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行天下一梭戛长角苗生态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梭戛苗族彝族乡,位于六枝境内西北部,是由原平寨村等十一个村和原新华区的团结村、沙子村共十三个村组成的特色少数民族乡,该乡苗、彝、回、布依等少数民族遍布,而让全世界闻名的是座落在高兴村的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展现箐苗(又称长角苗)古朴、独特的服饰头饰物、手工技艺、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音乐舞蹈等民俗及传统文化。自1992年以来,吸引了挪威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游客纷至沓来考察、考古、观光旅游。博物馆依山而建,石子小道原始古朴,最有特色的是木构草顶的房屋,借鉴当地传统民居风格建造,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长角苗是古老的苗族支系,全国仅有五千多人,他们在崇山峻岭中居住了数千年,至今仍过着简单、古朴的生活,保存着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1998年10月,中国和挪威共建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箐苗的标识是其独特的头饰,这种头饰先是在头发中扎上牛角样的木板,然后用麻线、毛线、头发等盘结而成。“头发”重者2公斤有余,披散下来的“长发”竟达3米。据说,清初很多苗民为了躲避战乱,逃散到织金、郎岱交界森林中,后来逐渐聚居在梭戛方圆近百公里的地界内,为了恐吓、迷惑林子里的野兽,便戴上了这奇特的头饰。</p><p class="ql-block">长角苗寨依山而建,土墙茅房,原始古朴,苗族人民日常纺纱织布,画蜡刺绣,飞针走线,缝制美丽的衣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村里的一草一木,村民们的音乐服饰,都成了一本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岁月故事,民族节日中有特色的是跳花坡、祭树节、祭山节和耗子粑节。苗寨的女孩子五六岁就要学绣花,八九岁就要学蜡染。而他们的苗装,先要有麻布,将摊开的麻杆晾晒干,把麻丝撕剥下来,用纺车编织成厚实的麻布。麻布有了以后,配上前边的蜡染细白布,再加上苗家女的巧手编织,才能成就别具风格的苗装。</p> <p class="ql-block">苗族的三眼箫,其声悠扬呜咽,如泣如诉,是“箐苗”乐器的主体。三眼箫加上口弦、木叶、唢呐、芦笙、牛角等共同构成这支奇异苗裔的乐器体系。三眼箫及其曲调的吹奏,使苗族同胞们得以自娱自乐,充实生活。尤其是每年夏历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白日夜晚都有三眼箫轻柔悠美的声音飘入天空,给苗家小寨增添了新春来临、万物更新、生动活泼的无尽情趣。</p><p class="ql-block">刻竹结绳记事,是长角苗惯用的记事方式。以婚葬为例,活动过程中,用“刺竹”记录各寨馈赠的礼物礼金,红白喜事完毕,主事者与主人家当众报帐,无异议则烧竹毁绳。 寨老、寨主、鬼师,苗寨中事无大小,自有寨老、寨主、鬼师这类自然领袖作主。内外纠纷、婚配丧事、行医算命等不分大小,各司其职,条理分明。长角苗不但婚礼隆重,丧葬也很隆重,丧葬叫“打嘎”,灵堂叫“嘎房”,亲友送的礼品刻在竹子上,当着死者和众亲友宣读收的礼金和礼品,意思是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去时勿忘众亲友对其深情关怀。</p> <p class="ql-block">梭戛乡喀斯特地质特征明显,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贫脊,是典型的深山区及石山区,也是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自开展扶贫工作及乡村振兴工作以来,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以党建引领促发展,以乡村振兴拓画卷。如今,乡间巨变,梭戛山间,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与一个个勃勃生机的产业相衬,处处激荡出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的幸福画卷,奏响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p><p class="ql-block">感谢高兴村晓强书记和王支书全程陪同,王支书作为三眼箫的传承人,带领箐苗同胞们致富的带头人,为我们讲解箐苗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更为生动。回程途中,心中虽然略有遗憾,但放眼望去,远山近前,开满了梧桐花,正如那些驻扎在各个村的乡村振兴干部,扎根在六枝的土地上,迎风却不屈,智慧却不讷,努力去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为乡村振兴画卷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顿时,我们每个人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