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共读好书,共思共享】——全园共读一本好书《班本化课程》(第十六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被动走向主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幼儿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实施途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陈晓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课程评价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完善幼儿园课程及促进幼儿的发展的重要性不言面喻。“谁来评价,又如何评价?”则一直是幼儿园课程评价绕不开的话题。对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曾明确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当前的幼儿园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也改变了以往幼儿园课程评价以管理者、教师为绝对主体的现象,开始转向多方声音的融合,幼儿也正在逐步实现着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从“被评价者”走向“主动参与评价”的角色转变。而在历时两年的“幼儿参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班本化课程的过程中,幼儿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体在多次实践中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回应、协商、共同建构,幼儿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的角色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国学者费尔丁曾经提出过学生参与评价的四种水平:学生作为数据来源、学生作为积极反应者、学生作为共同研究者以及学生作为研究者。基于费尔丁的上述论述,随着幼儿参与评价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幼儿在其中也正经历着从“被动参与”到“师幼共同参与”再到“幼儿主动评价“的角色转变的过程。而在班本化课程幼儿参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幼儿从被动接受教师布置的班级环境转变为与教师一起参与再发展至自主协商、同伴合作创建班级环境,幼儿在其中的主体性、主导地位得到了很好的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幼儿参与班本化课程评价提供了意识基础,即幼儿的主体性意识被逐步唤醒,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得到逐步实现,而唤醒幼儿主体性意识、实现幼儿评价角色转的重要原则便是一“回应、协商、共同建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回应,协商、共同建构”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评价专家库巴和林青所提的“第四代评价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回应一协商一共识”的建构型方法论,即主张在自然情境的状态下,评价者与评价利益相关者一起通过不断的论辩、协商来建构一种共同认识,而不是像传统评价那样坚持控制型方法论,将评价对象放在“被告”的位置上,不断去伪存真,将认识集中控制在真理的探求上。在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师幼在实践中践行着上述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回应,回应幼儿的质疑。</b>“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班本化课程内容的提出,源于幼儿的质疑,一位幼儿在午后的自由时间提出,“为什么班级都要老师布置啊?老师不允许我们贴贴纸,说不好看,可是老师不也是这里贴那里贴,教室到处都是嘛?”幼儿在言语中自发地评价当前班级环境布置的情况,且上述评价中更多是带有对教师、对班级环境现状的不满。于是,教师正面回应幼儿的评价,在组织师幼谈话、幼儿绘画表述等一系列活动中,鼓励幼儿评价当前的班级环境,表达自身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协商,师幼平等协商。</b>在回应幼儿的质疑、幼儿的评价的基础上,师幼围绕“班级环境,我说了算”这个主题,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课程活动。例如,从一开始设想的中班幼儿参与整个班级环境创设到现实中幼儿因初次尝试、师幼彼此缺乏经验等众多实际困境,在屡屡碰壁的情况下,师幼在互相讲述自己所遇困难、对方存在问题的协商基础上,决定以小见大,从主题墙这一小区域着手,开始班级主题墙环境的师幼共同创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共同建构,师幼共同参与。</b>评价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好地完善课程,而幼儿参与评价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观点,有机会让教师听到幼儿的想法,从而更合理有效地支持幼儿、满足幼儿发展所需,从而促进课程的完善、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幼儿表达观点、教师回应幼儿、师幼围绕评价内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便是共同建构。反映到实践中,便是中班时师幼共同创设主题墙,大班时幼儿小组合作共同创设角色游戏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尊重幼儿的“一百种语言”,幼儿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多种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费尔丁所提及的四种幼儿评价的水平,幼儿从被评价者到最后的主动评价者,对幼儿的相关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特别是最后一阶段——幼儿作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研究者,对幼儿而言,要求其完全独立地完成评价工作,其难度之大之大,可操作性、可行性也不高。因此,在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班本化课程实践中,师幼致力于摆脱幼儿仅作为数据提供者的现状,致力于让幼儿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积极反应者与共同研究者。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投票选举,幼儿主体意识初萌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投票,即每位幼儿各持一票,围绕某一中心议题,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投选:其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被用作投票,例如雪花片、贴纸、玩具等,只要是满足幼儿人手一份且不会因其他因素影响幼儿即可。投票的目的在于萌发幼儿的主体意识,班级主人翁意识,让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一份子的权利,逐渐意识到自己有权利表达自已的观点的权利,如“你是班级的小主人,我们正在商量的都是我们班级的事情,由我们每一个人说了算,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投,这是你的本领哦”。投票的形式适合用于幼儿一开始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让幼儿逐步开始积淀评价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举,即个别幼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站队,例如在大班的“角色游戏,我说了算”的班本化课程实施中,幼儿根据需求成立了不同角色游戏区组,个别幼儿自荐准备了小组长竞选宣言,其余幼儿在倾听完每位竞选幼儿的表现后,作出自我的评价,选举出小组长并依据自身意愿进行组队。相较于投票形式,选举形式可以用于幼儿尝试了一定时间阶段的参与课程评价后。选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同伴互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绘画、对话,幼儿自我表达初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绘画,即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做出自我的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所谓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特别是对于小班等年龄段相对较小的幼儿而言,现有的语言词汇的储备,语言表达能力等可能会局限其用语言做出自已的评价。例如:在大班上学期开始班本化课程之前,鼓励幼儿以主题绘画”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的形式对当前的班级角色游戏环境做出评价,并鼓励幼儿在集体前与同伴分享自已的评价。实践证明,以作品为媒介,相较于纯语言表述,会让幼儿更有“画”可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话,即师幼共同围绕某一课程内容进行对话式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教师可以常请幼儿围成圆圈而坐,这样便于幼儿在表述时可以看到每一位同伴,每一位同伴也可以看到正在讲述的幼儿,从而实现对话式的”眼神交流”。同时,选用一个幼儿喜欢的玩偶,便于幼儿可以边抱着玩偶边讲述,以缓解幼儿集体前讲述时的紧张、营造安全舒适的评价氛围。当然,考虑到班级中若有幼儿对毛绒玩偶过敏的现象,可用其他塑料玩偶等代替。例如,在大班每一次的小组合作制作角色区域游戏环境结束时进行一次对话,让幼儿对今天的创设经历做出评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幼儿自由区,幼儿参与评价更多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自由区”,其实是指在教室独辟一个区域,提供幼儿可以自由拿取的各类纸张、画笔、录音笔及各类低结构材料(包括瓶盖、纽扣等),以便于幼儿在任何一个想要作出课程评价的时间都可以在此区域找到合适的材料。自由区有别于日常的艺术创作区,例如在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班本化课程中,款师就需要帮助幼儿逐步意识到这里是表达自己对班级环境的观点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拍摄与班级环境有关的照片、用录音笔记录下自己对班级环境的评价或是改善班级环境的设想、用低结构材料搭建自己设想的某个班级区域等,都是被支持与肯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幼儿进行评价的形式不限,只要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够激发幼儿作出评价的即可。因此,支持幼儿参与评价,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便是为幼儿提供支持其表达自我、作出课程评价的环境,从言语上帮助幼儿建立主体、评价意识,从行动上提供画纸、画笔、照相机、录音笔等供幼儿表达自我,进行评价的物质材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源于评价但不止于课程,幼儿评价贯穿幼儿园课程实施全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而言,课程评价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通常被安排在课程实施之后,即课程实施后展开一系列的课程评价,但是,幼儿评价却是贯穿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幼儿参与评价,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在课程设计之初即可开始。课程源于评价,但评价却不止于课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评价在前。</b>在课程开始实施甚至是架构之前,邀请幼儿参与评价,可以听到幼儿关于某一话题更多的声管,也便于教师等其他课程设计者可以更清晰地捕捉到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幼儿的课程兴趣点、喜欢的课程开展形式等,甚至是幼儿对课程的质疑,例如上文所提及的幼儿对班级环境的质疑,也可以引发教师对课程现状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评价在中。</b>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幼儿作为最直接的课程参与者,有着更为丰富和切实的课程学习体验,这一阶段幼儿随时随地表达出的对于课程实施的观点都是其对课程的直接反馈,教师可以基于此展开一系列的符合幼儿兴趣、可供幼儿深入探究的生成性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评价在后。</b>某一主题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评价的结束,在活动结束阶段,幼儿的评价对于整个活动或是课程的回顺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成人,幼儿进行整体性回顾,也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以完善课程,例如,在大班开展完“角色游戏,我说了算”的班本化课程之后,鼓励幼儿抱着自己设计的玩具材料进行一次对话,“聊一聊,在做班级游戏的小主人,在自己设计游戏环境、玩的所有事情,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你不喜欢的?你觉得还可以更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贯穿全程的评价,旨在让幼儿的声音被听见,旨在更好地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让评价促进课程的完善。正如桑克森所提,即使是很小的幼儿对于幼儿园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成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动机、情绪体验等。幼儿评价应成为课程决策者,实施者的重要决策基础,让幼儿在“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的安全评价氛围中参与评价,为幼儿提供投票、绘画、对话等一百种参与评价的“语言”形式,让幼儿的一百种评价之声被听见、被实施,让班本化课程真正实现班本化、幼儿所需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尊重幼儿的“一百种语言”,幼儿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多种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费尔丁所提及的四种幼儿评价的水平,幼儿从被评价者到最后的主动评价者,对幼儿的相关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特别是最后一阶段——幼儿作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研究者,对幼儿而言,要求其完全独立地完成评价工作,其难度之大,可操作性、可行性也不高。因此,在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班本化课程实践中,师幼致力于摆脱幼儿仅作为数据提供者的现状,致力于让幼儿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积极反应者与共同研究者。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投票选举,幼儿主体意识初萌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投票,即每位幼儿各持一票,围绕某一中心议题,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投选:其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被用作投票,例如雪花片、贴纸、玩具等,只要是满足幼儿人手一份且不会因其他因素影响幼儿即可。投票的目的在于萌发幼儿的主体意识,班级主人翁意识,让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一份子的权利,逐渐意识到自己有权利表达自已的观点的权利,如“你是班级的小主人,我们正在商量的都是我们班级的事情,由我们每一个人说了算,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投,这是你的本领哦”。投票的形式适合用于幼儿一开始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让幼儿逐步开始积淀评价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举,即个别幼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站队,例如在大班的“角色游戏,我说了算”的班本化课程实施中,幼儿根据需求成立了不同角色游戏区组,个别幼儿自荐准备了小组长竞选宣言,其余幼儿在倾听完每位竞选幼儿的表现后,作出自我的评价,选举出小组长并依据自身意愿进行组队。相较于投票形式,选举形式可以用于幼儿尝试了一定时间阶段的参与课程评价后。选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同伴互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绘画、对话,幼儿自我表达初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绘画,即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做出自我的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所谓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特别是对于小班等年龄段相对较小的幼儿而言,现有的语言词汇的储备,语言表达能力等可能会局限其用语言做出自已的评价。例如:在大班上学期开始班本化课程之前,鼓励幼儿以主题绘画”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的形式对当前的班级角色游戏环境做出评价,并鼓励幼儿在集体前与同伴分享自已的评价。实践证明,以作品为媒介,相较于纯语言表述,会让幼儿更有“画”可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话,即师幼共同围绕某一课程内容进行对话式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教师可以常请幼儿围成圆圈而坐,这样便于幼儿在表述时可以看到每一位同伴,每一位同伴也可以看到正在讲述的幼儿,从而实现对话式的”眼神交流”。同时,选用一个幼儿喜欢的玩偶,便于幼儿可以边抱着玩偶边讲述,以缓解幼儿集体前讲述时的紧张、营造安全舒适的评价氛围。当然,考虑到班级中若有幼儿对毛绒玩偶过敏的现象,可用其他塑料玩偶等代替。例如,在大班每一次的小组合作制作角色区域游戏环境结束时进行一次对话,让幼儿对今天的创设经历做出评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幼儿自由区,幼儿参与评价更多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自由区”,其实是指在教室独辟一个区域,提供幼儿可以自由拿取的各类纸张、画笔、录音笔及各类低结构材料(包括瓶盖、纽扣等),以便于幼儿在任何一个想要作出课程评价的时间都可以在此区域找到合适的材料。自由区有别于日常的艺术创作区,例如在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班本化课程中,款师就需要帮助幼儿逐步意识到这里是表达自己对班级环境的观点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拍摄与班级环境有关的照片、用录音笔记录下自己对班级环境的评价或是改善班级环境的设想、用低结构材料搭建自己设想的某个班级区域等,都是被支持与肯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幼儿进行评价的形式不限,只要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够激发幼儿作出评价的即可。因此,支持幼儿参与评价,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便是为幼儿提供支持其表达自我、作出课程评价的环境,从言语上帮助幼儿建立主体、评价意识,从行动上提供画纸、画笔、照相机、录音笔等供幼儿表达自我,进行评价的物质材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源于评价但不止于课程,幼儿评价贯穿幼儿园课程实施全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而言,课程评价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通常被安排在课程实施之后,即课程实施后展开一系列的课程评价,但是,幼儿评价却是贯穿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幼儿参与评价,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在课程设计之初即可开始。课程源于评价,但评价却不止于课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评价在前。</b>在课程开始实施甚至是架构之前,邀请幼儿参与评价,可以听到幼儿关于某一话题更多的声管,也便于教师等其他课程设计者可以更清晰地捕捉到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幼儿的课程兴趣点、喜欢的课程开展形式等,甚至是幼儿对课程的质疑,例如上文所提及的幼儿对班级环境的质疑,也可以引发教师对课程现状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评价在中。</b>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幼儿作为最直接的课程参与者,有着更为丰富和切实的课程学习体验,这一阶段幼儿随时随地表达出的对于课程实施的观点都是其对课程的直接反馈,教师可以基于此展开一系列的符合幼儿兴趣、可供幼儿深入探究的生成性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评价在后。</b>某一主题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评价的结束,在活动结束阶段,幼儿的评价对于整个活动或是课程的回顺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成人,幼儿进行整体性回顾,也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以完善课程,例如,在大班开展完“角色游戏,我说了算”的班本化课程之后,鼓励幼儿抱着自己设计的玩具材料进行一次对话,“聊一聊,在做班级游戏的小主人,在自己设计游戏环境、玩的所有事情,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你不喜欢的?你觉得还可以更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贯穿全程的评价,旨在让幼儿的声音被听见,旨在更好地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让评价促进课程的完善。正如桑克森所提,即使是很小的幼儿对于幼儿园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成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动机、情绪体验等。幼儿评价应成为课程决策者,实施者的重要决策基础,让幼儿在“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的安全评价氛围中参与评价,为幼儿提供投票、绘画、对话等一百种参与评价的“语言”形式,让幼儿的一百种评价之声被听见、被实施,让班本化课程真正实现班本化、幼儿所需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