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印象

好心情

<p class="ql-block">泉州的大街</p> <p class="ql-block">泉州街景</p> <p class="ql-block">建筑上的小雕塑</p> <p class="ql-block">花巷</p> <p class="ql-block">花巷</p> <p class="ql-block">花巷</p> <p class="ql-block">花巷里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东西双塔•面线糊</b></p><p class="ql-block">泉州的房顶是红的,从高铁上往外看,薄薄的红色的屋顶,一片片,一排排,一簇簇,清爽。</p><p class="ql-block">泉州的街头,多是二三层小楼,好多楼檐有小动物雕像,红花,红灯笼,红屋顶,红墙面,还有许多店铺木质的门窗表露出来的原木色,富有诗意的多层塔楼,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显示着现代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花巷里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花巷里的住宅,门对子很有文化</p> <p class="ql-block">泉州看什么?看历史。古老的街市,古老的开元寺,承天寺,文庙,关岳庙,天后宫,清净寺(清真寺),清源山和老子像,两座大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先生曾说过:“一座佛教寺庙,犹如一座博物馆。”又说:“一个中小城市的寺庙,实际上就是一个美术馆。它同时又是一所公园。”</p><p class="ql-block">确实如此。雕塑,壁画,建筑……多种美学的研究源头都离不开古寺庙宇,这大概是世界的共性。我们的艺术修养不够,只是走马观花。</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的千年普提树</p> <p class="ql-block">文庙,文庙前的两棵普提,还有泮池</p> <p class="ql-block">文庙内的出砖入石墙</p> <p class="ql-block">东塔,塔的榫卯结构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石塔</p> <p class="ql-block">石塔远景</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的两座石塔,以它沧桑的身形,向人们倾诉着它远古的历史。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叫“仁寿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原为木塔,后遭两次火焚改为砖塔,最后在宋代改建为石塔,于南宋淳祐10年(公元1250年)峻工,高48.27米。西塔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后也因两次火焚重建,最后以石塔峻工于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高45.06米。两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花岗石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关于两座塔的介绍,网上多矣,不用多言。可当你身临其境来到塔的脚下,抬头仰望塔身,一定会被两塔的美轮美奂所折服,心中的震撼,是不能从网上信息所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塔身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塔身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比例得当,面像温和、凶刹,衣纹顺柔;塔身中花岗岩石头的仿木卯榫结构,让你难以想象这是在石头上凿、刻、磨出来的;四十多米高的塔身,相当于如今的十多层楼高,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唐宋时期又是一个怎样的艰难。特别是两塔经历过多次大地震而屹立于今,体现了它合理的力学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想到这些,你就会由衷佩服古人的智慧。雄伟壮观的塔身,每块石头表面因千年风化显现出的苍凉古色,还有伴在它们身旁的千年菩提树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千年史、文明史,在它们的面前,一切都是过往。</p> <p class="ql-block">金鱼巷巷口地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卖土笋冻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土笋冻,像笋,实为海滩上的一种虫子,嚼之,有点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鱼巷,花巷,西街,看到的美不胜收,处处是景;土笋冻,四果汤,面线糊,还有沙茶面和姜母鸭,吃到的,个个是美味,有的闻所未闻。</p> <p class="ql-block">面线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头小吃店,都有一种叫“面线糊”的。面线糊是个什么东西,没听说过。到泉州的当天下午看完天后宫,我们在附近的一家叫“秉正堂”的门店吃了四果汤。四果汤,第一次听说。店内客人很多,男女老少围坐在一张张八席大桌旁。我以为四果汤就是四种水果混在一起连汤夹水的一种甜品,在柜台一看才知道,这汤水是一种加了蜜的凉爽的底料,配料有二十多种,各种水果丁,还有芋艿,芸豆,红豆绿豆等,一字排在柜台,由客人点出四种,混在底料中,喝一口,凉爽、解渴。我见坐我对面客人碗中的食物与别人不一样,问是什么,答曰:“面线糊。”面线糊是什么东西,不知道,也没问什么。</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客栈不远的小吃店吃早餐,问可有粥和面条,卖家说:“没有,只有面线糊。”只见一口圆柱状的大锅,装着一锅糊糊,“那就来几碗吧。”店家舀起糊糊装在碗里,问:“配什么?”看着柜台面前的各种吃食,才知道还要搭配东西放在糊里,有茶叶蛋,油条,碎海带,豆腐干,各种海鲜,卤好的鸡鸭鱼肉,家禽内脏等等等等,随你点,点好,店家拿出来用剪子剪碎,放在糊糊内,“端去吃吧。”糊糊有点黏稠,里面有细而短的白色的像线样的东西,店家说面线糊是用面粉和地瓜粉做成的,所谓线与糊吧,喝了一口,味道挺不错,爽口,鲜,咸淡相宜,再加上做好的各种配料,喝着,吃着,挺好。一门店的客人都在吃这样的东西,老人,学生,上班的,原来面线糊就是这里人的早餐,就和我们家的“阳春面”一样。想起来,昨天四果汤店里看到的面线糊就是这玩意儿,只不过是凉的,也没有配料。</p><p class="ql-block">坐在出租车里,听司机说起沙茶面,满是自豪,还说哪哪家的好吃,我们吃一碗当早饭也就二十元,想吃更好的,都有,就看你点什么料了。配料是什么,和面线糊一样,各种肉类豆类食品,看来底料加配头,是这儿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有一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理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