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场革命没有反对者

吴红梅

<p class="ql-block">ChaitGPT对话软件的问世,人工智能的又一次升级,是人类社会的一场革命,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一个博士生只要输入相关词条,可以立马生成一篇原创的有专业深度的博士论文。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新课标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p><p class="ql-block"> 先进科技ai机器人许多方面代替人类教育功能的当下,教育者工作新课标教育理念该有怎样的转变呢?</p><p class="ql-block"> 当下困扰人们生命生活的社会问题不计其数,9500万的抑郁症心理不健康人群年龄下限已经到达了9岁,2023年大学生1000万已经签约只有160万,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14亿人将近8亿负债贷款的房奴……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盲人摸象的故事讲了若干年,迷宫里乱撞打转转,轮回无数次也只不过是没有跳出时代窠臼,历史的惯性,空间的局限,思维的禁锢而已。迷宫之上看迷宫,入口出口清清楚楚,教育者必须提升自己的维度才如爱因斯坦所说:你不能用制造问题的意识水平解决问题。新课标就是要求教育者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更全面,更深刻地让教育者认清教育理念,并遵循教育规律地去实践。学习新课标后,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心得体会,特别分享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p><p class="ql-block"> 常听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没兴趣”更多的时候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思进取或半途而废的理由。10多岁的小学生他的兴趣是变动不居的,很大程度上也是虚幻的,如果以孩子兴趣为主导,真正的学习将难以进行。十几岁以后的孩子,他对某一方面会有比较稳定的兴趣,但真要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不仅光靠兴趣达到。人的很多兴趣只是浮在生命表层,比如,孩子喜欢吃喝玩乐,对稀奇古怪的事感兴趣,对零碎的知识感兴趣,如果迷恋这些兴趣不仅玩物丧志,还会妨害智慧的成长。人对于智慧的渴望是深微内敛的,它不表现为外在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了解人性,就会发现一个悖论:感兴趣的常常是不重要的,不感兴趣的重要的是需要逆流而上的。这是人所面临的永远的遗憾。教育意义的重要,就是要让一个人早日领悟人生的意义,从肤浅虚幻的“兴趣”中跳出来,把握生命的真实。当一个生命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才会有真正的“兴趣”产生,这样的兴趣其实不是兴趣,而是一种理想或志向,这才是真实有意义更加稳定长久的兴趣。这正是《中庸》里所讲的教育本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p><p class="ql-block"> 2.“爱”和“玩”需要强调吗?</p><p class="ql-block"> 爱孩子需要强调吗?不强调父母爱孩子,父母都已经是百般疼爱,牵肠挂肚,再强调爱,就流于溺爱。溺爱是容易的,严格要求是不容易的。溺爱谁都会,严格管教却需要耐性和智慧。西方的东西“爱孩子”教育理念并不是放纵溺爱,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张扬个性的我行我素,而是自律而后的自由,都是“患其不能屈,不患不能伸”的深明大义。</p><p class="ql-block"> 再者“玩”谁不会玩,需要强调吗?玩是人的本能,小孩子你只要让他玩,他会玩得不亦乐乎。教育的难点在于怎样让孩子从原始的本能“玩”过渡到文化的学习。很多人把“玩”作为教育的主题,生怕孩子不爱玩,不会玩,拼命鼓励,刺激孩子玩,把玩当作教育主题的状态下,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学习呢?有人提倡的玩中学无可非议,但不是所有学习都能在玩中完成学。越是高明的学问和技能,越需要意志力量的贯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志力的培养本就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妄想在轻松玩闹中习得高深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天下哪有此便宜事?学习的快乐是付出努力,经历磨砺后深层的满足,是饱含汗水和泪水的珍贵收获。</p><p class="ql-block"> 3.天才是天生的吗?</p><p class="ql-block"> 我们普通人总是集体性的,大众性的思维,而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他的思维意识总能到达普通人达不到的地方,当然也需要行到普通人行不到的地方,而普通人还没行,就困死在了还没行动的观念里,所以有位名人说“思维的牢笼是最大的牢笼”。普通人认为哪家孩子是天才那是一件很稀奇的事,而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果哪家孩子不是天才那才是稀奇的事。</p><p class="ql-block"> 他不宿命地认为天才是因为遗传,以莫扎特和贝多芬天才为例,他们是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的不断积累,慢慢获得能力,他们的家庭有着深厚的音乐氛围,父母从小的培养,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假如从小不在最好的音乐环境中,受到精于音乐的教育者的教育,莫扎特和贝多芬也只能是谈不上音乐天才的庸庸碌碌之辈。</p><p class="ql-block"> 婴幼儿时期孩子有海绵式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岁之内大脑脑神经大量接受信息刺激,可以完成大脑总容量的百分之六十的构建,7岁完成百分之八十,13岁基本像水泥一样定型固定完成百分之百的构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铃木镇一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是完全正确的,只要在他是天才的时期,给他天才的内容的教育,都是可以培养成天才的,越是年龄大成为天才的机会越小。</p><p class="ql-block"> 新课标的诞生是因为有教育问题,问题的前面一定有原因,原因找到了,教育方法就会顺其自然产生,清楚地认识自己根据教育规律得出的教育方法无不所向披靡,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