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宝石山东麓望湖楼的后侧,在石函路的最东端有一座红瓦坡屋顶的砖木结构洋房,为清末民初时期日本驻杭领事馆旧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领事馆旧址位置(民国时期地图)</i></h5> 旧址现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浙江省对外交流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 领事馆旧址建筑建于宝石山最东麓的整块岩石上,杭州人俗称这里为石塔儿头。 岩石上有颗红叶,从人行道上方斜向马路。秋天,每当游客从这里走过,总会停下脚步欣赏。 旧址位于望湖楼后侧的石函路,很少有游客到这里,因而显得格外的清静。 旧址的南围墙上有一亭,横匾有书法家任政(1916~1999)书写的“揽胜亭”三字。亭子仅有飞檐翘角顶盖,说是亭,已没有亭的样子了。 站在石塔儿头南端的西湖边,可见树木遮掩下的旧址建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甲午战争惨败,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根据《马关条约》,杭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往来侨寓,办厂经商。1896年春季,日本在石塔儿头设立了领事馆。民国初年,日本人的侵华野心已显,他们到处设领馆、派特务,插手中国国内事。1919年至1928年间,日本人在领事馆内营建了两幢西式洋房和一些附属用房,这里实际上成了日本特务情报机关的据点。 领事馆原有的两幢西式洋房,现仅存主楼一幢。建筑颇为精致,装饰精美考究。不知什么时候,外墙上的爬山虎没有了,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建筑拱圈坡顶,厚墙重基,钢窗错地。建筑入口的两侧,立有两根爱奥尼式罗马柱,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 旧址西侧不足百米的石壁上,有石刻:“2/12,1919-1/9,1928 甲S久”,其中的日期与领事馆旧址两建筑建设时期一致,这石刻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杭州入侵渗透的历史见证。 抗战胜利后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将该楼院收归国有,辟为外宾招待所,1946年10月还接待过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 1948年春,石塔儿头的这座别墅迎来了新的主人,此处成了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的官邸。陈仪(1883~1950),浙江绍兴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他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1926任浙江省省长。此后,一直在国民政府以及军委担任要职,1948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49年,陈仪决心以傅作义为榜样,为和平作出贡献。1月27日陈仪委派在浙大工作的外甥丁名楠,带着亲笔信去上海,动员时任京沪杭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起义。据浙江省档案馆的资料记载,当时发生了一个意外:汤恩伯把陈仪的亲笔信锁入抽屉。后来却发现这份性命攸关的信件已被人偷看过,偷看者正是特务头子毛森的妻子。于是,汤恩伯索性将此事上报了蒋介石。当中共地下党告知陈仪,汤恩伯已将他出卖时,陈仪不信。2月17日陈仪被免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职务。2月21日晚,按照蒋介石电令,毛森带领大批军警特务来到这里,将其逮捕。 1950年6月18日,台湾军事法庭判处陈仪死刑,于台北市马场町刑场被枪决。陈仪被处决时高呼:“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1980年5月,中共中央认定他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 从早年的日本驻杭州领事馆到爱国将领陈仪入住,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知道这旧址的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