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春季的到来,各类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为此我们邀请家长朋友们与幼儿园一起做好春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 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4月进入到手足口病春夏季流行高峰。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主要为每年自3月下旬开始,4-6月进入春夏高发季节,具有很强的传染性。</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最为常见,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分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0%以上。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强度将回归。</p><p class="ql-block"> 过去三年,基于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实行,手足口病发病水平明显降低。如今随着新冠步入“乙类乙管”后,防控措施放开,再加上人群对手足口病预存免疫力降低,有专家提示称,警惕今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回归到疫情前。</p><p class="ql-block"> 2009年至2019年,我国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隔年高发(偶数年份高于奇数年份),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基本在200万左右,但2020年至2022年发病水平明显降低,每年报告的病例数远低于200万。</p><p class="ql-block"> “2020年至2022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下降背后,可能跟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有效实施有关,如幼儿园关园、游乐场所关闭、减少聚集、个人防护措施加强等,另外,医疗机构就诊机会减少,这些皆减少了病毒传播机会,但是当前手足口病流行强度依然较高。”近日,在2023年手足口病防控新进展研讨会上,有与会专家说。</p><p class="ql-block"> 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减少了民众感染新冠病毒,但同时也造成了群体缺乏对常见病毒和细菌的免疫力,即所谓的“免疫负债”。</p><p class="ql-block"> 这三年来,在“免疫负债”下,整体人群对手足口病免疫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比较担忧的是,今年一旦有传染源引入的话,该疾病发病率可能会出现反弹。专家预判,今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将回归到2020年之前。</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近期一些地方,如苏州、洛阳、湖州等地提示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是 5 岁以内的儿童。大约1%~1.6%的孩子患病后,会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并且会有 0.03%~0.05% 的概率导致死亡。要特别注意的是,3 岁以下的宝宝最容易发展成重症手足口病。万一救治不及时,会引发脑炎、脑膜炎、颅内高压等,甚至导致死亡。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有手足口的症状,一定要密切观察,耽误了娃的病情可就麻烦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什么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span></p><p class="ql-block"> 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它们其实是一对「表兄弟」,都是出自同一个家族,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肠道病毒。</p><p class="ql-block"> 当宝宝感染该病毒后,会有2—4天的潜伏期,然后以突然发热和咽痛为主要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在家长眼里,“本来好好的孩子突然就发烧了?”其实病毒早已在孩子的身体里大量复制。该病的发热多为39℃以下的中低热,部分患儿会高达40℃,甚至引起高热惊厥,家长一定要警惕。尤其是曾有惊厥史的患儿,要注意及时退热,控制体温。</p> <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的病毒和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有很多是重叠的,所以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极为相似,又有所区别。</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p><p class="ql-block"> 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p><p class="ql-block">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p><p class="ql-block"> 不管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1~2周的后续传染期,所以各位家长还是不能放松警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如何区别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span></p><p class="ql-block">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p><p class="ql-block"> 1.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2.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p> <p class="ql-block"> 3.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但手足口病不然。</p><p class="ql-block">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往往危及生命;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因此,从并发症来看,手足口更危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span></p><p class="ql-block"> 疱疹性咽峡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 症状:</p><p class="ql-block">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p><p class="ql-block">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p><p class="ql-block">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p><p class="ql-block">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p><p class="ql-block">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span></p><p class="ql-block">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p><p class="ql-block"> 1.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2.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p><p class="ql-block"> 3.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p> <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体温高于38.5℃三天以上,精神萎靡,或有嗜睡的情况,不要迟疑,马上带孩子去看医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重症/危重手足口的表现有哪些?</span></p><p class="ql-block"> 重症手足口的观察指标包括:</p><p class="ql-block"> 1.年龄<3岁;</p><p class="ql-block"> 2.反复高热时间>3天;</p><p class="ql-block"> 3.口腔疱疹或四肢皮疹。</p><p class="ql-block"> 如果满足了这三个条件,不要拖了!一定一定带上孩子去医院确诊和治疗。目前已知的重症手足口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危重病例可导致死亡。如果重症症状基础上出现了呕吐、烦躁、抽搐、心率、血压升高或减低、呼吸频率、呼吸节律不整等症状,就有可能进展成危重型,医院需要注意肺部,脑干的损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如果孩子不幸“中招”,如何处理?</span></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都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的手足口,不用特别治疗,宝宝也会在 7~10 天内痊愈。</p><p class="ql-block"> 和大多数感染的疾病一样,不需要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都是可以自愈的,及时就医、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建议家长】</span></p><p class="ql-block"> 1.注意隔离</p><p class="ql-block">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p><p class="ql-block">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p><p class="ql-block"> (2)多通风:</p><p class="ql-block"> 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p><p class="ql-block"> (3)家长也需警惕:</p><p class="ql-block"> 有二孩的家庭注意严格隔离病例,避免二次传播。</p><p class="ql-block"> 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p><p class="ql-block"> 2.观察病情</p><p class="ql-block"> (1)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没;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p><p class="ql-block"> 退热处理是为了增加宝宝的舒适度。因此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p><p class="ql-block"> (2)注意观察呼吸:</p><p class="ql-block"> 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p><p class="ql-block"> (3)定期监测症状:</p><p class="ql-block"> 定期测量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至抽搐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体温超过38.5℃,或孩子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可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如果体温低于38.5℃,且孩子精神状态良好:要让孩子多喝水,同时可适当物理降温。</p><p class="ql-block"> 如果出现持续高热,温度39℃超过24小时,或者已经给孩子吃了退热药但是体温还是下降不明显,或是在孩子体温恢复正常的时候,还是精神很差,比如嗜睡、很长时间不吃东西、烦躁,甚至连哭闹都没有力气的时候,建议带孩子去就诊。</p> <p class="ql-block"> 3.注意护理</p><p class="ql-block"> (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p><p class="ql-block"> 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p><p class="ql-block"> (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p><p class="ql-block"> (3)注意勤洗手:</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p><p class="ql-block"> 4.注意消毒</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患儿居家或者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0.5~1.0小时,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家长自身也需消毒,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肠道病毒使用酒精消毒无效,需要用含氯消毒剂,例如84消毒液。</p> <p class="ql-block"> 【建议学校及老师】</p><p class="ql-block"> 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有关规定,按要求做好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及时上报学校疫情,疱疹性咽峡炎同手足口病管理。</p><p class="ql-block"> 报告标准:</p><p class="ql-block"> 当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同一班级1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辖区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雨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p><p class="ql-block"> 停课标准:</p><p class="ql-block"> 当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 </p><p class="ql-block"> 当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过风险评估,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p><p class="ql-block"> 1.托幼机构及学校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前,开展校内教职员工做好针对手足口等肠道病毒的晨午检及消毒培训。</p><p class="ql-block"> 2.一旦晨午检出现可疑患儿(发热、口腔疱疹,手、足和臀部斑丘疹、疱疹,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者),要采取隔离并送往就医、居家观察等措施。</p><p class="ql-block"> 3.对于疑似患儿,学校有义务督促其应及时前往有诊断资质的医院,家长就诊时也应主动报告相关接触史、临床症状并结合实验室情况供医生明确诊断。</p><p class="ql-block"> 4.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p><p class="ql-block">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p><p class="ql-block"> 6.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p><p class="ql-block"> 7.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如何正确消毒呢?</span></p><p class="ql-block"> (一)家庭没有患儿时,应以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流通为主。</p><p class="ql-block"> 1.每天充分清洗、消毒儿童使用的餐具、奶瓶。餐具、奶瓶可使用消毒柜、消毒器进行高温或紫外线消毒,也可煮沸消毒(30分钟)。</p><p class="ql-block"> 2.定期清洗玩具,不适宜高温消毒的玩具,可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再用清水清洗。</p><p class="ql-block"> 3.婴幼儿重复使用的尿布应及时清洗、曝晒,或煮沸消毒(30分钟);其他衣被也应勤洗晒。</p><p class="ql-block"> 4.流行季节,还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家中的门把手、开关、卫生间的水龙头、冲水按钮、床围栏、桌椅台面等经常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p><p class="ql-block"> (二)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对餐具、奶瓶、玩具及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外,还应做好以下消毒工作:</p><p class="ql-block"> 1.地面、墙面:</p><p class="ql-block"> 无明显污染情况下,做好日常清洁即可。如被患儿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应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被污染的地面、墙面等进行擦(拖)拭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再次擦(拖)拭。</p><p class="ql-block"> 2.衣物、被褥等织物:</p><p class="ql-block"> 患儿的衣服、被褥等需要单独清洗;如耐褪色,可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再清洗;如耐热,亦可煮沸消毒。</p><p class="ql-block"> 3.患儿的呕吐物可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p><p class="ql-block"> 将抹布充分浸泡消毒液后,盖在呕吐物上方,静置30分钟后再包裹置于垃圾桶内,再倒入消毒液浸泡30分钟,之后即可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患儿的粪便、痰等可参照呕吐物的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呕吐物后,应用充分浸湿过含氯消毒剂(1000mg/L)的拖把拖拭地面,作用30分钟后再次用清水进行拖拭。</p><p class="ql-block"> 4.卫生用具:</p><p class="ql-block"> 每天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坐便器、便盆进行擦拭消毒、对拖把、抹布等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次用清水进行擦拭或清洁干净。处理过污染物的拖把、抹布应随用随消,卫生间的拖把、抹布应专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特别提醒:</span></p><p class="ql-block"> 1.家中有多名儿童的,应特别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感染其他儿童。</p><p class="ql-block"> 2.不需要大面积喷洒消毒,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重点消毒。</p><p class="ql-block"> 3.配制消毒剂、进行消毒时,及清理患儿呕吐物、排泄物时,均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完成操作后及时洗手。</p><p class="ql-block">(三)消毒剂选用和配置方法</p><p class="ql-block"> 1.75%乙醇(酒精)对手足口、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无效,家庭应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等进行消毒。</p><p class="ql-block"> 2.现以家庭中常用的84消毒液(浓度为5%左右的含氯消毒剂)为例进行配置。</p> <p class="ql-block"> 配置小技巧:</p><p class="ql-block"> 如没有专用的量具,可使用矿泉水瓶进行稀释配置消毒剂。消毒剂倒满1个矿泉水瓶盖约为10ml,将水装满1个大矿泉水瓶约为500ml。</p> <p class="ql-block"> 配置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和消毒对象,选择对应的配置浓度,按照表中的稀释比例分别量取84消毒液和水,充分搅拌均匀即可使用。</p><p class="ql-block"> 3.稀释后的消毒剂不能长时间存放,应随配随用;消毒剂开封后,应尽快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注意拧紧瓶盖,避免挥发影响消毒效果。</p><p class="ql-block"> 4.其他类型的消毒剂应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稀释使用。</p><p class="ql-block"> (四)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1.消毒剂使用前,均应仔细查看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时应佩戴口罩、手套做好个人防护,不随意配置使用高浓度的消毒剂进行预防性消毒。</p><p class="ql-block"> 2.各类外用消毒剂不得口服,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妥善保管,避免儿童接触。</p><p class="ql-block"> 3.如消毒剂原有产品标签已损坏或进行分装使用,应在外包装(瓶身)上注明为消毒剂,避免误服误用。</p><p class="ql-block"> 4.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等具有腐蚀性、刺激性,消毒后应用清水再次进行清洗、擦(拖)拭,去除残留的消毒剂。</p><p class="ql-block"> 5.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有漂白作用,有色织物应谨慎使用。</p><p class="ql-block"> 6.含氯消毒剂为强氧化剂,不得与易燃物接触,应当远离火源,也不能与洁厕灵等酸性产品混用。</p><p class="ql-block"> 7.如消毒剂不慎溅入眼睛或喷洒在皮肤上,应当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及时就医;如误服消毒剂,可口服牛奶、米粥等保护胃肠道黏膜,并及时就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问:如何预防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span></p><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并且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传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手足口病重症率高,若不能对患者体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及时处理,常常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会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严重者导致患儿死亡。</p><p class="ql-block"> 因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p><p class="ql-block"> 1.接种疫苗</p><p class="ql-block">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手足口病流行。2016年我们国家就研发上市了EV71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p><p class="ql-block"> 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于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p><p class="ql-block"> 打了EV71疫苗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吧?</p><p class="ql-block"> 不一定!</p><p class="ql-block"> 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部分普通的手足口病和绝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该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将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孩子接种后,得手足口病的几率会下降,即使仍然得了手足口病,也不大会是严重的手足口病。</p> <p class="ql-block"> 我国的EV71疫苗接种率并不高。截至2021年底,全国平均累计接种率仅有32%(以2014年出生人口队列计算),还不足以形成群体免疫屏障。手足口病疫苗接种仍存在地区不平衡情况,接种率高的地区以东部和发达地区为主,西部地区接种率偏低。面对即将到来的流行高峰,提高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率变得十分紧迫。</p><p class="ql-block"> 2.加强防御</p><p class="ql-block"> 除接种疫苗之外,防护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是手足口病病毒的隐性感染者,通常成人被病毒感染后,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强或曾被感染过,因此不会发病或者只出现类似感冒、口腔溃疡等较轻的症状。但成人在和孩子的密切接触中却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孩子,因此成人在接触孩子前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干净手之后再去抱孩子。</p> <p class="ql-block"> 另外,家长们也应关注孩子周围其他小朋友生病的情况,避免与生病的孩子密切接触。</p><p class="ql-block"> 3、学校和幼托机构</p><p class="ql-block"> (1)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加强晨检,发现有发热、出皮疹的孩子要立即通知家长,同时按要求报告相关部门。</p><p class="ql-block"> (2)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p><p class="ql-block"> (3)定期对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进行清洗消毒。</p><p class="ql-block"> (4)对教室、活动室、食堂、卫生间要定期消毒,尤其是手部经常触摸的部位,如楼梯扶手、门把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p><p class="ql-block"> (5)保持教室、寝室等活动场所的通风换气。</p><p class="ql-block"> (6)培养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p><p class="ql-block">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五句真经一定要落实: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 最后提醒: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应速去医院就诊。</p><p class="ql-block"> 雨花区各接种单位地址、电话、工作时间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2023-4-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