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醴陵人物散记</p><p class="ql-block"> 一个台湾老兵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在组织部牵头开个联席会,与会的是统战部与武装部。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为一个台湾老兵落实政策并做好安置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个老兵的名字不记得了,暂且叫他“老兵”吧,他那时75岁左右。老兵说他是醴陵富里(今李畋镇)人,从台湾回醴陵,想在老家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但老兵有个诉求,他说他曾经参加过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中共党员。老兵提供的证据,是台北宪兵司令部的一份判决书。判决书写着他曾是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在金门岛战役中被俘的解放军士兵。后来我们经省公安厅鉴定,这份判决书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组织部、统战部、武装部三家决定为此展开调查,武装部调查落实他的军籍,组织部负责落实他的党籍,统战部和民政局负责落实老兵的安置问题。</p><p class="ql-block"> 随着对老兵问话和调查的深入,这位台湾老兵的经历,就像一部人物传奇故事,沿着历史的轨迹,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据老兵回忆,民国时期,他家很穷,有10个兄弟姐妹,他是小弟,没上过学。他才16岁时就被国民党抽壮丁。有次行军途中,他和几位醴陵老乡半路脱逃,随后加入过红军。没多久,在一次反围剿中,老兵又被国民党俘获,然后在国民党部队服役,被编入廖耀湘兵团,至于部队番号,他只记得二排三班。</p><p class="ql-block">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攻克锦州和长春。第二阶段是辽西围歼战。第三阶段是解放沈阳和营口。其中的辽西战役,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兵团司令廖耀湘和军长李涛、向凤武、郑庭笈被俘。老兵也被俘获,并被编入解放军。被俘后,老兵一再声称他是湖南醴陵人,曾经是一名红军战士,因战斗失利被俘参加国民党部队。在辽西战斗中,老兵因作战英勇,加上贫苦农民出身,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辽沈战役之后,老兵随解放军部队一路南下,直打到福建金门岛。那是1949年10月,老兵参加解放军第10兵团向金门发起进攻。先是3个多团的兵力乘木帆成功抢滩登岛。但渡船全部被国民党陆海空立体火力摧毁,致使后续4个团的登陆部队无船登陆,先期登岛部队在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二昼夜后失利,老兵又因此被俘,随后被送往台湾。</p><p class="ql-block"> 到台湾后,老兵因中共身份被判刑坐牢,后来提前释放。在醴陵老乡的帮助下,老兵被安排在台湾一所大学当工友。</p><p class="ql-block">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两岸关系开始松动,但台湾岛内管制依然严密。有次老兵偶然从香港文汇报头版上看到一幅邓小平的大照片,心想说不定多久两岸会实现和解。他将照片翻拍下来,洗成数张,叫几位醴陵老乡揣在身上,并跟老乡说,倘若有机会回大陆,我们就拿照片回去请功,说我们在台湾一直在从事地下活动。不久,此事东窗事发,老兵又被台湾当局抓获,被判刑15年,就是台北宪兵司令部那个判决书。但判决书刚要执行,两岸就开始“三通”,此事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随后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老兵在外颠沛流离几十年,一心想回故乡醴陵。他金戈铁马一生,始终是一名普通士兵,还多次遭受牢狱之灾,一生几无积蓄。醴陵老乡们听他说想回老家度余年,于是东拼西凑,帮他筹助路费和生活费。老兵最终踏上回故乡醴陵之路。</p><p class="ql-block"> 老兵回醴陵后,首先得解决安家问题,但老家富里那边,兄弟姐妹全都过世了,只有几个侄儿孙。他曾几次上民政部,请求帮助解决安家和晚年的基本生活费,民政部也给他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头叙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后来武装部到福建省军区调查老兵的档案,一无所获。也许老兵不过普通一兵,身份太渺小,查不到档案情有可原。军籍无法落实,老兵的中共党员身份也无法查实,我们也只能遗憾地向老兵表达歉意。</p><p class="ql-block"> 查不到档案未必说明老兵没有那些身份。在与老兵的交谈中,他的话语和神情里,始终有着一种坦诚的态度。老兵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故事时显得很坦然 ,似乎故事就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他传奇般的人生,让我们十分感叹。</p><p class="ql-block"> 过去战争年代里,一些农民出身的士兵,没有文化,也没有多少见识。他们从军,无非就是“当兵吃粮”。他们在战争的裹挟中出生入死,对得失看得很淡泊,只求个安身之所。后来在民政部门的关照下,老兵在富里安了家。</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醴陵有3000多国民党官兵去了台湾,他们思恋故乡,想念亲人,并在那里成立了醴陵同乡会。同乡会的会长彭佩良,还是我母亲的同学。他多次帮助过像老兵这样的醴陵老乡回家乡省亲。</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过去了,或许老兵已不在人世。他孓然一身离开醴陵,又孓然一身回到家乡。留下的只有战争年代的烽烟,坎坷的人生,以及矢志不移的归乡梦。</p><p class="ql-block"> (撰文:刘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