具,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是土陶能够传承几千年的秘密。傣族村寨里的制陶人手脚并用,慢悠悠地使用慢轮捻拉定型,这种不与时俱进的执拗,或许正是她们快乐的源泉。</p> 葫芦丝演奏 <p class="ql-block">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p> 花腰傣舞蹈 <p class="ql-block"> 花腰傣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多以柔美为主,主题大多反映本民族同胞从事生产生活和在田间地头等劳作的场景,歌颂大家勤劳勇敢、向往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孩子们收获满满,在“非遗”传人互动的过程中,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我们要做文化的小小传承人,全力爱护、保护、崇敬、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编辑:白艳</p><p class="ql-block">审核:白雪梅</p><p class="ql-block">新平县戛洒小蜜蜂幼儿园</p><p class="ql-block">日期:2023年4月21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