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孟津区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指导师培训总结

洛阳市孟津区第三实验小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学习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花香满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步伐匆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裹挟着求知若渴的热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人间最美的四月天里,我们孟津区一行15人,在区关工委执行主任焦少鹏、关工委秘书长焦雪景老师的带领下,齐聚宋都汴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2023年河南省心理健康指导师高级研修培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两位带队领导为本次培训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的温馨提示、关爱提醒、殷殷嘱托、无微不至,使学员们倍感亲切、特别温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报道第一天,在安排好大家的食宿后,焦少鹏主任组织召开了学前培训会。他希望参加本次培训的老师们要全身心投入进来,尽全力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同时也将光和热传递给更多的人。</b></p> 开班仪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月17日上午,在开封中州国际酒店四楼会议厅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本次培训活动由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海勇老师主持。王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各位参训学员的问候与感谢;其次,对本次有关培训工作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对学员们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并希望各位学员能够静下心来,学有所获。</b></p> 学习第一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许慧博士为此次培训带来了第一场精彩的讲座。她讲授的内容是《中小学心理健康积极教育实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许教授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何调控情绪等方面,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她传递给我们的积极心理教育,我是第一次了解,该内容温暖而又深刻,让我明白了“爱系心田,须口言明";也让我懂得了积极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好好说话,无条件积极关注,运用微笑的力量,耐心的倾听,学会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自我关照,接纳自己的不足,坚持学习提升胜任力,注重身心健康,并且注重家庭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文、幽默诙谐的语言,使得整个讲座气氛融洽,互动频繁,掌声不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p> 学习第二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的学习,由上海著名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为我们培训,她讲授的内容是《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陈教授就教师的职场心理架构给学员们做了一个梳理,她告诉我们:教师这一职业从认知层面来讲是幸福的:自由度高、有成长性、休假较长、能影响他人,专家型教师具有个人成就感是高峰体验……陈教授讲的有理论,有方法,有实践,有思考,为我以后的教育前行蓄满了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讲到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升时,陈教授说:一个教师,讲台前良好的状态,是教师的软实力基本功。她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具有敏锐的觉察力;教师上讲台前要调整好良好的状态,觉察自己的情绪;教师与学生谈话时要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学生近期所承受的情绪压力。孩子出现问题叫家长,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沟通技巧:首先对家长表示感激,其次表达对孩子的欣赏,最后说孩子的问题给出建议解决问题。教师管理学生的目标是让学生“安心”“安宁”“安神”,这样他才能愿意学习,才能投入学习。对班级内的“学困生”教师要多鼓励孩子,孩子遇到困难或者行为异常,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说“别怕,老师会帮助你......”这场讲座非常接地气,让我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陈教授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灵活多变的肢体语言,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天的学习,在大家的求知若渴和阵阵掌声中不知不觉的结束了,学员们却意犹未尽……</b></p> 学习第三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培训的第三日,我们迎来了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总督导、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大儒心理学创始人——徐凯文博士的课,且听他娓娓道来《青少年“空心病”的理解与干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具有深厚医学专业知识的徐教授,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析造成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原因和应试教育无形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目前青少年中出现“空心病”的问题比较普遍,所谓的“空心病”就是价值观缺失所致的精神障碍。从症状上可能符合抑郁症诊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继发性的表现是对学习、考试厌恶,具有自杀的倾向,特点不是想要死,而是不知道为何要活着。病史时间较长,在一年以上,对生物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不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如何帮助心理雾霾中的青少年”?我们从徐博士的讲述中找到了答案:减轻孩子压力,先处理家长焦虑,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努力学习成长,行为示范;父母和老师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应该是: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诚信心,而不是只看重成绩,矫枉要过正,学习不能讲竞争。家长要谨记考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学习不能为了考试。要想减轻孩子的压力,父母先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什么是父母给孩子最美好的财富?那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给孩子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滋养,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志存高远,回归本性和良知,成为善良,公正,诚信,责任,尊重的人。自我和谐是摒除恐惧、焦虑、抑郁的良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学习结束,收获满满。也让我深刻感悟到:一定要不断地修养自己,提升自己,做令学生尊敬的老师,做与时俱进的家长。这样,学生、孩子的心理问题才会越来越少……</b></p> 学习第四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控制,中小学正逐渐回归正常的教学状态。然而,疫情对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影响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施?郑州市回民高级中学副校长、河南省首批基础教育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王春前校长的讲座《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校长从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成因的讨论、防控先行、发展导向和全员育人等五个方面全面展开了讲解。他的讲座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实操性强。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大家,非常值得借鉴,他的知无不言也令人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强调教育环境中个体的积极发展、优势和健康模型,用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从专业的角度给家长提供科学教养建议,加强家长的理论学习,传授亲子沟通、正面管教等积极教养理念,帮助家长学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唤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深入理解,提升亲子关系,助力孩子幸福成长。</b></p> 学习第五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研修班培训的第五天。给我们授课的林丹华老师是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她讲授的内容是《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林教授从心理咨询不是普通的访谈、教导、教育、逻辑分析,而是要在专业的设置机构——咨询室内进行的特殊的服务领域导入课题,介绍了心理咨询的三大基本技能与应用。从心理咨询谈到心理治疗;从咨询师的角色与功能(示范者、倾听者、支持者、研究者、督促者)到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助长条件;从倾听技能(重述、情感反映、期待)谈到同理四部曲、同理五层次。期间,林老师举了大量例子,让我们感受同理的四部曲和五层次,使我对同理有了深刻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又是满载而归的一天。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咨询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心理咨询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咨询者不断学习、体验,以一个觉察者、旅伴者的身份去感悟来访者。做一个示范者、倾听者、支持者、研究者、督促者。</b></p> 学习第六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研修班学习的第六天,如期而至的气温骤降,风雨齐袭,秒变冬天,但这丝毫不影响追梦人学习的热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的授课老师是我们本次培训活动的主持人——王海勇主任,他授课的主题是《学习心理学视角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热身到位,学习不累😄。王主任安排的课前热身小游戏,迅速将学员们调整到学习的最佳状态。整个会场其乐融融,学习氛围很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王主任从教育素养时代、学习心理学概述、学习力提训模型和自主学习力培养四方面阐述了基于心理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他借用孔子的六言六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有生长意识,用生命状态影响孩子们的生命状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什么是学习?王主任通过一张图给出了答案:学习是两件事,学——觉悟也,习——数飞也。学习需要大脑、身体、关系都参与其中。他基于学习心理学,从学习动力、学习状态、知识迁移和学习策略四方面创建LATS学习力提训模型,结合鲜活案例讲解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王老师讲课很轻松,课中还穿插了各种活动,整个会场笑声不断,学员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了知识,又体验了快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反思、领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培训内容。</b></p> 第七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培训学习的最后一天。为了检验学员们的学习效果,主办方组织了一场严肃认真的考试。开考前,监考员强调了考试纪律,并要求学员们要严格遵守,专注答题。大家奋笔疾书,全神贯注,认真作答,都希望能为本次学习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b></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就是一场最美的旅行,遇见总是在最佳的时光。七天的学习时间一晃而过,几位专家通过幽默的语言、真实的案例、无私的分享、专业的传递,让学员们如沐春风,直击心灵。大家纷纷表示,回去以后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为孟津的家庭教育事业助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编辑:陈小利</b></p><p class="ql-block"><b>审核:焦少鹏 </b></p><p class="ql-block"><b> 焦雪景</b></p>

学习

心理健康

培训

教师

学员

孩子

教育

家长

心理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