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中银行原名大中商业银行,1919年6月29日(一说7月21日在重庆开业,9月19日获得北洋政府核准注册。该行系由汪云松、王墨园、何鼎臣、袁治齐、杨国屏、李星樵、尹瑞卿、周凤翔、孙仲山、刘映奎等重庆商人发起,总行设在重庆,在成都设有分行。1920年3月4日该行筹足100万元资本,开办了储蓄业务,并正式改名为大中银行。大中银行纸币于1921年开始发行纸币。当年北洋政府仅特准同意该行发行20万元纸币,但到1925年该行发行的纸币就达到了30万元。大中银行与北洋政府关系密切。“在民国初年,北京的银行家与各政治和行政派系的关系密切,靠公债发了财”。大中银行经营的一大特色就是向北洋政府放贷,例如1922年该行发行纸币260万元,但向政府借款就达210万元之巨。</p><p class="ql-block"> 1928年,由于北伐的成功和北洋政府的倒台,该行所贷的巨款无法收回,濒于破产,于是将北方的分行全部撤回,只留重庆总行和成都分行,所发行的纸币也只收不付。直到1929年以后,大中银行才开始复苏,再度设立天津分行。由于经营困难,1931年大中银行被河南新乡一个名叫同裕和的地方银号以36万元的入股接办。同裕和接办大中银行后,以一万二千元买通国民党财政部有关当权者,取得印制纸币五百万元的凭证,再度发行纸币。但该行的威信在大城市不高,业务很难开展,纸币发行不是朝出暮归,就是拒不接受。这种局面并未因同和裕接办而有所改观,所以大中银行的纸币主要是在河南流通,其次是济南,其他大城市较少。1933年该行在天津重新发行纸币以后,连续3年每年都发生挤兑。由于经营不善,同裕和不得不停止接办大中银行,而大中银行也随着当时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南移,于1934年8月该行将总行迁至上海。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宣布推行法币政策,收回中、中、交、农四行以外其他银行的纸币发行权。当年11月25日,政府公布了《接收中南等银行发行钞票及准备金办法》,决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对中南等九个较大的商业银行的纸币发行进行接收,“接收各发行银行发行库准备现金及保证准备品、已印未发券、已发收回券均应交中、中、交三行行库”。大中银行的纸币发行便由交通银行接收了。不过到了1936年上半年,由于过去北洋政府对大中银行行亏欠太多, 推行法币政策后该行停止发行纸币,引起人们纷纷前来挤兑,于是天津大中银行又擅自发行了182万元纸币。</p> <p class="ql-block">大中银行天津分行印鉴样本,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2日刊行的,内容为大中商业银行天津分行、大中商业银行天津东马路支行、大中商业银行天津河东支行印鉴,形式为竖条无边栏。另有经理章印鉴三个,钢印三个,以及职员印鉴、花押、名章、英文名等。</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刻制大中银行铜墨盒一件,双钩篆,无底款,墨盒古旧沧桑。</p> <p class="ql-block">大中商业银行天津分行致东莱银行公函三通,内容为更换印鉴;函送副理、襄理、主任等印鉴,并注销二襄理旧印;函达敝行人员升调情形,并随函送印鉴存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