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典当(一)作者 石子

石子

<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 提起典当,大多数人会自然地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当铺的情景:在《呐喊》里。鲁迅这样写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说的“质铺”,乃旧时典当业的一种形态。</p><p class="ql-block"> 在丰子恺那幅题为《高柜台》的漫画中,一个衣着褴褛的男孩子踮脚仰视典铺柜 前的朝奉,左手扶着柜板以求立稳 扬起的右手向上举起一包要当的东西,然而那被高高举起的当物尚未够及高柜台的上沿。在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拿着的皮袄到当铺,漠无表情的掌柜的把尚新的皮袄说成是:“虫吃鼠咬,光板没毛”。</p><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把典当行描绘为盘剝穷人的罪恶工具,只有败家子才会进入典当行。</p> <p class="ql-block">  学者李沙在他的《中外典当》一书中写道:“典当行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中国内地走向坟墓以后,几十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无一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给予严厉指责,而且各种偏见根深蒂固,甚至直到90年代初期仍骂声未绝。就连20世纪的工具书也是这样解释的《辞海》(1979 年版)在解释“典当”辞条时称其为:“旧中国以收衣物等动产做质押,向劳动人民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利率极高,剥削严重。”同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辞典》也说:典当行是“旧社会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店铺” 1985年版《经济管理大辞典》指出,典当行是“旧中国以实物抵押为条件的一种高利贷”。1990年版《中国金融百科全书》认为,典当行是“重利盘剥贫民的信用机构 ,而1991年出版的《简明资本论辞典》则这样描述:“向当铺借款的多数是农民和城市贫民,当铺对他们进行惨重的剥削。”以上论断,并非来自中国全部权威出版社,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人们对典当行的认识是何等的固执和偏颇。带有片面性却不求改正。”</p> <p class="ql-block">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硬币有它的正反两面。也许我们的文学家对典当行的反面太过赘说,而又对它的正面太惜笔墨。致使人们对典当的负面印象根深蒂固。一个劣迹斑斑的行业怎么可以存续一千六百多年呢?它造福社会的那方面鲜有人知,我们不妨从典当行的源头说起,也把硬币的另一面展示于众。</p> <p class="ql-block">典当的今生前世</p><p class="ql-block">一,始于慈善</p><p class="ql-block"> 说起典当行的前生今世,典当的专家喜欢把它总结为六句话:初见萌芽于西东两汉,肇始于南北朝的寺库质贷,入俗于唐五代市井社会,立行于金元两宋,兴盛于明,清两朝,衰落于清末民初。</p><p class="ql-block"> 大慨大多数人不会想到,许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劣迹斑斑的典当行最初是始起于慈善。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佛教最兴盛的一个时期,而南朝的梁武帝是历代皇帝最笃信佛教的一个皇帝没有之一。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建了许许多多的寺院。晚唐大诗人杜牧一首《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在楼台烟雨中”,道尽了当时建立寺院之多。其实,南梁何止480座。据据沈曾植《南朝寺考序》引《释迦氏谱》记载 南朝“自宋迄梁 代有增加,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乃有七百余寺” 据统计,梁代有寺院 2846 所 僧尼82700 人;后梁有寺院108 所,僧尼3200人; 足见一时之兴盛。由于皇帝的提倡,达官贵人纷纷向佛寺捐赠,导致寺院经济的发达。同时也产生了如何使用和利用富余的积存资产问题。寺院一方面把多余的物资救助穷人,另外一方面,按照佛教“无尽财”思想,可以将富余的资材出贷生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回转求利,既可以生财侍佛,又是对贫民解决一时窘迫的慈善救助之举。因此,如果说典当的源头起于寺库质贷,它一定是以慈善的形式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二,活跃社会经济</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所有的大小城都银行林立,它的网络遍布每乡村,它给企业和个人融通资金。那么在银行没有出现之前,那些手工业者,作坊,那些商人是怎样融资的呢?你只要动一下你的手指“百度”一下,就会知道,在1840年之前的金融机构在唐朝有“飞钱”在北宋有“交子"到晚清有钱庄票号,飞钱和交子基本上是做汇兑的,贯穿一千多年的融资机构只有典当和晚清的钱庄票号。我们在确定银行贡献与作用时不光要算银行本身赚了多少钱,更要算它支持企业带来了多少社会效益。那我们在算历朝历代的典当行的功能和作用时,不能光算他本身的趋利行为,也应该算它便利了市民的经济生活,繁荣了当时经济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上裕国富,下济民急</p><p class="ql-block"> 山西平遥古城典当博物馆有付对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裕国富,富时取物困时典;</p><p class="ql-block">下济民急,急处当衣缓时赎。</p><p class="ql-block"> 典当行的名声不好只是近代的事,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从来没有认为典当行为是羞耻之举,如在唐诗中杜甫的《曲江》诗句“朝回日日当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吕岩《七言》之一的“一领布裘权且当,九天回日即归还”;白居易亦有诗“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应当说进典当的人并非都是穷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使用信用卡消费,先从银行透支消费,然后我再还上银行的钱。以前典当行提供的服务应该说是非常方便的,方便的有点象现在的银行信用卡,连宰相大臣,封彊大员也光顾典当。如清朝的名臣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时清正廉洁,拒领4万两职务公费,只取奉旨核定的养廉银1.1万两,由藩司按月解送。这每月不足千两白银的收入,既要支付幕府几十号人的薪水和茶饭费用,也要接济四方亲朋好友,因此常常闹钱荒。为解燃眉之急,丁宝桢令手下拿一只封有官印的箱子出入当铺。当铺任凭来者说当多少银子就支多少银子。所以历史上就留下名句“丁宝桢当当,成了规矩,只看封条不问其它”。还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宰相都要都要把衣服送到当铺中,虽然是文学作品,可见典当行不光是解难救急,还有非常方便的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