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金陵四十八景之“栖霞胜境”

周英年

集合时间:2023年4月22日,周六上午9:00。<br> 集合地点:栖霞公交站,可坐公交138、206、194、195、196、327、332和342路栖霞站下车。 活动内容:寻访古金陵四十八景之“栖霞胜境”,游览栖霞山景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古金陵四十八景之“栖霞胜境”</div> 在明朝南京籍状元朱之蕃编写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中,第十七景是“栖霞胜概”,题图写道:“在府城东北五十里,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摄山。重岭孤峙,形如伞盖,故又名伞山。《南史》:明僧绍居此,舍宅为寺。有千佛岭,天开岩;深入愈见幽旷,登顶俯临,大江周回其趾,云光映带,以栖霞名寺,匪虚尔”。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之蕃画像</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还为栖霞胜概题诗一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帝颁春伞作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遍钟灵药济尘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岭头佛日惺心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岩外仙霞照鬓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宅舍征君碑屹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泉穿白鹿水潺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直凌峰顶江流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是岷源第几湾?</div></div> 朱之蕃(1548年—1624年),原籍山东聊城茌平县,其先祖由茌平迁到南京,选为锦衣卫。其父朱衣,官至知府。朱之蕃自幼工书善画,能诗能文,万历二十三年(1595)会试,传胪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曾奉命出使朝鲜,不辱使命。回国后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天启四年(1624)辞世,赠礼部尚书。南京至今仍有朱状元巷。他为朝鲜王宫“迎恩门”题写的匾额现存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传世作品有《君子林图卷》等,另有文集传世。 清初高岑编绘的《金陵四十景图》,第十三景“栖霞寺”。题图为:“在府城东北五十里,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摄山。重岭孤峙,形如伞盖,故人名伞山。《南史》:明僧绍居此,舍宅为寺。有千佛岭,天开岩;俯临大江,云光映带,以栖霞名寺,匪虚尔”。 清末徐上添编绘的《金陵四十八景》,第四十七景“栖霞胜境”。题图为:“在姚坊门外,山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摄山。《南史》:明僧绍居此,舍宅为寺。有千佛岭,天开岩诸胜;俯临大江,云光映带,以栖霞名之,诚不虚尔”。 民国初期徐寿卿编,韵生绘的《金陵四十八景全图》,第四十五景“摄山耸翠”。题图写道:“是山也,在姚坊门外,一名摄山,又名栖霞。因多产药可以摄生,故名。《南史》:明僧绍居此,舍宅为寺。有千佛岭、天开岩诸胜;俯临大江,高耸入云,晴光波影,映带左右。一种苍翠之形,非笔能描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栖霞禅寺牌楼</div><div>古人对栖霞山的描写,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位置,在城东北、姚坊门外,距离江宁府衙五十里。二是物产,山上盛产药草,可以摄生(养身治病),所以此山叫摄山。三是形状,有众多小岭围着中间一峰,形状就像一把伞盖,此山也叫伞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栖霞禅寺牌坊</div><div>四是成名,在《南齐书》中明僧绍说自己“栖居于山壑云霞之中”,他把所住的宅院捐献出来作为寺庙,此寺叫做“栖霞寺”。五是名胜,栖霞山有千佛岭、天开岩等名胜古迹。六是风景,山峰高耸入云,大江像波影映带从山下流过,漫山草木苍翠,这样的景色用文字和图画都难以描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乾隆皇帝对栖霞山情有独钟</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栖霞山时写下了《游栖霞山》:<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金陵明秀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欣初遇足空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画屏云罨紫峰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乳窦春淙白鹿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业镌碑尚隋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净因舍宅自齐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谁凿壁名纱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恐平原意未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栖霞山乾隆行宫遗址图</div>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他六下江南,曾五次驻跸栖霞山行宫,对栖霞山特别钟爱有加。他的大臣董诰,根据栖霞山十景,精心创作出《金陵十景图册》。里面每一帧都有乾隆帝御笔双题。 第一景栖霞山,全景式地再现了“栖霞山”一带的旖旎风光。 第二景“玲峰池”,位于栖霞山中峰腰间,画家笔下的峰峦起伏,右侧即为王冠峰,远近烟岚缥缈,澄怀味象,秀色可餐。 第三景“紫峰阁”,位于栖霞山中峰之麓。 第四景“万松山房”,所绘景致位于栖霞山主峰的半山腰。 第五景“天开岩”,真有巨擘灵山之势。 第六景“幽居庵”,与周围苍松、翠竹掩映,山泉淙淙流淌,宛若世外仙境。 第七景“叠浪崖”,但见层崖岞崿,远远望去呈高低起伏之状,恍惚“大海潮汐,波澜万叠”。 第八景“珍珠泉”,所绘景致位于栖霞山桃花涧旁。 第九景“彩虹明镜”,这是1757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驾乾隆南巡而凿,以蓄桃花涧等上游来水。“就水为亭,仿佛明圣湖边风景”,为栖霞山平添了几许灵秀之气。 第十景“德云庵”,环境幽雅宜人。看完上面的《金陵十景图册》,以及乾隆皇帝对栖霞山风景的题诗,说明栖霞山在乾隆的眼里是“第一金陵明秀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栖霞寺和千佛崖景点介绍</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栖霞山,总面积有860公顷,主峰是海拔286米的凤翔峰。栖霞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山上古迹众多,包括栖霞古寺、隋舍利塔、唐明征君碑、千佛窟、乾隆行宫、陆羽茶庄等八十多处历史古迹遗址,将栖霞山的宗教文化、帝王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景点分布在栖霞寺、千佛崖和三座山峰周边,步行爬山至少需要一天时间才能把主要景点走一遍。<br></div> 栖霞寺山门是景区的主入口,一般来说,寺庙的山门都设有三个门,象征着这是解脱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内两侧供奉着两尊金刚神像,成了佛教中的守门神。这两尊金刚身材雄伟,面容凶猛,上半身裸露,手持金刚杵,一个是张口的,一个是闭口的,所以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哼哈二将。 明镜湖的景色很美,湖中种满了睡莲和荷花,加上岸边垂柳与枫香树交相辉映,一年四季都能够欣赏到美好的景色,因而成为了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地方。明镜湖中还有一尊数米高的观音菩萨,通过彩虹一般的九曲桥,就能来到湖心的彩虹亭。在这里观景,澄澈的湖水就好像一面明镜,将四周红花绿叶都倒映出来,美不胜收。 从明镜湖向前走不远,就能看到相对而立的钟鼓楼了。因为寺院里有晨钟暮鼓的规则,所以一般寺院内都会在东面建钟楼,西面建鼓楼。钟楼上悬挂有一口总重量为9.6吨的千禧大钟,每年新年来临的时候,人们都会参加敲钟活动来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鼓楼的大鼓的腰直径有二点五米,鼓面直径为二点一米,厚一点八米,有约四百公斤那么重。听到寺院里的钟鼓之声,营造了一种庄严的古刹氛围,让人不自觉升起一阵神圣感。 在山门广场的左侧还有一块明征君碑,这是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唐碑,是在公元676年为了纪念南齐隐士明僧绍舍宅建寺而立的,碑高2.73米,宽1.25米,厚0.36米,碑文还是唐高宗李治写的呢,碑的背面有"栖霞"二字,那就是李治亲笔写的。2001年,明征君碑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坐落于栖霞山凤翔峰的西麓,最早是在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建造的。当时明僧绍将他的宅院改建成了寺庙,所以最开始叫做"栖霞精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栖霞寺历代高僧辈出,成为了三论宗的祖庭。该寺经历了多次更名,唐高祖时改为"功德寺",唐高宗时又被叫做"隐君栖霞寺",此后又多次重建和改名,直到明洪武年间,皇帝赐额"栖霞古寺",栖霞寺的名字才算定下来了。现在栖霞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栖霞寺广场正中央的台阶上是毗卢宝殿。殿内正中央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左右胁侍是梵天、帝释两位菩萨,两边站立着听经的是二十诸天。毗卢遮那佛在密宗叫做大日如来佛。佛像有近5米高,加上须弥座的话更是高达8.6米,佛祖通身贴金,显得格外的庄严端重。殿后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她站在鳌头上,左右胁侍的是善财和龙女,背后还有众多的菩萨,那是观音的三十二应化身。 舍利塔与千佛崖 舍利塔最早是在隋仁寿元年(601年)建造的,当时还是一个木塔。相传,隋文帝曾经偶遇一个神尼,得到了数百颗舍利,顺利登基后,他就想弘扬佛法,于是就在全国建了83座塔,这就是其中的一座。到南唐时期,舍利塔改建为石塔。塔有18.74米高,是一座八面五级密檐式的石塔,每一级都雕刻有不同内容的佛教故事。如今,舍利塔已经成为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和美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栖霞飞天”壁画位于千佛岩“中102号”洞龛顶部,长80厘米,宽约40厘米,表现的是双飞天,其没有云彩烘托,仅凭彩带凌空飞舞,随手散花,线条飘逸,神采飞扬。专家认为“栖霞飞天”集西域、中原和南方风格于一身,填补了敦煌文化向东传播的空白,揭开了敦煌文化东传日本的路径之谜,南京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以飞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传播的中转。这幅“栖霞飞天”是至目前为止,栖霞山千佛岩众多洞龛中发现的第一幅,也是唯一的一幅完整的壁画,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千佛崖是在489到511年,历时22年才逐渐建成的。在山岭上下,工匠们依石壁造像,形成了有立有坐,大小各异,风姿万千的石雕佛像,现在还保存完好的石窟有250个,造像有520多尊,是南北朝时期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在石窟间还有很多题刻,那是各朝名人题刻的,最早的一款中大通二年(528年)刻下的,不过数量最多的还是北宋的题刻。现在千佛岩已经作为江南仅有的佛教石刻艺术,被列为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在千佛岩正南面,有一座三圣殿,它是千佛岩中最大、最负盛名的佛窟,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中间有三尊巨型佛像,中央的是无量寿佛像,两侧胁侍的是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它们合称"西方三圣",所以这座石窟叫做三圣殿。三圣殿里面的佛像是南朝的,而外面的石质佛龛建筑是明朝时建的。每年的11月19日到23日这几天下午,一束光会照到无量寿佛的眉心,"三圣殿玄光"现象就会出现。 纱帽峰是被千佛崖众多佛龛环抱着的一个小山峰,因为看起来好像官员头戴的纱帽,所以被人们称作"纱帽峰"。当年乾隆南巡,来到这里的时候觉得纱帽峰这个名字太俗气了,于是就赐名"玉冠峰",但是现在人们还是比较习惯叫它纱帽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栖霞山部分景点简介</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游览了栖霞寺和千佛崖后,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量力而行,选择返程或者继续爬山。上山参考线路:春雨桥、乾隆行宫遗址、试茶亭、青锋剑、小营盘、凤翔峰。下山参考线路:凤翔峰、始皇临江处、红叶谷、天开岩、御花园、桃花湖、叠浪崖、桃花扇亭、凌云栈道、栖霞寺。<br></div> 春雨桥根据清代著名的文人袁枚写有一首《春雨桥》,里面写到了春雨到来时烟雨朦胧中的美景:"桥下三春雨,年年落翠微,淡流花影去,寒咽馨声稀,履自行来湿,僧从何处归,烟丝吹未尽,散作野云飞"。春雨桥所处的这个地方,丛林密布,山谷幽静,不时还会传来山鸟的啼叫声,听着有空谷传音的巧妙,让整个山谷显得更加幽静了。 乾隆行宫于1751年开始动工建设,历时6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该皇家建筑在咸丰年间毁于一场战火,现仅存遗址。2011年,栖霞乾隆行宫遗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试茶亭是一座水泥红柱的四角亭,该亭是栖霞山管理处新建的。在古时候这里也有一座著名的试茶亭。据说茶圣陆羽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来到栖霞山采绿芽、新茗,汲清泉,试香茶,专心研习茶道,后来僧人们在陆羽试茶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小亭子,并摩崖刻石来纪念他。可惜到宋代的时候,泉水枯竭,这里一片荒芜,到清初僧人们又在摩崖石刻旁边建了一个亭子,现在还可以在斑驳的岩壁上看到历史悠久的摩崖石刻,上面写了"试茶亭白乳泉"六个隶书大字,印证了这段历史的存在。<br> 青锋剑,从试茶亭往下走几步,能看到路边立着的一块灰色的石灰岩山石,在石块上有一道斜长的黑色燧石条纹,长1.2米,宽0.06米,就好像一把镶嵌在岩石上的利剑,所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做青锋剑。传说,乾隆皇帝来到栖霞山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山中漫步,欣赏山中美景,走到这里觉得有些累了,于是他就解下随身佩带的青锋剑,随手将它挂在岩壁上,就在旁边休息了一下。谁知道他醒来之后,发现青锋剑不翼而飞了。当时他就愤怒了,但是仔细一看,岩石上还留有一道与原剑大小相同的剑影,乾隆皇帝觉得这个现象很神奇,就不生气了,还把这块石头赐名为"青锋剑"。 小营盘遗址坐落于栖霞山凤翔峰下方右侧,这里地势北高南低,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占地约8300平方米,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暂住栖霞行宫时,负责保卫乾隆皇帝安全的御林军驻扎的地方。当时考古工作者在小营盘遗址区一共清理发现了围墙、道路、房址、院落、挡土墙等多处遗迹,还出土了陶瓷器、观赏石、铁器、缸片等数百件遗物。 凤翔峰是栖霞山的最高峰,海拔有286米。据说古时候这个山峰上面有一个三茅宫,所以人们又把凤翔峰叫做三茅峰。登山的人都想爬上最高峰,认为没有到过最高峰就等于没有到过这座山。在山顶能看到的风景绝对是您在山中无法想象的,就连乾隆皇帝也曾三次登临凤翔峰,还留下了数首诗词呢。登上凤翔峰顶,处的大江与近处的层峦叠嶂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风景独好。 下山线路 始皇临江处是2006年春天,栖霞山风区修建的"始皇临江处"仿古建筑,由重檐亭、廊、轩和观景平台组成。为什么说是始皇临江处呢?相传在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巡查各地,当他来到金陵的时候,顺道登上了摄山来观景。史志上记载了始皇在这里临江眺望,还埋下了双壁来祭告天地,表明这次登临是有实现四海统一的意义。在这里,凭栏远眺,既能看见大江东去,百舸争流,还能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尽收于眼底。 这座乾隆御花园是现代复建的,成为栖霞山的又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群。原来这里也有一座御花园,还是清朝时候的栖霞十景之一。当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都在栖霞行宫短住,御花园就是乾隆皇帝赏花探幽、吟诗作赋的地方了。御花园占据了栖霞山最美丽景致的一个好地方,这里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开岩,园内林木覆盖,种植了来自各个地方的奇花异草,布置有亭台楼榭,形成了一个幽静的皇家园林。 天开岩位于栖霞山枫岭,这里岩壁崎峭峥嵘,中间只有一线相通,环境幽静。相传,古时候的一个夜晚,电闪雷鸣不断,随着一声巨响,岩体就在闪电亮光的地方豁然分离了,分出了几条很宽的裂缝,所以就有了"天开岩"和"一线天"的著名景观。考古专家认为这里的岩石是石灰岩,由于这里有一个断层,所以岩石之间相对摩擦,当能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断层的岩体便会骤然断开,因此形成鬼斧神工的山崖奇观。 桃花湖景区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名妓李香君,同时也为了改变山林的小气候。明代以来,每到春天就能看见桃花争妍的桃花涧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名的游玩之地,明末的名妓李香君也在这里隐居,死后则被葬于桃花涧旁边的丛林里。在这里可以欣赏桃花湖的美丽风景,同时生起了一阵怀古之情。 叠浪岩是栖霞山中一处久负盛名的景点。早在明代,叠浪岩就已经成为文人骚客们题咏的对象了。明代南京的刑部尚书王世贞就曾在他的《游摄山栖霞寺记》中对它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为我们说明了叠浪岩这一名字的来源。据说,叠浪岩上有许多直冲而下散乱着的山石,它们交错地在岩石上堆积,看上去就好像海上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叠浪岩。 桃花扇亭和我们一般看见的亭子的建筑风格都不太相同,亭子依崖而建,三面都是敞开着向外,就像一面折扇一般。走进亭子里,您既可以仰望青山,又可以俯视涧水,欣赏周围绿树成荫,静听虫鸣鸟叫。亭子是以孔尚任的《桃花扇》来命名的,其中讲述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的传奇一生,而这里就是李香君随卞玉京出家为尼的葆贞庵。 在桃花涧旁有凌云栈道,栈道的名字是取自乾隆行宫中一块写有"有凌云意"的牌匾,这里从栖霞古寺开始到虎山的碧云亭为止,依山势而建,全长有近800米,共有1046级台阶,是从西路上下山的通道。行走其中就能看到虎山南坡的许多著名景点,如御花园、叠浪岩等,在栈道上沐风赏景,寻找山林野趣。若从这里下山可直接到达栖霞寺后面,离开栖霞寺返程。<br>(以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