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图片:阳春红研会,文字:陈立

鲁君衣

<p class="ql-block">  75年前的4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郁南人民举行了震惊粤中地区,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目的的武装起义,史称“四一八”武装起义,诞生了三罗人民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三罗总队。经过战火的洗礼,1949年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阳春市漠阳江红色文化研究会在老战士谢彦泳、徐德修、吕双玉带领下,在阳春的粤纵后代和红研会会员30多人参加活动。</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8日,原粤中纵队第四支队老战士代表及部分后代,师生代表、县直单位有关支部党员共100多人相聚郁南,为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纪念“四一八”武装起义75周年。</p> <p class="ql-block">  在郁南革命烈士陵园广场,还举行了向革命英烈敬献花篮仪式,奏国歌,中共郁南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原粤中纵队第四支队老战士后代代表分别致词,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光辉历史,追忆革命先辈追求真理、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用鲜血铸造彪炳千秋的不朽功勋,用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悲壮史诗,激励革命后代和青少年一代,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钢铁战士也已老去。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年在纪念“四一八”武装起义活动中,来了一批郁南四一八小学的师生,他们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四一八”武装起义的历史,知道我们今天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必须要牢记历史,牢记先辈的教导,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人。</p> <p class="ql-block">纪念仪式上气氛庄严肃穆,四一八起义红旗高高飘杨。</p> <p class="ql-block">原广东省委党史办副研究员刘子健在纪念仪式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  四一八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李镇靖的长子李敏然同志(右);原中共三罗中心县委书记、郁南特派员潘祖岳的外孙戴伟强同志(左),代表参加纪念仪式的同志们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战士及红后代们在纪念仪式上。</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战士及红后代们在纪念仪式上。</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花篮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李光汉(1889—1949),字炳良,1889年10月10日出生于西宁(今郁南)桂河乡龙岗村。1949年10月29日夜,在赶赴罗定罗城途中患脑溢血,不幸在罗定县罗镜病逝</p> <p class="ql-block">  四一八武装起义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做好开明士绅国民党郁南县参议长李光汉先生的思想工作,争取他参加起义,这不仅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政治上有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通过起义军事指挥员吴桐等领导人个别谈心的方式,对李光汉先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他对举行武装起义的支持和赞成。最后李光汉在吴桐的真挚情感的推动下,经过反复考虑,同意立即起义,并欣然命笔,给幼子李荣开写下“铁定今晚10时起义 父谕”的字条,立即命人带到县城交给李荣开。并命次子李荣欣将存放在家中的步枪20多支、子弹3000多发交给起义部队使用。</p> <p class="ql-block">  李荣开接到父亲手谕后,立即做好各项工作,于晚上10时,率领国民党郁南县自卫大队70多人,携带轻机枪1挺,步枪60多支,开赴桂圩。与此同时,吴耀枢等率领都城镇公所自卫队20多人,携轻机枪2挺,步枪10多支,连同县自卫大队驻都城的麦振标分队10多人,携带10多支步枪,往桂圩进发。</p> <p class="ql-block">  午夜,县城、都城、桂河及通门、罗沙等地的起义队伍分别由黎百松、李保纯、吴耀枢、李荣欣、卢鉴埙、李荣开等带领共200多人抵达桂圩集中,随即宣布起义。首先包围国民党桂圩警察所,敌警全部被缴械,又将敌县政府派到桂圩催粮、催兵的5名士兵的枪械收缴,解除武装。</p><p class="ql-block"> 4月19日晨,起义队伍挺进峡上。上午10时,起义队伍在峡上乡沙村卢氏大宗祠举行大会,吴桐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三罗总队,李镇靖任总队长。同时,宣布整编起义队伍序列,分为三个中队和一个武工队。4月20日,三罗总队进军通门,晚上,起义队伍转入通门的罗沙地区。19日和20日,起义队伍先后在桂河、峡上、通门三地共打开国民党粮仓4个,没收稻谷40余万斤,1500多农民群众分到了粮食,群情振奋,欢欣鼓舞。</p> <p class="ql-block">  同年4月20日至5月23日,国民党广东省第三行政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副司令谢御群率部追剿起义队伍,先后在薄刀界、茅针坪、里龙顶等地发生战斗。是时,三罗总队分成三路,在桂河、通门和加益、榃滨等地开展游击战争。至同年底,国民党军队被击毙40人,被俘70人,处决土豪8人;三罗总队牺牲15人,其中有郁南县副特派员李保纯、三罗总队第三队队长李平。三罗武装部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解放三罗地区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 “四一八”武装起义,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三罗党组织领导、郁南党组织实施的一次较具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党长期积蓄力量的结果,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李镇靖(1920~1996),男,本县桂圩镇龙岗村人。黄埔海军学校第二十二期毕业。1937年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年被派赴广东博罗、增城等地工作,曾任中共罗浮山区委员会武装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后期,任郁南县民众武力指挥部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三罗地区工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三罗总队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到广州、香港从事革命工作。1948年初,回西江地区任中共三罗总工委委员,参与领导三罗地区武装斗争。同年4月,参与组织策划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p> <p class="ql-block">阳春市漠阳江红色文化研究会部分会员在李镇靖故居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三罗中心县委(1945—1946)旧址暨郁南(桂河)革命纪念馆,位于郁南县桂圩镇桂圩村委龙岗村。 </p><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至1946年7月,原粤北省委秘书潘祖岳(广东紫金人)与妻子林铃按党组织安排到郁南隐蔽, 在郁南县桂圩龙岗村以教书职业为掩护,革命工作办公和居住在一座名叫“新屋”的古建筑(现郁南(桂河)革命纪念馆)。1944年12月后,潘祖岳先后担任中共郁南特派员、桂圩镇常备自卫队指导员,中共三罗中心县委书记兼郁南特派员等职。与冯燊、唐章等领导同志组建桂常队和郁南县民众武力指挥部(简称南武);策动抗日进步人士、郁南县临时参议长李光汉(龙岗村人),向国民革命军第35集团军要来一批武器,充实南武队伍的装备;策划中共党员李镇靖、李荣欣等担任南武和桂常队的领导职务,使南武成为我党掌握的人民抗日武装;以南武名义举办军政训练班,组织成立郁南县西区行政自治委员会,创建了有党的领导、有抗日武装、有民主政权的桂河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为加强对郁南党组织的领导工作,中共三罗中心县委成立中共郁南桂圩区委员会,作为县一级的工作机构。</p> <p class="ql-block">  旧址建筑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建筑面积196平方米,为青砖瓦木古代建筑的梁架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深二进,硬山顶。大门为趟栊门。仿石柱。第二进有木楼,正厅两边各有2间小房间。门楼、墙上有壁画、木雕、灰塑。 </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郁南县委、县政府依托中共三罗中心县委旧址打造了郁南(桂河)革命纪念馆,馆内布展以中共创建历史及桂河革命斗争历史为主题,展陈面积150平方米,展线长110米,展品35件。</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三罗中心县委旧址于2017年9月被郁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郁南县文物保护单位。郁南(桂河)革命纪念馆于2018年7月被中共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云浮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中共郁南县委公布为郁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郁南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9年4月,郁南(桂河)革命纪念馆被郁南县委命名为郁南县党员教育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p> <p class="ql-block">  郁南桂圩镇,这里记载着郁南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史料。桂圩镇龙岗村是著名的郁南“四一八”起义策源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区之一。四一八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郁南人民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行动,是郁南人民为争取早日解放而举行的正义斗争,对建立粤桂边游击根据地,推动西江南北两岸人民武装斗争的发展和三罗人民的早日解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当年云罗阳边区办事处遗址(拍摄于1981年)</p> <p class="ql-block">在三罗第一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粤中纵队第二支队六团老战士左起:吕双玉 谢彦泳 徐德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