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情系阿露窝罗

阿昌风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三月,春暖花开,云南滇西阿昌窝罗狂欢盛会次第举行,不管哪年,无论能不能参加活动,每场喜庆热闹的阿露窝罗盛会,都让我一往情深,带给我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今年在我老家又一次举办节日活动,让我格外思念,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露窝罗节已在龙陵蛮旦阿昌山寨沉寂了七年之久,能过上本民族传统节日、满足阿昌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的是广大阿昌族群众的强烈愿望。作为从家乡成长起来的阿昌族青年,与家乡的深深情结,也让我迫切渴望返乡过节。遗憾的是今年年初,我离故乡越来越远,工作从县城辗转到了省城昆明,返乡过节也就变得奢侈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虽然身处异地,与家乡相距六百多公里,但仍然心系家乡,一颗赤子之心永远离不开对她的牵绊。各种文件材料和接二连三的电话占据了我大部分空余时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忙碌的工作让我多了一份隐忧,万一工作耽搁,赶不回去怎么办?果不出所料,原本计划提前一天回去,可又安排周五下午开会,傍晚七点多才结束冗长的会议,让我焦躁不安。我匆匆收拾行李,打开手机微信,当天活动的祭祀典礼庄严神圣、文艺晚会热火朝天、各地阿昌族同胞汇聚相见情意浓浓,透过手机屏幕传递欢乐的气息,我手扶方向盘,自忖叹息无法赶上今天的活动,也就没有那么急切回家,心情怅然若失之中也就坦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身处何处,我对故乡的爱,从未消减,不管多晚,也要出发。怀着对家乡满腔热情的爱,在华灯灯初上之时,驾车离别繁华的城市,穿行在滇西苍茫的崇山峻岭之间。看着夜色空濛的群山,夜色渐浓,渐入深夜,心绪也沉静了下来,不禁问自己,错过节日的第一天,夜行几百里,长途跋涉回家过一天节,真有这种必要吗?没有答案,或许本不需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车途中,我一连接到几个电话和微信信息,得知各地阿昌族同胞都已就位,唯独我还游离在外。陇川户撒阿昌族乡副乡长刀金彩,盈江县阿昌族学会会长赵晓燕,梁河摄影师曹保相,大理作家李赵忠,昆明作家曹先强和同村的公务员赧昌和,问我你不来着?还不到?到哪儿了?开车慢一点。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夜色中孤独行驶的我,心里瞬间明亮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鼓作气,一口气直奔到了家乡蛮旦窝罗广场,此时已是凌晨三点半,这里白天夜初还是一片华然,现在通宵达旦围坐火塘唱山歌的人群已经退去,一片寂静,只有几位婶娘在后厨忙碌。回到了家乡,在庄严神圣的窝罗节日牌坊前,似乎灵魂也得到了安放,也不禁心生感触,今天活袍赵加存首次在盛大的民族节日中吟诵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的重要章节,不知效果如何,有没有人摄像拍摄。今年2月底,在活袍群体中德高望重的82岁活袍赧金德突然病逝,我专从昆明返乡参加拍摄他的葬礼,我曾录制了很多有关他的祭祀活动,却没等到这次节日活动,成了我永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在现代快速发展的阿昌子孙们,是否还记得始祖遮帕麻遮米麻造天织地、人类起源、补天治水、降妖除魔、重整天地的故事,如果阿昌族的祖先知道今天我们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变化,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们,他们会有怎么样的感想,又会建议我们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一位民族文化研究学者说,一个民族如果她的政治化程度越高,她的传统文化保护就越衰落。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阿露窝罗节、舞蹈蹬窝罗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参加过云南很多民族的节庆活动,大都蕴含祭祀活动。阿昌族的祭祀仪式纪念始祖,祈福子孙,但现在一些人对这个祭祀仪式避而不谈,认为披上了迷信色彩。蕴含宗教的非遗文化,为何被边缘化?阿昌族人们挺过大灾大难,大多说“老天保佑”,却罕见听到“遮帕麻遮米麻保佑”。一个民族走过战乱、饥荒、压迫,又经过漫长的迁徙、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创造出光辉的现代文明,我想她一定具有一种神圣和可滋永远的力量。一个民族,优秀的人,男人和女人,歌者语者舞者,如果他们不仅懂得自己民族的全部历史,拓展本民族的全部心理疆域,而且能走出狭小天地,融入新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和知识与更广大的神灵对话,那他们一定是个值得称赞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醒来,已是七点多,节庆活动总让人激动兴奋,长途驾车而又短暂的睡眠,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困意,赶紧换上阿昌服装,开车到腾冲新华乡接昆明地区的阿昌族曹先强老师。他对我有过思想上的影响和工作上的帮助,这次过节又邀请他讲话,昨晚接到他的电话,我不敢怠慢。记得2021年5月,我专门邀请他到蛮旦采风考察,他写的散文中,让我们明晰了龙川江与峨昌蛮关系的文献史料记载,这是我尚未拓展的知识边界。他写道:“如今阿昌族沿龙江而下,聚居区已扩散至下游,这里的一些阿昌族人仍保存着依江居住,从事渔猎生产,亲水飘木,渡口筏渡,顺流放排,挖沙建房等社会生活习惯。顺江而下,逐水草而居,从这些大江大河源头和流向分布区域也可大致看得出历史上阿昌人迁移发展的历史。”总让人意想不到描写方式,精妙总结,简练全面,不得不让人叹服。引进优秀知名作家采写阿昌山寨,提升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窝罗广大门口,热情好客的阿昌族身着艳丽阿昌族服装,敲锣打鼓,敬一杯迎宾酒,夹道欢迎宾客的到来,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喜气洋洋的氛围。德宏陇川县、梁河县、芒市、盈江县、瑞丽市和腾冲市、大理云龙县等地的阿昌族同胞,和周边村寨的各民族同胞,携带着一样欢乐的心情,共聚窝罗盛会。我们虔诚相见,心照不宣,笑脸盈盈,然后相互寒暄,握手,合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节日文艺汇演开幕,各类各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登台上演,精彩纷呈,既有阿昌族传统古老的非遗文化展演,又有傣族、彝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表演,既蕴含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又有歌唱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时代主题。其中有一个节目,把阿昌族非遗文化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沉浸式体验,让人耳目一新,感受阿昌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只叹息当地本土节目太少,反过来又想,这不就也体现出这里的阿昌族人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多元化的文艺文化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欢度阿露窝罗节,令阿昌族群众最激动最尽兴的就是蹬窝罗。阿昌族群众自迁入龙陵境内后,一直保留着欢度蹬窝罗的民族文化传统。二十世纪60年代前,因“大跃进”等一些原因逐渐停止了活动,几乎濒危消亡。80年代初期,龙陵县文工队、文化馆工作人员、县民宗局到阿昌族村寨考察,收集到一星半点的阿昌族传统舞蹈素材,收效甚微,难以普及,后又走访陇川县、梁河县,收集舞蹈动作和乐器,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创作出一套原始古朴、粗犷豪放的窝罗舞蹈,使这几近湮灭的阿昌族传统文化之花重新绽放。龙陵阿昌族舞蹈动作,蹬窝罗、迎宾、窝罗、男耕女织、插秧、收割、传烟、阿露和庆丰收9个窝罗舞蹈动作,在阿昌族族群中独树一帜,最具原始古老特质,模仿生禽走兽,模仿农耕生活,又蕴含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礼仪的道理,是阿昌族人民在迁徙、征战、狩猎、农耕和手工劳动等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阿露窝罗节以祭祀、歌舞为主要活动内容,涵盖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重要文化信息的传统文化活动。节日活动中等蹬窝罗舞蹈简单易学,群众性参与强。近年来,又引入陇川、梁河阿昌族地区的阿露窝罗舞舞蹈动作,既保留了区域特点,又吸收了各地阿昌族舞蹈的优质特点,使得这个阿昌族村寨舞出新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昌族蹬窝罗,并不局限于阿露窝罗节上,起屋建房、婚俗嫁娶等喜庆场合中,在春节、妇女节、中秋节和适逢党和国家重要时节时都会欢歌起舞,表达喜悦与祝福,形成常态化蹬窝罗社会风气,也把培育民族情、传承文化等功能感融入到歌舞中,或许这就是人民群众对喜悦心情最本真的表达。我想,读懂节日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比精神愉悦和感官体验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灵秀巍峨的老尖山下,在江水悠悠的龙川江畔,在神圣的窝罗牌坊前,在青翠盎然的大青树下,大家伴随着震撼的音乐节奏和鼓点,被压抑了很久的心情瞬时沸腾起来,融入到庞大的窝罗队伍中,把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情感,汇聚在这广场上,锣鼓喧天,热火朝天,欢歌起舞,尽情地放开手脚,尽情蹬窝罗,尽情跳阿露,忘记生活的愁与难,放下生活中的苦与累,纵情歌舞,热情奔放,豪情满怀,如沐春风,沉醉其中,那种民族的自豪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把阿昌族的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可以化为一股神流,我一定穿越古今,探看兴衰历史,流经迁徙漫途,视见今日繁荣富强,环绕青龙白象和弩弓射日,又飞到舞台民族风情盛典,再穿梭在窝罗舞蹈队伍中,体悟这个民族的性格与文化,然后爱上这个民族,成为这个民族,生长在这个民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饭席间,几位阿昌族妇女斟满阿昌土锅美酒,唱起敬酒山歌,个个妙语连珠,歌声悦耳动听、宛转悠扬、以歌传情,情谊深长,惹人陶醉。“阿昌生得倔,不哭就要唱”“山歌不是娘教会,心中花墨自生成”,生活在乡村的阿昌族人们,山歌匠,他们有些没读过几天书,不识字,白口才子口,即兴创作,随口就唱,我常叹服他们的语言智慧,这也许就是民间文学的特点。设想,我如果长期生活在阿昌族乡村社会环境中,我一定也是个山歌能手,忙于穿梭在各地山歌会场中,遇见心爱的人,“蜜蜂找着空心树,小郎找着恩爱人”情歌对唱,从此结缘,也该娶上媳妇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昌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歌声悦耳动听,舞蹈欢快自由,阿昌姑娘温柔漂亮,使人陶醉其中,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感受到阿昌族人口较少民族的万种风情。跳不累的窝罗舞,唱不完的阿昌山歌,喝不尽的阿昌酒,叙不完的家乡情,难以割舍的民族情,毫不掩饰的快乐和愉悦,给了我无限的留恋和牵挂。这里除了悠悠龙川江、美食美酒,还有阿昌族的包容、坚毅、勤劳、勇敢、团结……在这里静静流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昌族人民,历经沧海桑田,生生不息,不断耕耘播种,创造着与祖国大家庭一样丰厚的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辞别家乡父老、踏上返程时,节日活动组委会通知我开个总结会。我总想追求完美,以稚嫩的摄影师、新闻记者、文学作家,局外人、家乡人等多重身份视角看待这场节日活动,一看热闹,二看展示,三看进步,四看体验,五看不足,六看短板,七看差距,八看前程,九看体会,十看综合考评。我们一点儿也不含蓄地提出十多个关键问题,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开始期待下次的节庆活动更美好,而以一个村民小组长级别的来主办一个县级大型活动,背后的艰辛毋庸置疑,更要以包容和鼓励肯定的姿态,关心支持家乡的每件大小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姐见我,又叮嘱我走时来她家一趟,帮忙把已逝的活袍赧金德和他妻子证件照拍下来,修剪合拼同框洗照片,我目物思人,心中不免掠过一丝哀思,又因寨子人能想起我这个世俗之人帮助他们行便利之事而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乡的阿露窝罗节,饱含着我的深深情愫,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我始终是个游离在外的人,融入血液的情结却始终挥之不去,亦情亦是责,终将要负重前行。或许,故土,早已成为我的一片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祖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于2023年4月17日 昆明</p>