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彬州市香庙初级中学 李维重</font></h3> 从教24年来,我经历了教材的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我送走了一级又一级的学生。长期的教育生涯使我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对教育对象的认识:由学生变成了孩子。 记得2001年,我带教育生涯中的第一届学生,那时对待学生,我信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崇尚“严师出高徒”,推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br> 我在对待学生时,学生迟到,上课玩弄东西,做小动作做,课间打打闹闹,作业书写潦草,不细心、不认真,只要犯错,必受到严厉的惩罚,可以是批评教育,罚打扫,总是抓住学生的任何疏漏绝不放过。但同时我也细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衣着和精神面貌,努力发现表扬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挺起胸堂在学校生活。<br> 记得有一位张同学,在班上他瘦瘦高高,语文作业书写潦草,让人难以辨认,又经常不交作业。看到他这样的表现,我多次严厉的批评惩戒他,可是他好几天后依然如故。在体育课上,我发现他耐力极好,善于长跑,同时他与同学相处融洽。于是,在课堂上还有课余,我总是夸奖他的长处,这样在批评惩罚他时,他便心甘情愿的接受。在校运动会上,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拿了1500米、3000米长跑的冠军,我上前主动与他合影,让他站在老师同学的最中间。运动会结束后不久,听同学说他不想读书了,我觉得心疼,便到他家进行家访,劝说他好好读书,年龄太小了,出去干不了什么。同时我了解到他母亲在他五岁时去世,父亲经常在外地打工,家中经济困难,也找到了他的学习成绩下的原因。他出去打工,是想帮助父亲减轻负担,我怎么劝说他也无济于事,后来他在去打工前专门来到学校看我,留下了“勿忘我””的一个小小的工艺品,说我对他的好,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一个新入职的教师,做了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竟受到如此的感恩,让我备受感动。这件事也让我看到了所谓学习上的差生,他们的学习差的原因并不全都在自己的身上。经历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学生以后,我逐渐明白了,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学习都很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学困生,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他们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谁的孩子?他们也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将来他们终会是祖国建设的一份子。 现在面对学生,我想的更多的是,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这样从教时便少了许多的严厉,多了更多的温和与智慧。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要教师用心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将会更好地茁壮成长。 田某某在学习上由于懒字作怪,造成基础差,能力无,生活上随便,瓜皮果壳乱扔,不愿打扫,甚至每次的值日生不做,还扬言“叫我扫地,打死我也不做”。对他这种行为,我起先采取“高压”政策,老师的威严其无动于衷。后来我采取了“攻心战术”,多次找他谈话,讲劳动光荣,讲劳动的好处。经过数次谈话,终于震动了他顽石般的心。第一次给他道德教育,使其懂得不讲卫生,不爱劳动是缺德。第二次给其传统美德教育,使其懂得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次是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懂得爱国首先要爱校。从身边爱起,不讲卫生,乱扔果壳、纸屑是不爱学校。第四次从其切身利益入手,使其知道只有勤劳才能致富,如果现在养成了一个懒散习惯,对自己以后成家立业影响之大。<br> 通过反复教育,使他从睡梦中觉醒,他终于痛改前非,八年级第一学期,不仅不乱扔废物,而且见到废物愿意捡进垃圾筒,还能督促别人,不仅管好自己班的包干区,而且愿意帮助别班的包干区打扫。通过这个事例使我明白:对于学生不能靠硬手段,只有动其心,才能改其行。<br>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的形成如同水池,惟有情和爱才是池里的水,没有情和爱,教育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形状各异,总逃不出一个空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这么多年来,我的体会是只有把自己当孩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撰稿:李维重<br><br>素材:赵 莹 杨 蕊<br><br>编审:李维重<br><br>签发:卢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