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说了吧,晚上不早点睡,早上又起不来!”</p><p class="ql-block">“再不起来就迟到了!”</p><p class="ql-block">“怎么还不起来?”</p><p class="ql-block">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也说过。孩子总喜欢赖床,怎么也叫不起来,一旦这么说,我们就是带着情绪、以不平等的姿态表达的——</p><p class="ql-block">1.“我说了吧”,这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高在上的“过来人”的话语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2.“再不……就……”这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带有威胁性</span>的话语体系;</p><p class="ql-block">3.“怎么还……”这是一种<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耐烦的话语</span>体系;</p><p class="ql-block">4.“快,快,快”这是孩子<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不喜欢的唠叨话</span>语。</p><p class="ql-block">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日的好心情也在于晨,如果一大早就因为这一点小事和孩子吵起来,影响一天的美好心情,不值得!</p> <p class="ql-block">那怎么说,怎么做,才能缓解孩子的起床气呢?试试这样说、这样做(亲测有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自我觉知:情绪温度计。</span>人有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很少人能做到自我觉知,认为把情绪发泄出来就是觉知,其实是不对的,此时,我们要学会修炼一样虚拟物品:情绪温度计,比如,孩子赖床,我此时的生气程度是38度,或39度,当你有这样的觉知时,会发现好像就没那么生气了,因为我们把虚的东西——情绪把它量化了,虽然这种量化也是虚的,但是量化之后,我们就会对它有觉知,知道生气的程度,只能做到感知情绪,才有可能缓解情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积极暂停:缓解情绪。</span>反正他要赖床的,那我先去刷牙吧,这两分钟,给我情绪一个缓冲,也给孩子起床一个短暂的缓冲时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爱的提醒:陈述事件。</span>我走到孩子身旁,拍拍他的背,告诉他:“宝宝,现在该起床了。”孩子转个身,再轻轻地拍拍,然后轻轻地把他抱起坐床上,这时他睡眼惺忪,我说:“我知道了,昨天晚上晚睡了,所以今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说这话的时候不带批评的语气,而是陈述事件。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他觉得我是理解他的,而不是责备他的,于是孩子就一边擦眼睛一边去刷牙了。刷完牙,他就精神了,开开心心地吃早餐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后续做法:设定闹钟。</span>晚上,我们再简单说了一次赖床这件事,决定使用他的电话手表来设定睡觉和起床的闹钟,让作息管理变成是他自己的事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5.自我反思:夜猫子</span>。我是一个晚上才有写作灵感的人,所以有时候忙起来,有时晚上我会忽略了孩子,比较晚才跟他进行亲子共读,导致孩子比较晚才睡,这一点上,我要反思,要以孩子为重,给予他高质量的陪伴。(等娃睡着了接着干😄)</p><p class="ql-block">睡眠不是小事,它已经上升为国事(百度“五项管理规定”),睡好了,心情好了,才能有力气谈学习、谈健康,与孩子一同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