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大香渠巷6号

焦景(唐万群)

<p class="ql-block"> 中国四大名著有三部与淮安大有关系。吴承恩是淮安人,写了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是江苏泰州兴化人,在淮安市淮安区大香渠巷6号,完成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他的学生罗贯中,是山西运城人,他照料着施耐庵的生活,在淮安完成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初稿,并一直和老师切磋着。施耐庵病逝后,罗贯中带着《三国演义》初稿飘然而去。</p><p class="ql-block"> 淮安区大香渠巷6号,在2009年6月12日,被淮安人民政府立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旧址。</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听过母亲袁仲英(大香渠巷是她的出生地)讲过,大香渠巷6号的院子,由我的外祖父袁雨生掌控,但它一直是袁家居住的地方(含区粮食局院里的部分地盘),应该是袁家祖产;因为袁家是地主并经商,后来不知何因逐步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袁鹰的母亲(姓名不详)是我外祖父袁雨生的姐姐,是我母亲的 嫡亲六姑,她嫁给六姑父田少渔为妻。他(她)们生前都与我家有來往。我们称袁鹰叫“田大舅”,称他母亲叫“六姑奶”、称他父亲叫“六姑爹”。</p><p class="ql-block"> 袁鹰原名田钟洛、田复春,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 他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在这其间他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迄今为止,他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和太阳比赛早起》入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白杨》入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汉字的魅力》入选中学课本。</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日,99岁的袁鹰在北京逝世,追悼会于9月5日举行。他叫田钟洛,由于笔名知名度大大超过了本名,更多的人知道他叫袁鹰,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现淮安市淮安区,袁鹰的母亲就出生淮安大香渠巷6号)。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以散文影响最大。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和业余创作,担任过《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名誉理事。他的散文《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汉字的魅力》等,先后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一:袁鹰、袁仲英(我母亲)、表舅妈(称杨大舅妈)、姨父徐台贤(原工农照相馆摄影师)</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具体拍摄时间不详)</p> <p class="ql-block">前排:唐华、唐红(右一)</p><p class="ql-block">中排:毛姨娘(袁鹰妹妹)、六姑奶(袁</p><p class="ql-block"> 鹰母亲)、六姑爹(袁鹰父亲)、</p><p class="ql-block"> 袁仲秀(姨妈)</p><p class="ql-block">后排:袁仲玉(二姨娘)、徐台贤(二姨父)、唐万众(弟弟)、袁仲英(母亲)</p><p class="ql-block"> 、唐在三(父亲)、唐万群(本人)</p><p class="ql-block"> 、张爱香(爱人)</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一年秋天六姑奶及家人来淮省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说袁家祖上是拉“黄包车”出身,做点小生意,积累资金开始经商置地,成为不大不小的地主。当时袁家有商铺在现老西门大街;原玉器巷北边“工农照相馆(原艺光)”也是袁家祖产。至于袁家的“大香渠巷6号”院内房产,是施家先置?还是袁家先置?有待于史学家进一步分析研究。但是最终的“大香渠巷6号”归属于袁家。</p><p class="ql-block">有一位史学研究者曾经表示过,“大香渠巷6号”房产,应该是袁家祖上置办的祖产。施耐庵因避战乱,从兴化迁至淮安,客居在“大香渠巷6号”院內,完成了四大名著中“水浒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字:部分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图片:家中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