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访东阿古城

漫天雪_1

<p class="ql-block">山东省平阴县的东阿镇古城是千年名邑,又是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东阿县县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东阿是今阳谷县的阿城镇,春秋时为齐国的阿邑,汉代置东阿县,县治在今阿城镇西北三里处。</p><p class="ql-block">东阿县城因为水患多次搬迁,“宋开宝二年(969年),迁南谷镇(东平县旧县乡)。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迁利仁镇(旧县乡大吉城)。绍圣三年(1096年),迁新桥镇(东阿县鱼山镇旧城村)”。明洪武八年(1375年),东阿县城从新桥镇迁到今天的东阿镇。</p><p class="ql-block">1947年,东阿县城迁铜城镇。</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八年(1375年),为避水患,知县朱真把东阿县城从新桥镇迁到今天的东阿镇。筑土城,周回四里一百三十步有奇,池阔一丈五尺,深一丈。城楼五座。建五门:东门为“少岱”门;西门为“安平”门;南门为“聚宝”门。北门为“清溪”门;东南门为“天池”门。</p> <p class="ql-block">东阿镇地处古代齐鲁赵三国边境。古之济水于境内注入大清河,东流与黄河平行入海。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p> <p class="ql-block">东阿镇浪溪中流,城分东西。中间一座石桥横跨溪上,以济车马行人。</p> <p class="ql-block">永济桥,原名浪溪桥,位于东阿镇老城。桥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成,为3孔石拱桥。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更名为永济桥。历经重建,至清道光三年(1823年)改建为1孔石拱桥,长98米,宽7米。桥栏上有立雕坐狮等,神态各异。其雕刻艺术体现了明朝大气、精致和细微的艺术特色,是将桥梁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结合的典型。</p><p class="ql-block">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把平阴永济桥的石刻编成小唱:“十八个狮子一对猴,二八一十六个蘑菇头,独石一百零八块,南北三十个流水沟。”</p> <p class="ql-block">浪溪河发源于洪范池镇的南部山区,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汇集了狼泉、书院泉、洪范池、白雁泉、日月泉、丁泉、扈泉、墨泉等各具特色的泉水,各泉虽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却各具风韵,景色佳妙,常年清水长流,故当地人称其为“九泉之水”。</p> <p class="ql-block">东阿镇地处东西关津、南北要道,自古一派繁华。据道光《东阿县志》载,东阿地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上,船只南来北往,车马之声不断,八方辐辏、商贾云集,是商业重镇。</p> <p class="ql-block">东阿镇的中药三宝之一的阿胶,至明朝发展到鼎盛,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等十几家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因用阿胶因治愈了慈禧的血症,被清廷后宫定为御用佳品,咸丰帝特赐给邓氏树德堂三件礼物:皇马褂、手折子、御书“福”字。也就是现在“福”牌阿胶品牌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6年,东阿镇被授予“中国阿胶之乡”称号,2004年被命名为“阿胶原产地”;福牌阿胶及传统熬胶技艺分别获得“中华老字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p> <p class="ql-block">文庙,建筑布局分三路。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有“一代文官主,三朝帝王师”之誉的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于慎行的“阁老府”,离东南门只有百米之遥。</p> <p class="ql-block">万历初年,二十多岁的于慎行升为修撰,充当皇帝的日讲官。万历十七年(1589年)七月,升任礼部尚书。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归隐故乡10余年。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此时,已重病缠身,勉强到京进谒。不数日,卒于京华官邸,年63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p> <p class="ql-block">出古城东门一里,有少岱山,以其在岱宗之西,故名少岱。其上有台,台上为元君祠,其北为玉皇楼,台下为东岳帝祠。祠内曾有米芾书“第一山”碑,建国初拆除庙宇时被运至泰山岱庙存放。</p> <p class="ql-block">少岱山本是泰山山脉向西延伸的尽头,在黄河(古济水)的东岸,向西即是一望无垠的鲁西大平原。少岱山,山高82.1米,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东阿为齐国名相管仲之封地,管仲在此建“三归台”,三归即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意为天下归于齐国。</p> <p class="ql-block">《左传》有如下记载:“齐地,别有谷,在济北,有管仲井”。“谷”即东阿之别称。至民国时东阿镇仍有管仲井、管仲三归台等古迹,今均已废。1988年,东阿镇政府顺乎民众之心,又于少岱山巅,重新修建管仲亭一座。</p> <p class="ql-block">摄影:vivo X90</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0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