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定陶区第四实验小学 杜杨杨</p> <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看到这句词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恐慌。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和我所教的学生,小学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们会慢慢长大,离开小学,成为各行各业不同的人。我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能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些什么?美术课对他们的未来能有多少正向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现在美术课的现状,基本是一个班级里有十多个喜欢画画并且画得还不错的孩子。也会有几个,对画画完全没有兴趣也不怎么会画画的孩子。还有中间一部分我不能确定是否对画画感兴趣,也可能只是机械的完成课堂任务的孩子。尽管也曾认真教给学生很多画画的技巧,也有努力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术的有趣之处,想教会他们欣赏,教会他们洞察、想象、比较、掌控画面和用笔表达。但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不爱画画的孩子依然不爱画,不会画画的孩子依然不会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绘画水平会整体提高,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效果。美术老师如果只教画画,是不是太过单薄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到一个词叫“核心素养”,这里的核心素养是我自己对它的释义。让美术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美术应当是自然而然融合在他生命之中的,就像看见文字会读会认一样。无论他们多大年纪,都能对身边的美术现象有一定的感知力和判断力。这个社会不再有文盲,但美盲却无处不在。有人对美生来敏感,从服装到家居乃至所有生活工作的用品都会精挑细选,样样美观。如果人人都具有高级正确的审美力,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先进、和谐的。但更多的人对美非常的迟钝,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究竟要怎么上,上什么内容,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你走进一间教室,四十分钟后走出这间教室,对一些学生来说,是否和你从未走进这间教室并没有什么区别,你的一节课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没有任何营养,这绝对是做为一个老师最大的失败。</p> <p class="ql-block"> 做老师时间越久,困惑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多,就越需要去学习,去思考,去钻研,研究教学,也要研究学生。很喜欢听李力加老师的讲座,不仅仅是他对美术教育永远充满激情的感染力,最重要的是他总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给人带来新的认识和思考,会让人不再甘于眼下的现状,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去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会想要努力突破工作中的瓶颈。</p> <p class="ql-block"> 正是听了李力加老师的讲座《儿童研究与美术教学》引发了上述一系列思考。在19世纪下半期于阿尔塔米拉洞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受伤的野牛》,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可以准确有力的表现动物的结构和动态,令当时的人们非常震惊,甚至难以置信,认为原始人不应该有这样的智力水平。这是最早的绘画造型艺术。可见即便没有高度发达的智力,美术依然存在。有了高度发达的智力,则可以也应该给美术带来新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把一幅画画对画像,这是原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这不应该成为小学美术教育追求的目标。“童画无杰作,儿童无大家。”西方很多艺术家都在学习像儿童一样去画画,而我们多以成人画去教儿童。李力加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他曾见过在一节水墨画的课堂上,上课之前学生自己画的非常有感觉,结果老师一教,怎么用笔,怎么染色,学生瞬间都不会画了。这多少有点讽刺,但也体现出美术教育的困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始终认为美术应该是自由的、大胆的、包容的,是可以跟着感觉走的,而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应该是打破框架的,是最能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次课上有一个同学在下课之前把画画完了,他把画交给我并问我接下来做什么。我让他想一想自己最想画什么内容的画,把想到的东西写在一张纸上,下课交给老师。结果在一张纸上开头的第一个写得是“马桶”,有同学看见了并大声说出来,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姑且不管他是真的想画马桶还是恶作剧。我由此向大家讲了一百多年以前画家杜尚和《泉》的故事,并搜出《泉》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的反应也和当时看展的人们一样欣赏不来这样的艺术品。我讲了杜尚和他的《泉》如何被嘲笑并被赶出美国独立美术展览馆,又被请进巴黎最有名的现代美术馆收藏至今,成为最有名气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意在让大家知道,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艺术难以捉摸,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不知道小学阶段的他们能不能理解这样的艺术形式,但我觉得他们未来如果有机会接触到关于杜尚的《泉》,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就是小学美术老师带给他们的……</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