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辩新解

禾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的教材解读,把庄惠濠梁之辩戛然而止的结尾分析成好像是庄子理屈词穷而“偷换概念”以缓解自己的尴尬与窘迫。仅仅如此吗?我们再回头分析分析这场精彩的辩论:</p> <p class="ql-block">开场热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杠精故意激起惠杠精的抬杠欲望诱惠杠精上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处隐含庄子思想“我是鱼,鱼是我”(“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因为“我”乐,所以“鱼”乐。从美学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这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相通之处。庄子非常了解惠子的思想和性格,所以故意激将他来引发下面的辩论,从而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第一回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杠精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发杠”,掉入庄杠精的“逗你玩”圈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处隐含惠子的“理性”思想,“你就是你,鱼就是鱼,我就是我;你不可能是鱼,鱼不可能是你,你更不可能是我!”“万物怎能与你为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杠精顺着对方思路第一次“逗你玩”惠杠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潜台词:如你认为,既然你不可能是我,怎么能确定我不知道鱼乐呢?</p><p class="ql-block">第二回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此句中,惠杠精“发杠”的第一句话已输了,“不知子”是已承认了自己的“不知”,但他又非常确定地说“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不又是“知”吗?究竟“不知”还是“知”?“我非子”还是“我是子”?惠杠精的“是是非非”已完全弄糊涂了,让庄杠精套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是庄子的思想之一,“知”与“不知”是相对的。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变化,是有限的、局部的和不确定的、无意义的,要从一个混沌、完全、齐备的整体分出有无、是非、大小等来认识,寻找出种种区别,就会失去真实的本体存在。这也可能正是惠子或某些众人所不理解的。此回合庄杠精实际上已胜出!</p><p class="ql-block">第三回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此句庄子偷换概念绝非仅仅为了诡辩,而是引导启发惠子思维转换,进一步阐释自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潜台词:对方辩友在问我“安知”鱼之乐时,已推翻了自己“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可能是我,我不可能是你”的观点,尝试“你是我”并“已知吾知之”!一个“安”字的意思都会随着语境、语气、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前所见的“你”、“我”、“鱼”,那都像语言中“安”的意思一样,都是在不断变化着;你眼所见的这样事物的外像不一定就是这些事物的“真实本体存在”!(若干年后都得同归于土而变为一样的土)所以挖空心思刻意区分清楚这些事物“你就是你,鱼就是鱼,我就是我”是徒劳无意义的,只有在精神上超越不真实的现实表象,从有限事物的束缚和局限中解脱出来,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逍遥游”境界。此时,庄子完全胜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总感觉到濠梁之辩中的庄子和惠子不像是思想观点存在分歧的辩友而更像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二人互依互存,共同成就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思想艺术表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在现实生活中,庄惠二人关系很好,惠子是庄子生平唯一契友,可谓真正的知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