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迹2023

流金岁月

<p class="ql-block">  2023年,注定是一个极不平常的且让我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我经历了亲人离去的痛苦,度过了最为艰难的一年。这一年我只能用学习,用努力工作来冲淡心中的阴霾。值得幸运的是我还有许多好朋友陪着我,安慰我,陪我一起度过这些日子,他们的陪伴让我的心变得温暖和不再弧寂。还有一种运动,让我从烦燥不安之中得到慰籍,那就是骑行。</p><p class="ql-block"> 骑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让我感到自由、充满力量,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每一次骑行,都是一次新的旅程,一次与自己、与大自然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骑行在路上的感觉,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骑行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宽广,没有束缚,没有限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路线,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骑行的时候,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感受骑行的节奏,感受身体的运动,感受风吹过的感觉。这种专注让我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压力,只有纯粹的体验和享受。</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骑行,都会让我有所收获。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一个新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了解不同的文化。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 骑行也是一种挑战,每一次的骑行都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我可以选择陡峭的山路,挑战自己的耐力和体力。也可以选择长距离的骑行,挑战自己的毅力和耐力。这种挑战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骑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每一次的骑行都是一次新的旅程,一次与自己、与大自然的对话。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我会在骑行的路上看到更多的风景,体验到更多的美好。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骑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门镇</p> <p class="ql-block">  夏门村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所谓“夏门”,意指夏禹打开石门之处。清人李先达有诗云“峭削夏门道,疏排禹力神”(《夏门道中》)。相传古时太原盆地为一大湖泊,曰“昭余祁泽”。为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灾害,夏禹曾带领先民“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即选择太岳、吕梁两山间雍塞狭窄之处,开凿山口,将汾水导入黄河。夏禹开山之处曰“灵石口”,即今夏门村所在地。山西民谚曰“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后人为了表达对夏禹治水功绩的纪念和感激之情,特将此处命名为“夏门”,“夏门村”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门梁氏古堡</p> <p class="ql-block">  夏门梁氏古堡位于山西灵石县城西南九公里处的夏门村,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累积建成以城堡式建筑群为核心区的民居建筑。夏门古堡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倚山傍水,汾河从东向西绕堡而行,灵石古八景之一——“夏门春晓”指的就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  夏门古堡内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为止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现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梁氏宗祠——惇叙祠堂遗址一处,西祠堂及其它家庙遗址8处,“祭祖堂”一处;关驿、逆旅各一处;老字号店铺5处,私塾3处,“竹林书院”(在县城,已改建)一座;关帝庙、土地祠各一座,真武庙、三官庙、河神庙、文昌庙、魁星楼、鬼门关、雁归亭、对碑滩、鲁班缠、文峰塔等遗址各一处;牌坊遗址5处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夏门古堡建筑群雄伟中见质朴,质朴中求精工,对称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实用;蕴巧布奇建之趣,含隐匿安详之韵,可居,可赏,可御,可逸;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夏门的兴盛与梁氏家族的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氏家族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生前死后授赠荣誉者达102人次,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成为灵石县乃至山西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在梁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名动京晋、清史留名的铁面御史梁中靖。梁中靖自幼勤奋读书,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以候补知县居家8年,期间以执教为业,为夏门村修渠、修路、赈灾济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称颂。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又被任命为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监察御史。晋中家喻户晓的“赵二姑案”,就是梁中靖通过明察暗访,了解了实情,他冲破阻力,上疏弹劾,最终经刑部提解京审,方真相大白,沉冤申雪。这一惊天动地的大案,轰动朝野,史乘有载,成为清代有名的大案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百尺楼为梁家七世梁枢所建的民楼。该楼以峭壁为屏,以峻岭为靠,以汾河为险,以磐石为基,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楼为四层,一、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为云厅。楼长15米,宽4米,高40米,故称“百尺楼”。楼下部为砖石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建筑奇特而雄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汾西县</i></p> <p class="ql-block">  汾西县城是天然建在黄土高原塬面上的高原之城,在中国、在黄土高原,绝大多数城镇都是建在平原、河谷、盆地等较低的地方,唯有汾西县城是少数几个建在黄土高原塬面上的高原之城,它视野开阔,空气清晰,令人心旷神怡,如站在高岗和山顶一般,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此汾西县城的三塬一城又是名副其实的龙凤城。</p> <p class="ql-block">  汾西县老城区形似凤凰,故称作凤凰城,凤凰城里有凤凰楼,有凤池市场,有凤凰东西大街。凤头凤颈在凤祥社区居委会(店头),凤身在凤凰西大街的区域,凤尾是凤凰东大街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晋国博物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选取晋侯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展览以这些文物为纽带,采用以物托史、以史载物的方式,将600余年晋国历史划分为五个单元,介绍了桐叶封唐、曲沃代翼、文公称霸、迁都新田、三家分晋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晋侯墓地遗址展厅选取四组具有代表性的墓葬和三座陪葬车马坑,在保持遗址原状的前提下,对遗址进行了科学的修复加固,并按照发掘出土时的棺椁格局、随葬品摆放形式,分别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予以展出,营造出一种一墓一景、各具特色的参观效果,为游客展示了一幅两周时期邦国王侯埋葬的全景图画。</p> <p class="ql-block">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p><p class="ql-block">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p><p class="ql-block"> 晋国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晋国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p> <p class="ql-block">  绛园位于曲沃县城北部,原是曲沃烟厂旧址,是一处以晋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城市生态休闲公园,因曲沃是晋国早期都城故绛所在地而命名。绛园选址曲沃北大门,意味着晋都曲沃“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这里,俨然就是缩小版的晋国古城。绛园以明堂为标志性建筑,主要展示周天子册封重耳为侯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北向南分别建设滨水景区、古建景区、园林景区三大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博园</p> <p class="ql-block">  晋博园位于侯马市府西路,是一座集中展示晋国新田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前身是侯马晋国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建成一座专题性博物馆,主要收藏与展示晋国文物、图片及实物资料。博物馆以弘扬晋文化为主线,扩大受众面,普及古都新田文化知识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绛县</p> <p class="ql-block">  新绛,我的老家,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临侯马市,西接稷山县,南连闻喜县,东北与襄汾县接壤,西北与乡宁县相邻。新绛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有“水旱码头”之称,素有“控带关河,辅翼汾晋,据河东之肘腋,为战守之要区”的说法,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公元前668年,晋献公迁都故绛(今新绛县北襄汾县晋城)。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今新绛县横桥乡一带)史称新绛。</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后改郇为荀,为侯国。春秋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荀国为晋所灭,此地属晋。公元</span>前668年,晋献公迁都故绛(今新绛县北襄汾县晋城)。选址建都于车厢城,因尧王故里城外三座土岭黄土层下皆为紫中带红的山石,取名“绛”。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将都城迁到新田(今新绛县横桥乡一带),旧城称“故绛”,新都称之“新绛”,这也是“新绛”一名的起源。严格来说,这个“新绛”并非今天的“新绛”,而是今天山西侯马新田,今“新绛”只有部分遗址。这座新建的都城在战国时期称"汾城",到东汉时期改为长修,三国时期置临汾县,属平阳郡管辖(此临汾也非今日之临汾)。北魏年间在柏壁设东雍州,将临汾县分称太平和南太平,后在此置正平郡(新绛县城的正平街名就以此命名)。到北周时期,改名为绛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而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州治从玉璧迁移至此,改名为绛郡,领八县,治所为正平县,也就是今天的新绛县。唐时在此设绛州总管府,宋时为雄州,金设绛阳军节度使,并升为晋安府,元代设绛州行元帅府,明凊时为绛州,民国时期,废州改县,取“咸与维新”之意,与相邻绛县区分,改名“新绛”,再度启用春秋之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绛州三楼指钟楼、鼓楼、乐楼,位于新绛县城西部的高垣之上。钟楼在南,简约大方;乐楼在东,美奂华丽;鼓楼偏北,高大巍峨。三楼各有特色,参差错落分布在七星坡上。从渊源上讲,这三座楼都是原绛州署大堂的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社区,龙兴路北端高阜上。据史书记载龙兴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后僧人占据,恢复龙兴寺之名。</p><p class="ql-block"> 龙兴寺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龙兴宝塔及宋金古墓。其中尤以碧落碑、大雄宝殿内的宋金泥彩塑和多次腾烟的神秘宝塔最为出名。大雄宝殿内存元代彩塑7尊,碧落碑为国家一级文物书法珍品。</p><p class="ql-block"> 龙兴寺内有两大珍宝,一为碧落碑再一则是龙兴寺塔。龙兴寺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塔,始建于唐、清代重修。据传唐代所建降塔为八级,清乾隆年间增高五级,高42.4米。塔身正背两面设拱门,每层拱门之上均设有门额。一到十层的额题分别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方一览”。</p> <p class="ql-block">  绛州大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唐代名将张士贵曾在此设帐募兵,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大堂面宽七间,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p> <p class="ql-block">  绛守居园池历代俗称“隋代花园”、“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由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开创。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是目前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p> <p class="ql-block">  新绛文庙,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可能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其明伦堂、尊经阁、树龄数百年的柏树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等建筑才得以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汾城古镇</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始建于唐代,最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经过历朝建设,现存古建筑群占地二万平方米,建筑年代涵盖金至清的所有朝代。2006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建筑群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为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社稷庙、洪济桥等,共有40余座古建筑,时代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至清代末期,其建筑规制仍保持着我国县级城市建筑布局,是研究我国古代县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侯马</p> <p class="ql-block">  侯马市古称“新田”。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绛县,属河东郡,历史悠久,素有“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源侯马”之美称。侯马市地处秦、晋、豫大三角的中心,自古为“燕、赵、秦、蜀之通衢大道”,是山西南部的一座交通枢纽城市,是通联八方的物流重镇。因明代在此地设官驿而得名,因此又有了“南来北往商埠地,千车百货旱码头”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仁义古镇</b></p> <p class="ql-block">  仁义古镇隶属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原名"仁义堡",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初刘武周所筑城寨。</span>镇名字来历还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隋朝末年李世民带领军队多次进出雀鼠谷,军纪严明,老百姓称赞他的军队为仁义之师,于是南河边上有了仁义一名。</p><p class="ql-block"> 仁义作为秦晋古官道驿站、重镇,山上古堡成为屯兵据点,山下门洞成为商旅来往必经之路。仁义古镇曾有堡墙,城门曾巍然屹立,官方在此设有“仁义驿”,严格进行关防巡检。三官楼则集中体现着仁义作为古道驿站的悠远历史。一座可锁大门的门洞方方正正,挺立在古道主街的中央,北侧门额上,有“仁义镇”三个楷书石刻字,每字虽仅有三十公分见宽,且呈瘦长体,但举目凝视,仍有一股古风古韵冲你涌来,让你不由得联想翩翩。北门洞下的石板路,全是大块的青石铺就,由于千年古道行人车马经年累月的践踏摩擦,这些青石已全部变得光光亮亮的,像是有人专门长期打磨的结果,特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青石马道的两侧,坚硬的青石竟被深深地刻下两道车辙,它是那过往马车的木轮子、铁轮子无数遍碾压的结果。经过了汉军的金戈铁马、唐师的万骑云屯、明清时期的商邦物流,蕴藏着厚重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两道深深的车辙印痕,如同逝去的岁月难以尘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膏山</b></p> <p class="ql-block">  石膏山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南五十公里的太岳山中,地处灵石、霍州、沁源三县交界处,北接绵山,南望霍州,西临汾河,东靠灵空山。</p><p class="ql-block"> 石膏山其实不产石膏。因山中有一种会滑翔的鼯鼠栖居在大山悬崖上,它们乌黑发亮的粪便(中药“五灵脂”)流落到洞壁上,一条条黑色脂膏就形成,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当作岩石渗出的膏脂而名石膏山。</p><p class="ql-block"> 石膏山自然环境优美,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6%,植被覆盖率达89%。石膏山四峰环抱,峰峰耸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还有溶洞名刹,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红叶,杜松宝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朝山拜谒,登临神游的历史名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灵石县</p> <p class="ql-block">  灵石县,隶属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最南端,北临介休市,南接霍州市,东靠沁源县,西连交口县、孝义市。隋开皇十年,隋文帝杨坚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p> <p class="ql-block">  曲坡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陶唐峪乡北部,2020年起,数十只苍鹭在这里安家筑巢、孵化后代。据介绍,苍鹭又称灰鹭,属于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作为一种水边鸟类,苍鹭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强的选择意识。一只只苍鹭在枝头自由嬉戏、振翅起舞、展翅飞翔成为曲坡村一道新的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霍州署</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代,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是中国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相传这里曾为隋朝中郎将宋老生的幕府,又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州署分中轴线和东西辅线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主体建筑雄伟高大,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附属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得法,形制壮丽,内实外华。</p><p class="ql-block"> 霍州署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共同为“中国四大古代官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遥古城</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于明代洪武三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祆神楼</p> <p class="ql-block">  祆神楼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民间俗称玄神楼,创建于北宋。</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期在统一中国之后,结束了五十多年的战乱局面,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市场活跃,城市繁荣,政治、文化、宗教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祆教文化也有了立足之地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由于波斯商人大量聚集在汴京,祆祠就成了波斯商人聚会的场所,不少城市又兴建了祆祠、祆庙。参知政事,宋庆历八年介休人文彦博征贝州王则的弥勒教起义大获全胜,在此过程中,文氏在依仗军事力量的同时,还凭借了其对祆神的信仰。宋至和二年年,文彦博被授予昭文馆大学士,拜平章事,封潞公,由副宰相升为宰相。之后介休不仅建立了“文潞公祠”,而且建立了祆神庙,庙前之山门则为祆神楼。</p><p class="ql-block"> 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壁古堡</p> <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又名张璧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始建于十六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遵循中国传统星相和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瓮城,瓮城之上还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庙。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p><p class="ql-block"> 2005年,张壁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绵山</p> <p class="ql-block">  绵山,亦名绵上,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绵山是横贯山西中部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地处汾河之阴。它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道寺院革命遗址于一山,可谓“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是山西省1987年首批公布的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双林寺</p> <p class="ql-block">  双林寺,原名中都司,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双林寺从北齐算起,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p><p class="ql-block"> 双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十座殿堂、三进院落。双林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兰古镇</p> <p class="ql-block">  张兰镇,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因镇人民政府驻张兰村而得名。张兰古名张难堡,明清时称张南镇。因“南”“难”“兰”介体方言谐音,改称张兰。据记载,张兰镇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张兰镇与平遥、祁县等晋商大家相邻。在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竟有“小北京”之称。每到逢年过节时,镇上许多人家在家门前垒旺火、搭彩台,其中最具特色是各家彩台上摆放古玩、字画等艺术品,显现另一番别有文韵的吉祥与富有。年年岁岁,由此也形成张兰镇特有的“家家藏宝,户户赏古”古韵遗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镇国寺</p> <p class="ql-block">  镇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北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p><p class="ql-block">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祠</p>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悬翁山麓晋水源头处,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 霍州籍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梁衡在初中一篇名为《晋祠》的课文让我们都知道晋祠,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其实除了“山、树、水”三美外,还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大钟、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看晋祠,就像看一部两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西农业大学(太谷农大)</p> <p class="ql-block">  山西农业大学,简称“山西农大”,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山西省唯一的农业高校。山西农业大学始于1907年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创始人为孔祥熙,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列入全国重点大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祥熙故居</p> <p class="ql-block">  孔祥熙故居坐落在太谷城内无边寺的西侧太谷师范学校院内,是太谷城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的一座宅院,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宅院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1930年为孔祥熙购得。现有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均保留了清中叶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乔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乔家的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修建,其建筑风格浑然天成,庄严肃穆,有着浓浓的山西民居、中原宅邸的建筑风格。随后乔家大院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扩建,一次是在清同治年间,由乔家产业第二代继承人乔致庸主持扩建。第二次是在清光绪中、后期,由乔致庸的儿子乔景仪、乔景俨经手完成。乔家大院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增修、扩建是在1921年,由乔景俨的儿子乔映霞、乔映奎完成。从乔家大院大初建到最终格局的形成,历经了整整两个世纪。时间跨度之大,在现存古宅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虽然经历了约两百年的变迁,但乔家大院的扩建及增修都按照原来的及建筑构思进行,使整个院落风格一致,浑然一体,绝无突兀之感。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渠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渠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大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主体为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整座大院由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组成,大院为城堡式建筑,由栏杆院、明楼院、统楼院、戏台院等巧妙的组合在一起,错落有致。屋顶形态各异,有歇山顶、悬山顶、卷棚顶、硬山顶等。高大的拱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落之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形成丰富过渡的空间形态。渠家大院是整个晋商文化的缩影,它保存了大量民俗的、历史的、艺术的信息,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特质,蕴涵着深广而复杂的文化积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双塔寺</p> <p class="ql-block">  双塔寺又叫永祚寺,取自国祚永延一词,意思是国家的命运会永远昌盛。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郝庄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起初创建寺塔的原因是为太原"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以补辅。 初创之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舍利塔是由妙峰和尚所建,建成后与旧塔一起并称宣文塔。宣文佛塔、文峰塔均为13层塔,八边形结构,高约54.7米。双塔蓬勃向上,兼容并蓄,是美丽太原的城市标志,更是中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被誉为“晋阳奇观”,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寺内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无梁式的砖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北塔。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建筑却有着非常多的不同之处。从塔的高度来说,同为3层却相差0.02米,双塔的建筑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别,文峰塔塔全用素砖砌筑,雕饰清丽,上下收分很小。无论遥望近观都显得豪放粗实,雄伟壮美。舍利塔上下收分明显,琉璃剪边色彩绚丽,较文峰塔轮廓更为秀美。两塔的外壁和内壁间都设有折转盘旋式阶梯,可直达最高层。若登临塔顶,凭栏远眺,太原盆地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阳湖</p> <p class="ql-block">  晋阳湖原名叫牛家营湖,位于晋阳古城遗址北侧。 相传远古时期的太原地区是一大片汪洋水泽,唤作晋阳湖。当时大禹想让人们在这块沃土上生存,只是不知如何才能将水退掉,为此苦思冥想,食不下咽。一天晚上雨暴风狂,晋阳湖上波涛汹涌,却有一只小船在风浪中随波起伏,禹将大船靠近,原来是一老妇人在打鱼。禹请妇人上大船躲避风浪,并且非常恭敬地递上一杯酒。老妇人一语不发,伸出手指将酒杯弹了个豁口,酒流了个精光,老妇人也不见了。禹很是惊疑,随即恍然醒悟。他经过勘察,在今灵石县一带开山凿口,让水归河槽,才形成今太原盆地。于是就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么一句古语。由此,1957年,依据这个故事将牛家营湖更名为晋阳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原古县城</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西南晋源区,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城分东南西北四门,城内由4条大街,4座城楼、4座角楼、36座望楼布阵以及1200余间民居院落和商铺等,古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遗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多堂(曹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三多堂又称曹家大院,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根据多福、多寿、多子的说法而得名,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院落,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分别建有三座以猪、牛、羊三牲为造型的榭亭。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曹家大院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特色,还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北方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边寺</p> <p class="ql-block">  太谷无边寺,亦名白塔寺,因寺内有白塔而得名。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北宋治平年间叫做“普慈寺”,到北宋元祐五年续修,并建白塔一座,开始有了白塔寺之称。元、明、清又屡次修葺,光绪三十二年再次修复,称“无边寺”。该寺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昭馀古城</p> <p class="ql-block">  昭馀(zhāo yú),也就是今天的祁县,古称昭馀祁、祁地、示县、帻州、隆州,是著名的晋商故里,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中国酥梨之乡,万里茶路的中心。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为名,后贾辛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泽薮昭余祁,故祁县别名昭余。西汉置祁县。县以邑名。祁县交通便利,是晋商故里,现存有昭馀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何家大院,晋商镖局,长裕川茶庄等。</p><p class="ql-block"> 昭馀古城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两千多个县中“资格老”的县城之一。明清时期因茶商发达而鼎盛辉煌,成“居于乡下,店设昭馀,商通天下”之势。昭馀古城呈长方形,周长约三公里。在城池的东南方向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整个城区布局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骨架,全城辅以二十八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齐规范,与主要大街平行,显得整个布局结构严谨,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系。无论是“纱帽城“的形制,南正北直、东西对应的城区布局,装饰豪华、彩绘精美、光彩夺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层结构的临街商铺还是循韬遵规、严谨众多的寺庙楼阁,都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在中国建筑史和美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古典山水城市理论“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谐统一,堪称古城经典。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山</p> <p class="ql-block">  太原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风峪沟北,太山之名,始见于南朝沈约所著的《宋书》中所载“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于世,就连他居住的山也跟着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因远看山峰呈“太”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虹霁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义棠镇西的银锭山上,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其中虹霁古塔系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为介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凡路过行人抬头可以看见银锭山巅标志性的古塔,俯瞰可以看到山前流过汾河,景同延安宝塔山,当地百姓称之为“小延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美利达骑行1000公里活动</p> <p class="ql-block">  骑行在路上,享受骑行乐趣,收获心中美丽的风景,期待我和你能够遇见一个更加精彩的20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