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莒北及贤和乡社考略(连载之三)

富满莒沂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代莒北及贤和乡社考略(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青州府志》载:莒州贤和乡领三十六社,即:夏庄社、留秀社、马庄社、张相社、韩寺庄社、朱双社、张解社、东莞社、基山社、季家庄社、流泉社、井丘社、陈村社、孟疃社、棠梨沟社、朱谢社、朱马社、比鹿社、同里社、程家庄社、台头社、石壁社、壶峪社、殷民社、崇古社、涌金社、嵩盛社、中贤社、集庆社、石泉社、圣水社、维阳社、秀津社、永安社、清沟社、复山社。这些四百多年前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的十八个,占了三十六社的一半,而且它们都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村名。其中,殷民社、张解社、韩寺庄社、壶峪社、张相社在安丘市石埠子镇。</p><p class="ql-block"> 在石埠子镇南部,沿浯河北岸自西向东有东、西殷民,张解,前、后韩寺庄村,东、西张相村在石埠子镇驻地左右,胡峪则在镇驻北部山区。这些村庄,大都建村于明初或早期,有的建于元代。据《安丘县地名志》介绍,东张相,明万历年间张氏迁此,因村处汉晋时姑幕城(遗址在石埠子村西)之东,故称张厢。为与西张厢区别,以方位称东张厢。后“厢”演为“相”。张解,系张、解二姓明代建村,以姓氏取名张解。壶峪,今称胡峪,是安丘市西南山区大村之一(今析为一、二、三村)。村名来历的说法有二:一说,元代此村曾有胡姓在朝廷为官,村处山峪之中,故称胡峪。一说,村处山峪,只有一个出口,其形似壶,故名壶峪,后演为今名。东、西殷民,系明洪武二年来自海州十八村的殷氏兄弟所建。《召忽乡志》介绍,前、后韩寺庄,皆由韩氏明代建村,因建村时西北角有一韩姓寺庙,故名。</p><p class="ql-block"> 夏庄社、马庄社、程家庄社、井丘社、孟疃社、棠梨沟社、朱马社,则在诸城市贾悦镇。</p><p class="ql-block"> 杨家夏庄、张家夏庄、刘家夏庄三村相邻,都以“夏庄”缀以姓氏命名,虽然哪个立村最早未曾考证,但历史悠久的夏庄社在此无疑。马庄村、孟疃村建于明初,井丘村则始于元代,且村名沿用至今,它们就是马庄社、孟疃社、井丘社之所在。程家庄,今称程家庄子。《重修莒志》所载,宣统二年(1911)莒州牌社名录仍为“程家庄”,但到了莒县第五区乡村名录下,“程家庄”与邻近的杨家庄、鞠家庄、何家庄一样,都多了一个“子”字。由此可知,程家庄社就在今程家庄子。</p><p class="ql-block"> 贾悦镇西南,今有王家、刘家、陈家三个唐力沟村。唐力沟,即明代的棠梨沟,经棠棣沟之变,演为今名。据有关资料介绍,王家棠梨沟于明永乐年间立村,刘家棠梨沟稍晚一些,陈家棠梨沟则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此可见,棠梨沟为社时,此地只有王家棠梨沟和刘家棠梨沟村。</p><p class="ql-block"> 朱马社,或得名于朱马院村,或源于一个传说。朱马院由胡氏建村。《胡氏族谱》记载:祖系浙江省处州龙泉县大王庄。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时,二世祖胡深为王府参军、浙江行中省左右侍郎,跟随朱元璋反元起义,战死沙场,功勋卓著,钦赐御葬莒州坊城村(今属五莲县汪湖镇)。明洪武年间,六世胡琏、胡幹奉命从处州迁莒,胡琏居坊城,胡幹居朱马院。起初,该村不叫“朱马院”,而是叫“胡家崖头”。相传,有一年朱元璋北巡至此,与马娘娘一起专程祭拜胡深墓,并在胡家大院住了一宿。胡氏家族深感荣耀,将村名改为“朱马院”。</p><p class="ql-block"> 在沂水县富官庄镇的有:朱双社、陈村社、台头社、石壁社。朱双,相传元朝建村,后两朱姓迁此并兴旺,改称朱双。后来,程家庄牌南张解社也设在朱双。后陈村明早期建村,前陈村据说始于唐代,陈村社以此命名。台头乃莒北古镇,今写作“抬头”,社以村名。元代莒州在抬头设巡检司,作为州衙派出机构,驻扎乡间,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和稳定。石壁社,或取自浯河上一自然景观石壁口。在富官庄镇驻地西有东、西石壁口村,西来浯河穿越的峡谷,岩石壁立,高有数丈,故名石壁口。东、两石壁口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东莞社、季家庄社,自明至今一直归莒州(县)管辖,都在今东莞镇。季家庄,今称季家山。据《东莞镇志》介绍,季氏于金明昌年间迁东莞镇,后一支分居东莞南山坡上,取名“东莞南山”,明中期改为“季家庄”,是贤和乡季家庄社驻地。清同治六年改称今名。东莞村,西汉之前立村。古时为城邑,也为郡、县驻地,明代贤和乡东莞社驻此。今是莒县东莞镇政府所在地,也是自明代以来一直基层政权(社、乡、公社、区、镇)驻地的三十六社中的唯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