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谷雨,春的最后一个节气,结伴去游大屏山。</p><p class="ql-block"> 大屏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主峰高615.7米,像一架巨大的屏风矗立在萍醴边界,故名。因为一山横跨两省,兵家必争之地却从未发生过战乱,因此又誉以“太平山”。山之巍峨虽比不上别的名山,但因为山上有一座古刹,并与唐代一名宰相和明朝一个开国皇帝有缘,山的美名自然也就传扬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坐车出得城来,往东行大约20多公里,就来到湘东荷尧乡一个名叫大义的村子,便是大屏山的脚下。本来,村里有一条可直通大屏山古寺的路,可司机一不留神,将车开到了山另一面的醴陵王仙镇大屏山村。于是我们将错就错,从这里问了当地一位老乡,指了一条直通古寺的“野路”。</p><p class="ql-block"> 山不是很高,却蜿蜒曲折。一路上,有鸟语唧唧,花草清香,山间溪水潺潺,更觉清净。刚刚在车上时天还下了一阵小雨,天公作美,一下车雨便停了下来。进得山中,空气便觉格外清新,云雾缭绕,更显飘渺神秘。</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古寺是建在大屏山半山腰的,可行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四望群山都不见古寺的影子,正疑惑是不是走错了方向,这时就听同伴喊道:“古寺”!我一抬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见不远处的群山中,露出了寺庙的飞檐。</p><p class="ql-block"> 眼前顿觉弥漫起一种佛气,似闻“嗡嗡营营”的诵经声和有节奏的木鼓声远远飘来,香烛之气也扑入鼻中。我一时更来了精神,沿山路直奔古刹方向,约摸半个小时就来到了古寺山门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久慕的寺庙,虔诚之心自然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山门的门额上,“大屏仙山”几个大字古旧斑驳,可见时间的久远。走近古寺,见庙宇竟有寺门两座,一为江西山门,面朝江西地界,有联曰:“海天色相无边界,吴越东南第一峰”。一为湖南山门,面朝湖南地界。也有一联,与江西山门基本相同,只是将“色相”二字换成了“相色”。一词之差,也不知埋藏什么深意。“色”和“相”均为佛教用语。“色”可理解为物质,“相”可理解为表相,意思相近又不相同,都是指宇宙万物的现象。两字相互颠倒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一寺两门,各面朝两省,可谓"一刹贯两省",当地人有口谚叫“入我门来”。两地香客各进其门,互不相扰。其门造形、装饰、对联都惊人相似。这在全国寺院建筑设计中,也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进得山门,便见大殿,金字大匾“吴楚古刹”四字格外醒目。入得殿堂,见前殿安坐着是腆着大肚的弥勒佛,前殿后壁是庄严威武的韦陀像,后殿乃主殿,正中是释伽牟尼、如来佛和药师佛,左右排列着人们熟悉的十八罗汉,后面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所有的神都金身闪烁,神圣的光辉和犀利的眼光似乎能够穿透你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庙宇不大,却真真假假有很多故事。传说唐朝名将尉迟恭出案巡查,路经大屏山,见风景壮丽,奇石森严,决定在此创立寺宇。据载,上世纪80年代,醴陵信士们捐资重建“文革”中损毁的的屏山古寺,竟在寺庙原址地下挖出两方石碑。一为邑人傅泷所撰碑志,讲述民国十二年重建屏山寺事,另一块古碑则署名房玄龄。碑文字迹依然清晰可识:</p><p class="ql-block"> 岩岩平山,积石峨峨,远属昆仑,近缀衡庐,南通闽广,北达荆吴。惟山之高,壁立千仞。创建古刹,尉迟敬德。鹿州都督,威镇山河。密金不爱,公心如山。百战瘢痍,实忠于王。功臣图象,凌阁争光。名胜古迹,风景悠扬。名垂不朽,万古流芳。</p><p class="ql-block"> 落款为:房玄龄题,大唐贞观十三年已亥冬立。</p> <p class="ql-block"> 寥寥一百余字,不但将太屏山位置之重要和古刹之威望溢于言表,对唐朝名将尉迟恭的功德也称颂有加。题碑者房玄龄可不是一般之人,乃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此碑的发现,成为当时考古界的一件大事,甚至誉为“珠洲考古第一碑”。</p><p class="ql-block"> 听说此碑重新描红嵌于重修的寺内,我四周寻找竟未得见。因时间紧,也就没有刻意去找了。回家后在百度上竟搜得碑文照片,左看右看,竟觉得有些不像。一是碑文字体看上有些别扭,且古碑描红,更是对文物的破坏。再重读碑文,也像是后人的做作。碑文明白如话、缺少古韵不说,同朝创建的寺庙,竟称为古刹,似也说不过去……当然,这都需要考古学家去考证了。</p><p class="ql-block"> 但不管怎样,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寺不假。据醴陵民国时县志记载,此庙寺建于明,重修于清嘉靖年间。当然这就与传说故事搭不上了。</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传说里,这古刹还与一个皇帝有缘,这就是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说是元朝末年,朝中钦天监官某晚观察星斗,突发现湘赣上空有颗呈一牛三尾状的紫微星发光,便断定“天下落江西,朱家出天子”。一国不能容二主,说朱家将出天子,这还了得!元皇上便下令,凡姓朱者,一律格杀勿论。朱元璋只好紧急中带着他的母亲,一起逃到湘赣边界的大屏山。这时,天色已晚,见有一寺山门紧闭。他怕人发现,不敢喊门,竟在寺外山门下歇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而正是在这天夜里,寺内住持梦中惊醒,心想必有大事,于是下床提灯打开山门一看,就看见门外墙根下有一对母子正在熟睡之中,见他们形貌奇特,便不敢惊动。第二天,天刚一开亮,老和尚出来寻人,人却早已不见,只见寺外墙上题诗一首:“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赶长程脚,恐怕山河社稷穿"。</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十五年后成就帝业,为怀念救他母子性命的大屏山,将此山当作他的第二个故乡,并将吴楚古刹改为“皇觉寺”(他的家乡凤阳县钟离村也有座皇觉寺)。据传,朱元璋的母亲仙逝后,朱元璋竟不远千里,将母亲遗骨葬在大屏山……</p><p class="ql-block"> 要说是坊间传说,却能在这里找到根据:古寺院内右侧有一座圆形的拱门。门楣书“皇陵”二字。这是一座用巨石垒成的墓葬,上有石塔,墓前有一六边形墓牌,刻着“朱母陈氏之墓,男元璋立”,似乎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母亲的墓茔。听说,60年代一场暴雨将寺院围墙浸倒,人们偶然在倒塌的废墟中发现了这块墓碑,上半残缺,中间有“陈氏之墓”,左下书有“男 元章立”字,楷书,与普通明清墓碑同,风化缺损严重,现复制在山门口。</p><p class="ql-block"> 在伫立墓前,心中难免有些疑惑。堂堂大明开国太祖之母,墓葬竟如此简陋,实在难以理解。</p><p class="ql-block"> 庙后,一棵罗汉松昂然而立,听说已经有600年了,当地人说,这棵罗汉松每隔几年都会结出酷似人形的罗汉果,这果子正是《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虽然说的有些牵强附会,但人们仍是相信这些推断。</p><p class="ql-block"> 走出寺门,不觉已近中午时分。看远山云遮雾障,更觉这里充满飘渺仙气。早就听说大屏山山顶上更有一番奇景,可观萍乡湘东全境。山中还有怪石嶙峋,溪流潺潺,遍布溶洞,有名胜古迹40余处,2000年6月就正式成立了大屏山旅游开发公司。可见这里还是大有一番文章可做的。</p><p class="ql-block"> 久恋山中,不愿离去。这座隐于深山的古寺久远的故事,它的神秘,那些真真假假的传说和缠绕在我心头的迷雾,更觉这座古寺的虚幻神奇。此时,寺院里有爆竹声传来,那是前来古刹拜谒的香客燃放的。风卷硝烟,更如仙气四散,飘拂于群山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