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那条曾经熟悉的路

缘图探道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四中、三中观察5节地理课,为年轻教师的创意所感动,也为教师敬业精神所折服。在地理会考倒计时,我们要不断总结传统备考经验,同时也要基于“双新”背景,趟出一条备考新路。</p> <p class="ql-block">  一、大单元规划</p> <p class="ql-block">  教师要精心研究四册教材,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将内容相同的章节编排在一起,并根据内容确立学习主题。如可以把澳大利亚、欧洲西部、美国、我国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五个章节整合为一个单元,于建华老师将其名称命名为“我要开农场之畜牧业篇”,可以把印度、美国、俄罗斯以及我国的四大地区整合为一个单元,命名为“我要开农场之种植业篇”。内容整合后,要研究新课标内容要求。如认识地区内容要求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又如认识国家内容要求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而中国地理认识分区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综合分析上述三条内容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教学要求指向培养学生“因地制宜”观念。这个大概念作为这一单元教学的灵魂,不是学生照着教材的朗读,也不是机械记住教师给他的一个现成结论,而是学生经相应地理事实的充分感知,在头脑中出现的生动画面,在心灵深处产生的深刻顿悟,在嘴角自然流淌出来的词语溪流。大概念是一个画面感、理性感、情感和美感的集合,缺少任何一个元素,都是生涩的、干瘪的、无用的。</p> <p class="ql-block">  二、大任务设计</p> <p class="ql-block">  作好单元复习规划后,要设计相应的复习大任务,让教学从碎片化走出来,必须对统整的单元进行大任务设计。对单元大任务进行课时分解,具体到课时也要具有整体性。如巴西一课任务确定为“运用巴西地形图、气候图、工业中心分布图、人口分布图,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并探究其原因”。运用这样一个大任务,带动学生读图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并引发学生从地形图、气候图和工业中心分布图上寻找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提炼课时大概念: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大概念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中国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的奥秘,又将引发学生一次更大的探索,学生将会把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工业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和归纳。教学就是从一个任务引发另一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将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大任务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碎片化学,而且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设计问题过多,不停地用问题推动课堂学习。抛出问题,学生回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得可怜,思考不深入,教学停留在浅层。大任务设计,激活深度学习而使学生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三、大情境载体</p> <p class="ql-block">  情境是任务的载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表现评价学生学业质量。教师在复习课设计时,就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做到人境合一,才能切己体察,解决问题。如复习极地地区时,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情境:</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我们跟随毕淑敏作家一起走进《南极之南》,请你结合文中语段说明南极地区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 1.1960年10月10 日下午,日本的南极昭和站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从此再没有回来。7年后的某天,在距离昭和站区4.2千米的地方,发现了福岛博士保存完好的尸体。</p><p class="ql-block"> 2.有种南极生物叫轮虫,一看大事不好,太阳要下班了,干脆进入不吃不喝的休眠状态。大梦一觉,4个月之后醒来,新的轮回开始。南极鸟干脆让自己的躯体运行两种体温系统。这让人费解,你不能想象一个正常人腋下温度37℃,而口腔温度15℃(假如此人不是刚含完一根冰棍)。南极海鸥却有这等本领,双爪温度为0℃,身体其他部位温度为32℃。</p> <p class="ql-block">  毕淑敏的《南极之南》语言描写栩栩如生,南极的“杀人风”让人毛骨悚然,南极轮虫、海鸥如此可爱,对于没有任何南极体验的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南极,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语段,描述了极地地区气温、风速等自然环境,深化了学生对极地自然环境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双新”背景下,师生走出那条曾经熟悉的路,才能让教与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