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之旅:读《梵高传》看梵高画

༺ 报子胡同 ༻

<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编辑 — 报子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生跌宕,生活起伏。面对一个个人生关口,如何不在困顿中迷失?怎样度过艰难岁月?如果你为此苦闷彷徨,不妨与我一起翻开世界“传记小说之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 《梵高传》,读读荷兰杰出画家梵高的人生故事。(《画家的自画像》1887-1888年,65.5x50.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读后你会发现, 人这一生,没有熬不过去的岁月和苦难,唯有千淘万漉,才能在生活的熔炉里,活出真正有价值的自己。(《暴风雨中的麦田》1890年,50x100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传》(Lust for Life,又译为《渴望生活》)是一部由美国著名传记小说家欧文·斯通根据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艰辛生活撰写的小说,它也被改编成为了同名电影,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记主要以梵高和他的画商弟弟特奥·梵高的书信集为根据。这些书信集是梵高最为人所知的思想信念的根据。梵高传最为人称道的,是它以特别的方式描述了众多梵高名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使我回想起参观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时见到的梵高众多的的真迹。通过阅读《梵高传》和欣赏他的绘画,解读梵高生活的艰辛,解读他的艺术家生涯是如何发展的。</p><p class="ql-block"><br></p> 读书,熬过迷茫的苦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小镇松丹特( Zundert)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还有三个妹妹以及两个弟弟提奥(Theo)和科尔(Cor)。梵高少年时代给人的印象仅仅是一个安静的没有什么特别艺术天赋的孩子,后来梵高曾经兴奋地回忆起他快乐的童年时代。(上图为19岁的梵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谁的青春不迷茫?</p><p class="ql-block">很多年轻人踏入社会,心比天高,可一遇到挫败,就失去了航标,甚至迷茫无依到心力交瘁。</p><p class="ql-block">年轻的梵高当然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从小喜欢绘画素描,长大后初入职场,就在家族控制的美术品公司,做了一名经销油画的店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满腔热血地投入工作,销售业绩一路飙升,深得经理赏识。但生性善良的他,发现经销的油画价高质低,内心很是不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竟多次劝阻富商不要花高价购买劣等画作,并建议经理下架“这些无聊的玩意儿,多出售一些穷人买得起的好油画。”结果可想而知,经理大光其火,几次三番后,梵高被迫离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他走上了先上大学、再干牧师的路子。可梵高对刻板教条的学习生活十分厌烦,一读圣经脑子就一片混乱,经常朝着墙面发呆,扪心自问:我真的适合牧师这种职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教会指派下,他到博里纳日煤矿传教布道,经常在业余接济穷苦矿工,办了很多善事。但教会认为他 “为肮脏的狗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干脆解除了他的临时牧师职务。(《茅舍》1885年,65.7x79.3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又一份工作戛然而止,梵高感到自己“成了一具行尸,在这荒漠的世界上徘徊”。他怅然若失:“我渴望成功,却一事无成,哪里才是我在人世上恰当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迷茫的梵高开始静下心来,重新埋头于书籍之中,因为“阅读对于他,始终是一种最美好的、持久不变的享受”。如果天气允许,他就在野外读一整天书,全神贯注在书本之中,“在所读的每本书中,寻觅着可以重新指引他生活下去的目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忘掉了心头的悲愁,悉心研究石版画、铜版画和艺术大师伦勃朗的油画,并在阅读中反思自己如何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花魁》(临摹溪斋英泉作品)1887年,105.5x60.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寒冷的冬日,27岁的梵高看完书散步时,偶然看到一个老年矿工步履沉重,穿过原野。在潜意识的提醒下,他迅速抽出随身携带的铅笔,在一封家信的背面画下了那个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在那个时刻,他“制服了心中那头令他痛苦的猛兽”,感到一种全新的渴望在心头萌生:“我现在终于发现了自己绘画的能力。我要做个艺术家,这是我毕生的向往。”(《圣母怜子图》(临摹德拉克洛瓦作品)1889年,73x60.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朝决定,终生追求,从此他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坚定地去追寻儿时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曾一度在人生的岔路口迷失自我,备受煎熬。但他通过读书审视了过往,扩展了认知,调整了状态,重构了目标,走出了人生拐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妓女头像》1885年,(35x24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赞赏王小波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迷茫从来不是人生的底色。努力的青春不怕迷茫,奋斗的人生也不怕彷徨。迷茫时,不妨读读书,用知识抚慰焦虑,用本领驱赶迷茫,这样才能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积累东山再起的资本。(《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1890,50x101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坚持,熬过低谷的苦 <p class="ql-block">人世浮沉,高涨有之,低沉有时。只有凭着满腔毅力,在谷底苦熬修行,才能不断成长,走出人生寒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被教会解职后,没有了任何收入,只能靠弟弟接济度日,一度陷入生存绝境。有一次他竟11天身无分文,不得不借房东面包来维持生活。(《墓地和老教堂》1885,65x80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时接二连三的感情暴击也让他雪上加霜。他曾掏心掏肺地追求乌苏拉、表姐凯和克里斯汀,但每一次追求都无果而终,深陷感情漩涡。上图:《夜晚时光》(仿米勒作品), 188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工作的挫败和爱情的落魄让梵高饱尝苦果,陷入了人生至暗时刻。但他从不抱怨,而是吞下所有的心酸和委屈,永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坚韧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在日记里写到:“我愿选择真实和艰难,走这样的道路,人是不会腐朽的。” “我绝不放弃目标,相反,这将更加激励我去争取成功。”(《插着翠菊和剑兰的花瓶》1886,46.5x38.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步行80多公里去布鲁塞尔求教前辈,破烂的鞋子磨破了双脚也在所不惜。为了提高素描水平,他让朋友从海牙寄来《素描习作》,每天起早贪黑地临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纽南画了大量的头像习作。他把这种练习看作是人物油画不可或缺的准备和基本功,而人物油画又是他希望以后在美术学院所要学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不把头像习作当作单独的肖像去画,而是表现人物的特征。因此他寻找有着低前额和厚嘴唇的粗糙扁平的脸,不是尖长的面孔、而是圆圆的脸、象米勒作品中的人物(《妇女头像》1885年,42.7x33.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玻璃酒瓶和柑橘果盘》1887,(46.5x38.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捕捉大海变化的形态,他每天扛着沉重的画架和透视仪在沙滩写生,恶劣天气也阻挡不住他。为了描绘好人物,他坚持广泛阅读解剖学等方面的书籍,以了解人体内的骨骼和肌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始终如饥似渴地求学和创作,从未停歇片刻。10年间,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向世人展示了他的不懈渴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曾这样剖露心迹:“我内心的思想,也许是我灵魂中的一团烈火,过路的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我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1889年9月,梵高画了他的最后一幅自画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命运给了梵高最低的配置,他却全盘接受,甘愿付出,坚守着“心中之火”,心无旁骛地追求梦想,永远充满了无穷斗志,活成了逆境中的王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家连岳曾说:</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对自己的人生稍有期待的人都是如此,都需要熬,这个艰苦的工作,是人注定要承受的,幸福孩子是如此,不幸的孩子也是如此,只是每个人熬的路径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低谷是生活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修道场。其中的苦和累,只能自己熬、自己渡、自己扛。(《午睡》1890,73x91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坚持住了,才能淬炼出坚硬的铠甲,熬出成长的意义,成就崭新的自我。(《情侣花园:圣保罗广场》1887年,75x112.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不被人理解,得不到认可,是常态。在难熬的日子里,忍受孤独,潜心深耕,追求极致,必会彰显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无疑是孤独的斗士。他的人生选择,家人不支持,同行不理解,前辈不认可,让他长期深陷孤苦悲壮的境地。即便孤独到无人同行,梵高也不曾向世俗低下他的头颅。(《自画像》1887-1888年,44x37.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在踽踽独行的岁月里,迎风战雨,坚守自己,用呕心沥血的作品回应一切。当时,很多画家想尽办法迎合上流社会的欣赏趣味,去沙龙为绅士淑女画像,巴黎画廊里充斥着平庸无奇、毫无生命力的作品。梵高十分厌烦这种低级趣味和无聊作品,他决心不去迎合世俗的眼光,也不去期待他们的理解。(《收获》1888年,73x92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是在寂寞中沉淀自己,在孤独中深耕艺术,画出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东西。他试着把印象派的画法与日本版画的画法结合起来,并大胆采用黄色颜料,让调色板燃烧起来,使画面产生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米勒田间工作的农民的系列画被凡高临摹成十幅小的油画,其中七幅收藏于鹿特丹的凡高博物馆。这些主要是以金黄和明蓝色画的;梵高总是在画农民生活的画中使用这种色彩的组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幅幅大胆用色、意蕴新奇的作品耀世而出:他画的阳光,喷薄而滚烫,好像能穿透画布,把人紧紧包裹其中;他笔下的向日葵和麦田,金黄而奔放,热烈地绽放着生命;他描绘的星空,星河流动,将人卷入了绮丽的浪漫邂逅中。《鸢尾花》1890年,(92x73.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还将一腔良善情怀,倾洒到矿井、野外和底层民众,让一幅幅画作充满了“痛苦”:《吃土豆的人》让穷苦家庭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吃土豆的人》1885年,82x114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哀伤》诉说着妓女克里斯汀的疲累;(《哀伤》(克里斯汀)1882-1883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舍医师的画像》(Portrait of Dr. Gachet)1890,(67x56厘米)传达出社会新潮带来的问题和失望。它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时他已住进精神病院接受保罗·嘉舍医师的治疗。1990年5月15日,此画以8250万美金创下有史以来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88年初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在阿尔勒旅居期间,梵高创作灵感迸发,画作登峰造极,他创作了《向日葵》,《阿尔勒的卧室》,《夜间咖啡馆》,《阿尔勒吊桥》等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在那里他最终对自已作为艺术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他想以他独到的用色技法贡献于现代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尔勒的卧室》1888,(72x90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夜间咖啡馆》1888年,72.4x92.1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尔勒吊桥》1888,(59.5x74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位于拉马丁广场2号的一座建筑物的一侧,租了一间旅馆居住直到1889年的4月,这就是著名的"黄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房子》1888年,(72x91.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为社会所不容的境遇中,梵高将孤独化作力量,将苦难熬成本领,终于开创了一门全新的艺术,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终成艺术大家。(《向日葵》1889,95x73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然,他身后的作品,更是价值连城,甚至超过了一个小国的财富总量。梵高生前只售出过《在亚尔的红葡萄园》这一幅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在死后 11 年才真正成名,这全靠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铃鼓咖啡馆里的阿戈斯蒂娜·赛佳托利》1887,55.5x46.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89年底梵高的几幅作品在巴黎的第五届独立艺术家画展中及在比利时的先锋派画家的画展上展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奥维尔,梵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似乎都孕育在了这天空的蔚蓝色里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由纽南的教堂开始,经过不同的时期,最后走到奥维尔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 在梵高的许多作品中,颜料都涂得很厚实。像这种涂得厚厚的技法称之为"厚涂法"(impasto),被许多印象派的画家所采用。(《奥维尔市政厅》1890,53x103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两个月,贫穷和疾病领他走向彻底的绝望,因而这个时期梵高的作品也变得躁动不安,如这幅 《奥维尔的教堂》。连同其它奥维尔的茅草屋、奥维尔市政厅等视梵高在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时的回忆,教堂呈现着紫罗兰色调,彩色的玻璃窗上闪着亮光,紫色和橙色相间的屋顶映衬着纯蓝色的天空。(《奥维尔的教堂》1890,74x94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实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并体现在作品中,而非一味地忠于客观描述。丰富恰当的色彩则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表达,这正是梵高最终形成的特色。(《圣保罗疗养院的花园》1889年 73.5x92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些强大而优秀的人,无论命运如何多舛,从不在意外界的定义,都懂得遵从内心,默默努力,向内深耕,向上攀登。熬过了凄风苦雨,扛过了孤独困局,就一定能行稳致远,找到另一种不被定义的人生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赫尔曼·黑塞的诗歌《截枝的橡树》让人无限感怀:</p><p class="ql-block">你已被修剪成什么模样,你立着,多么陌生和怪异!</p><p class="ql-block">受了多少苦,有多少创伤,你心中唯余不屈的意志!</p><p class="ql-block">我和你一样,从未放弃被砍削和被摧残的生命, 虽经磨历劫,每天每日仍将前额朝向光明。</p><p class="ql-block">纵有一切痛苦,我还是爱着这个疯狂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1889,51x4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树根》(1890年,50x100厘米)这是梵高在自杀当天所画的是林中风景,"充满了阳光和生命力"的《树根》。还没完全画完,或许是有意为之,以示告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一生都心向美好,如火燃烧,在艰苦岁月中历练修行,不仅点燃了自己,也点亮了世界,照耀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自画像》1887年,40.5x32.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活就是一个缓慢煎熬的过程,唯有坚强地与苦难周旋,就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们提到梵高短暂和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时,总是绕不开这两个在梵高生前触碰过这个怪人灵魂的人:梵高的弟弟提奥(Theo van Gogh)和画家高更(Paul Gauguin)。(保罗·高更《自画像》1888年,45x5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画的高更画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更的椅子》1888年,(90.5x72.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画向日葵的文森特·梵高》高更,1888年,(73x91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提奥和高更对他在艺术上始终如一的支持,梵高认为他后来的成就是与他们两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图为21岁时的提奥。(图片来源:Nationaal Archief Nederland/wikimedi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从提奥住处看出去的景色》1887年,(46x38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你的经历或许与梵高并不相同,梦想也各有指向,但总能在梵高身上,看见自己栉风沐雨的身影:(《自画像》1887年,41x33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都在创造着一种不被定义、不设框架、勇敢成为自己、抓住梦想的可能。而这,也正是每一个人转变人生、实现梦想的新切口。(《克里希大街》1887年,46.5x5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舍医生说过:"梵高的爱,梵高的天才,梵高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黄昏的景色》1890年,50x101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愿你我从梵高身上,找到前行的助力,熬过艰难岁月,迎来春暖花开,开辟新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编辑 — 报子胡同。文字及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阅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