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的家(2023在旅途之渝贵湘西)

冬至

思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月,一次偶然的旅行,让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武陵山腹地,贵州的母亲河“乌江”从它的城中穿过,它的名字叫“思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晨,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雨水落在我的脸上,不想打伞,不想说话,就这么默默地沿着乌江边走走,清新的空气让我不由得深深地吸、深深地呼,远处的山上云雾缭绕,耳边是江水拍岸的声响,忽然传来一声轮船的汽笛声,只见一艘货轮由远及近慢慢地开了过来,从我的眼前驶过,去向远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思南县城南,有一条贵州省现存最古老的街道——安化街,早在隋唐,安化街已经成为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道。明朝万历30年(公元1602年)思南被改为安化县,而安化县这条最繁华的街道被命名为安化街。整整400年,这条街没有改址也没有改名。背上竹背篓,逛逛早集,眼前的一幕幕场景就像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年代久远,却亲切如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喜欢思南!喜欢思南的早晨!喜欢早集上那一盆暖暖的炭火!</span></p> 云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梵净山下,太平河畔,藏着一座宛若世外桃源般的村落,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村落深处一口神龙潭,潭水外涌形成河流,神龙潭的泉水由东向西,穿寨流过,最终汇入太平河,这一段河流名为“龙塘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短的河流和世界上最短的河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村口沿着河慢慢往里走,你会发现 在河与潭交汇的这一方水域中,还有着颜色的骤变,一边布满水草苔藓,苍翠墨绿,而另一侧潭水却碧水清澈,宛若绿松石,群峰倒映潭中,优美如画,光影如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总说:“山上有观景台。”我跟着他一步一步往山顶爬,想看个究竟。登上观景台,我被这美丽的风景震撼到了!流动的河水像极了绵延深长的呼吸,神龙潭便是这一呼一吸间的悬息,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充满着神奇的力量。作家叶辛笔下的这条“人间最短的河”,滋养着这一片良田沃野,铸就了村中的幽雅风貌,也养育了一方质朴勤恳的云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惊叹!原来这世上真的有“桃花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风雨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腾“白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土家筒子屋</span></p> 凤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了《边城》,更多的人知道了沈从文;因了沈从文,更多的人来到了凤凰古城。一湾沱水,一座古城,一个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蒙蒙亮,城市还未睁开慵懒的眼睛,一盏盏路灯依旧亮着,古城宛如一位娴静温柔的少女,洗尽铅华呈素姿,那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沱江跳岩和小木桥上空空荡荡,没有熙攘的人群,没有忙乱的脚步,安静的只剩下江水的喃喃细语。清清的水,静静的桥,几百年来就这样默默地陪伴,默默地守候,似乎从来都不曾厌倦,不曾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沈从文先生在《致张兆和情书》中深情地写道: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沱江上有虹桥、雪桥、风桥、雾桥、云桥、月桥,还有木板桥和汀步桥,不知先生所指的是哪一座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凤凰披上了华美的盛装,我把镜头偷偷对准了穿着民族服装的少男少女们,不知道他们心中的凤凰是什么样的?很想问一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乌巢河大桥桥头缓步下桥至小河边,溯河而上不过百米,有一单孔石拱古桥,男人和女人在这里搭了一间木屋🏡,带着一只狗🐕‍🦺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尖朵朵瀑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写生基地🎨~德茹村</span></p> 茶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4年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出版,198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上映。电影开头的旁白是这样的:“我用电影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离城一里左右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面住着一户单独的人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了这篇小说,后来“茶峒”改名为“边城”,可我还是更愿意称它为“茶峒”。过去了这么多年,我知道先生小说里描写的人、物、景早就不在了,吊脚楼也只能在电影中看到,可当我来到这里,站在河边,看见拉拉渡的那一刻,电影里的一幕幕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只是匆匆路过,心里却萌生了再来一次的念头,想着若是再来这里,一定找个客栈住上几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汪曾祺先生在《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一书中有一篇“我的老师沈从文”的文章,文中有这么一句:“他(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含蓄的热情对人,用一种欣赏的、抒情的眼睛看一切人。”最近在读《边城》,读着读着,我好像慢慢懂了这句话的含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span></p> 龚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龚滩,是乌江上的一首词。”这是“先生书屋”的主人戚玉龙编写的《龚滩 意境》一书中开头的一句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龚滩办好入住已经是下午五点了,离晚餐还有一个半小时时间,可以自由活动,自然而然的大家以房间为单位各自散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和marcia沿着石板街前行,边走边看边聊着,走着走着我们与“先生书屋”不期而遇。走进书屋,漂泊了多日的心忽然安静了下来,与男女主人聊了很久,在他们的带领之下参观了书屋,我尤其喜欢二楼朝北的那间,窗外有两棵高高的芭蕉树,在窗边砌了一个炕,可以想象在每个下雨的冬天,把炕烧得暖暖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或听雨、或看书、或画画,或者什么也不做,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很幸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天晚上marcia写下了这段文字: “不经意推开了一家“先生书店”,店家是一对年轻夫妇,10年前从重庆来这里创业成家,如今女儿5岁,上的是“行走的学校”。小小的一间门面,高三层,一楼是书店(现实)、二楼是公益书屋(理想)、三楼是家(生活),每年春天开启的“写生季”是他们最忙碌、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心底涌起感动,坐下来静静地发会儿呆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在“先生书屋”二楼偷偷为marcia拍下的照片,也是整个旅途为她拍的我自以为最好的一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晨的龚滩,先从乌江醒来,雾如一层轻纱,慢慢揭开乌江的面容,披于青山上,等太阳升起。</span></p> 重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重庆,简称“渝”,别称“山城”,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于渝中区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我们的行程也将接近尾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印象中的重庆应该是雾蒙蒙的,有爬不完的台阶,有正宗的麻辣火锅,有好吃的汤圆,在朝天门码头挑着担子或上岸或上船的生意人,拎着旧皮箱的人在这里挥手离别或者是久别重逢……充满着旧旧的故事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事实是全国各地来重庆的人真多啊!哪有时间听这些老套的故事,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等都会告诉你在哪里拍照打卡,好像你不打卡都不行,汹涌的人潮拥挤着,推着你只能往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轻轨钻楼~李子坝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沙漠中的绿洲~钟书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北仓艺术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浩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马房湾七彩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磁器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重庆,我迷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离出发日还有一个星期接到电话通知有一个名额,也没有多做准备,带上简单的行李和一颗流浪的心,跟着饭团和朋友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盲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遇者,不期而会也。”《论语·义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台湾散文家张晓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老,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旅途中的所有都是那么美好!山中的云雾,云雾里的房舍,山上盛开的野樱花;穿过的很多个隧道,隧道的名字都很有意思;过了好多座桥,有的桥是架在河上的,有的是架在两座大山上的,雾气弥漫的时候,开在桥上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清澈的河水,河岸边的人家以及善良好客的主人,屋前屋后的桃花梨花开的正艳……我们就这么不经意地相遇了,相遇在这个绵绵细雨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0天9晚的行程内容丰富,时间安排紧凑衔接完美。 回到家中,一直想把这段旅程写出来,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下笔,因此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直到有一天看了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13集纪录片《纪实72小时》,才找到了思路,开始整理照片、细细回忆,写写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用片尾曲的名字来作为美篇的标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好像很矛盾,一边在追求着生活的现代、舒适和便利,一边又在寻找古朴、自然、原始的村寨,羡慕他们好山好水慢节奏的生活状态,真要留下来去过他们的生活,估计已经很难做到了。可能我们只是在找寻自己儿时的记忆,有关祖辈和父辈们的生活记忆,回忆那段回不去的时光,并目送它渐行渐远……我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来回切换,因为我们深深懂得若要谋爱先要谋生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码字时的心情如《河岸的家》中所唱:“越是长大,越容易落泪。因为对于一个人可以生活下去,一直坚持不已,即便如此也知道很寂寞,那就去温暖的地方吧!借住在听得见潺潺溪流的家,静心聆听那些静谧与激昂,感受着歌声在水中融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旅途美好!生活美好!人间值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