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 枫</p> <p class="ql-block"> 河南古时称中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就是指这一带。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地。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祥地,有着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如画的旅游地。</p><p class="ql-block"> 以前工作时曾到过河南,大都是即来即走的来去匆匆,对河南了解甚少。</p><p class="ql-block"> 三月初,夫人和几个朋友说:“趁现在腿脚利索,赶紧出去走走吧,免得将来走不动了才后悔”。于是,找导游、选景点、报团、交费一系列操作,三月二十二日晚上九点从上海站出发,坐上久违的绿皮火车直奔河南。</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火车到达郑州。地接导游把我们一行30人接到旅游大巴车上,开启了河南游。</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少林寺</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区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少林寺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武打片《少林寺》曾火遍全国,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人人都会哼唱几声。那时候,少林寺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河南游的第一站就是少林寺,旅游大巴不一会就到达了少林寺的山门口。</p> <p class="ql-block"> 导游舞动着小旗子,带领我们步入少林寺的山门,沿着甬道往里走。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进入寺内,沿大雄宝殿、藏经阁、六祖堂、钟楼、鼓楼、千佛殿、方丈室等逐一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门前,有一片很大的广场,远远望去,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喊声震天动地,那是少林寺武术学校的学生们在操练武术。武校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六岁——十四岁之间,他们从小远离父母,在这里练习武术强身健体。真可谓:“自古英雄出少年……”</p> <p class="ql-block"> 出少林寺再往里走,便是少室山脚下的塔林。之所以称之为塔林,因塔的种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它是少林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寝。塔林南面是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靠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旅游大巴车进入停车场,导游让我们稍作休息,他去办理进入景区所乘坐的电动车票。不一会,看见导游手持车票,挥动着手里的小旗子让我们过去,大家坐上电动车进入景区。</p><p class="ql-block"> 下了电动车,我们沿着小路一直向前走,柳树的清香扑面而来,让游客感到一阵清爽。伊水河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柳条低垂、枝繁叶茂、苍松翠柏、清秀挺拔,清澈的伊河水犹如一条绿丝带穿山而过,远处的古建筑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 导游边走边给我们讲述着龙门石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传说洪水泛滥时期,洛河和伊河两条河流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河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河水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在伊河分为两半后,伊河东面的山,因武则天在山上修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伊河西面的山,则继续称“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相传,禹开凿龙门山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河、伊河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导游的解说,让我们了解许多龙门石窟过往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往前走,许许多多山洞和一座座石窟慢慢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个洞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石雕,佛像形态各异。有站着的,有坐在莲花台上的,有面带微笑容貌慈祥的,有神态威严怒发冲冠的,有凶猛强悍勇武干练的,有面色沉重端坐沉思的,有的眉头紧皱,有的面目狰狞,有的体态匀称仪态端庄,有的神态魁梧体型健壮。石雕林林总总、千姿百态。每座石像都雕刻的非常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石台阶往上攀登,更多的佛像映入眼帘。我们来到龙门最大的石窟,导游用手指着介绍说那是: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p> <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说:相关考证,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p><p class="ql-block"> 导游继续说道: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 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龙门石窟,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更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的精神财富。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石雕都毁于战火,由于历代战乱管理空虚,龙门石窟曾多次遭受严重毁坏和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侵略者占为己有。</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古往今来,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